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在超级工程中体会“一寸匠心”——大国工匠走

时间:2020-12-18 15:3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大国工匠湾区行”活动走进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央广网广州12月18日消息(见习记者 黄璐璐 记者郭翔宇、官文清

大国工匠湾区行”活动走进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央广网广州12月18日消息(见习记者 黄璐璐 记者郭翔宇、官文清)“3、2、1,开始焊接……”12月14日,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两名刚刚从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的焊接项目选手却在这里走上的新的“赛场”,而对手也从年龄相仿、来自全国各地技工院校的学子,变成了深中通道东人工岛钢筋加工配送中心的“老师傅”。   这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执委会共同主办的“大国工匠湾区行”活动之“大国工匠走进超级工程”的其中一个场景。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电工、混凝土建筑、焊接、机电一体化等比赛项目的多位“技能国手”用脚步丈量“超级工程”,感受大湾区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他们还与“超级工程”的一线工程师、产业工人近距离切磋交流,拼匠心,找差距。   “技能国手”遇上“超级工人”

“技能国手”与一线产业工人进行焊接比拼。(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有技术、有本领,但由于时间太短,场地生疏,国赛选手的水平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深中通道东人工岛的钢筋加工配送中心,中国中铁隧道局特级技师彭兴强俯下身子,逐一仔细检查国赛选手和一线工人现场比拼的“作品”后点评道。

中国中铁隧道局特级技师彭兴强向“技能国手”们介绍摩擦焊技术。(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选手的焊接表现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超级工程’需要过硬的技术作为保障,要想干好‘超级工程’的任务,还需要有工匠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彭兴强耐心向选手讲解,选手们心服口服,当即转身向“对手”请教起技术细节。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电工(国赛)项目冠军获得着钟武剑说,“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像一些电机的参数设置是根据理论来设置的,但师傅跟我讲,在现场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负载的加重,需要对参数进行调整。如果是30瓦的电机,它可能会增加一点,如果是50瓦的就会再往上递增一点,这就是实际跟理论的区别。”   技术封锁激发匠人技能突破   如果说在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展示的是工匠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么深中通道沉管建设体现的则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蓝图。   从14日下午开始,珠江口风浪渐起,工程船已无法保证安全航行,原定从深圳水路直接前往深中通道桂山岛沉管智慧工厂的行程不得不取消。为了窥见这一世界最宽沉管管节的真面目,选手们选择从陆路跨越珠江东西两岸,再乘坐稳定性较高的客轮,连夜奔赴位于珠海牛头岛的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厂。

“技能国手”们收到来自深中通道的荣誉offer。(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第一个感受就是大,沉管165米长、双向8车道、47米宽这样一个工程,在我来这里之前,我是无法想象它是怎么沉入海底形成一条隧道的”,来自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电工(国赛)项目的金牌获得者钟武剑感慨。   该智慧工厂是在原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基础上于2019完成的智能化改造,操刀改造工作的正是目前主要负责深中通道22节沉管预制工作的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沉管预制班组,这支队伍曾创造港珠澳大桥33节沉管滴水不漏的海底奇迹。

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副总工嵇廷向“技能国手”们讲解。(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副总工嵇廷向“技能国手”们介绍时提到一段往事:   自密实混凝土是深中通道沉管预制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沉管的技术核心,但相关核心技术90%都被美国和日本掌握。沉管预制班组诚心前往日本学习,却只被允许隔海一望且不能拍摄。   回国后,班组团队决定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历时四年,团队在积累了大量相关配合比数据,终于攻克了自密实混凝土配方,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这个故事,让来到现场的“技能国手”们深受鼓舞。“回去之后,我觉得还是更应该要投入到技术的研发中去”,钟武剑说。   “深中通道是(设计)120年的使用寿命,现场整个浇筑的工艺,包括流程绝对是要求一丝不苟,对技术人才的创新要求比较高,也是利用深中通道这个平台,尽可能地去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产业工人。”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党总支副书记刘圣蔚说。   匠心守护助力技能智慧升级   “超级工程”除了要彰显我国综合国力,还需服务千家万户。15日下午,“技能国手”们走进南方电网珠海智能电网,了解万家灯火背后的守护。   作为南方电网对澳门供电网络中的三大枢纽变电站之一,220千伏琴韵变电站除为珠海横琴新区提供电力供应外,也是对澳门供电电网结构的重要一环。

南方电网工作人员向“技能国手”们介绍自动巡检机器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2020年,琴韵变电站应用了国产自主研发的设备巡检机器人,对站内设备实现了无人化自主巡视模式,具备无线遥控,自主充电、故障报警、远程服务等功能,自动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并将巡视后的结果反馈到后台电脑,极大提高了变电站日常运维工作效率。   智能化的背后同样需要技能工匠的匠心守护。   “因为工厂不可能生产无限长的电线电缆,它都是要运到现场进行拼接,而接头的位置往往是电缆线路的薄弱环节。现场手工施工工艺如果不够精湛,很容易造成停电甚至爆炸”,南方电网电力电缆工高级技师、珠海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电缆班班长朱五洲介绍说,毕业之后就入了这一行,一做就是二十几年。一个看似简单的接头,通过削、磨等工艺误差要控制在±2mm,才能保证拼接安全,这需要持之以恒的责任心。

“技能国手”向南方电网电力电缆工高级技师朱五洲学习电缆接头处理经验。(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原来电缆是这样拼接的,而且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电缆。以前在家里剥电线都是用美工刀切开然后打绝缘胶就行了。但是这么大的电缆通过打磨、拼接,对手工要求非常高,这是自动化没办法达到的标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装配钳工(国赛)项目选手翟勇波说,通过控制刀头的角度和手的力度一层一层往下切,这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做到的。   这难度,超出了翟永波的想象,但也更坚定了他回到学校后把此行学到的技术传授给他的学生。

“超级工程”呼唤“超级技工”   “如果愿意到港珠澳大桥跟我们一起战斗的,要!我们都要!”16日,“大国工匠湾区行”活动之大国工匠走进超级工程最后一站走进港珠澳大桥。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在见到“技能国手”们后,向他们发出诚挚的邀请。

“技能国手”们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上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前辈交流。(央广网 黄璐璐摄)   港珠澳大桥已经成为中国展示基础设施建设实力并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家“新名片”,大桥建设者在一线用行动诠释着专注、坚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港珠澳大桥的各个标段、各个工区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正能量,极大地激发和提振了广大建设者的士气。   随着2018年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大桥也进入了正常运维阶段。“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都不能替代技能型人才,像我们现在最缺的机电养护养护工。”   韦东庆说,“我们最近在做的港珠澳大桥的人才体系分为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技能型人员。”这让来自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几个参赛选手激动万分。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向“技能国手”们赠送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纪念章。(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规划好自己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路径?”“99后”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冠军谢健强在交流现场思考发问。   韦东庆建议说,对于技能型人才,要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而不是从理论中去寻找应用。除了埋头还要看天。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手上的绝活,有了绝活要感到自豪,千万不要丢掉,同时要放眼世界,脚踏实地学习理论,自下而上去学习,这样才能实现从按照标准实现到制造标准实现,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