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是结婚旺季,因为疫情,上半年的婚礼要么推迟,要么取消,一整年没结的婚几乎都扎堆在这个秋天。有人等到大肚子才穿上婚纱,有人50万的预算缩水到8万,后疫情时代的婚礼提供了一个社会观察窗口,病毒改变的和未曾改变的,都在这场以爱之名的盛宴上。
2020年10月6日,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100对新人在杭州结婚。图源自CFP。
文|蔡家欣
编辑|陶若谷
那一天的黄历显示:诸事皆宜。东北姑娘刘柳终于办上了婚礼,北京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宴会厅,大红色幔条和金色水晶灯铺满天花板,鲜花与欢呼声里,洁白的拖尾婚纱一寸一寸蹭着红毯向前,有种无法形容的满足感,可刘柳还是遗憾。
同时结婚的新人有7对,酒店人手安排不过来,婚宴提前20分钟就开餐了,仪式被压缩到半小时。老家的亲戚也没来全,因为3天前她才发出请帖——7月27日北京新冠肺炎又新增两例,形势难以预估,刘柳不敢说定时间,坐在沙发上急得大哭。婚宴一拖再拖,原本她是亲手给亲友写邀请函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想更走心一点”。但最后她选择了群发。
最遗憾的是,婚礼时她已经怀孕8个月,原定的婚纱、秀禾服尺寸不合适,退了重买,“没法在最美的时刻当上新娘了”。
武汉女孩雪梨疫情后策划的第一场婚礼也在这天。本来只打算办20桌酒席,临时加到31桌。“这是很普遍的现象”,雪梨说,“以前备2桌就够了,现在要备8、9桌,可能武汉人民憋了很久,有婚礼邀请都会去。”
上半年她负责的10多场婚礼基本都延期,有人在国外回不来,有人怀孕不办了,剩下的都扎堆到这两个月,雪梨几乎没有了休息日。
多数婚礼是新娘准备,但她也见过新郎主导的。某集团老总独生子的婚礼,要做一条几十米的龙,鳞片是她和同事一片一片粘上去的,几十根罗巴柱上不规则的马赛克,也是她们买来整块砖弄碎再粘上去的,有人手都划伤了,而新娘只是到婚礼那天才出现。
“新郎真的是想举办一场婚礼,展现他对新娘的爱吗?”见证过50多场婚礼的雪梨有自己的理解,财富地位、人情世故和习俗文化的较量都在这场以爱之名的盛宴上。
刘柳的婚礼。受访者供图。
以下内容整理自三名婚礼从业人员的口述:
艰难的时光讲述者:雪梨,婚礼策划师,90后,坐标武汉
10月17号的那场婚礼,我特别期待。策划问卷上有一个问题:两人在一起最难忘记的一段时间?他俩答案是一样的。
新郎新娘都是警察。疫情值班,男生疑似新冠肺炎,被送去隔离,期间女生也要站岗,两人交流很少。后来男生出院,女生又去另一个地方支援,封闭管理,不能带手机,只能等公共电话。100多人排队,轮到她通话时间可能就30秒。
封闭结束后,女生拿到手机,发现男生每天都给她发微信,说自己今天吃了什么,看了什么,昨晚梦到什么。也问她什么时候回来,“要是和你一起,肯定会更好玩”。一个月的时间,足足有两三百条信息,我当时泪奔了。
做我们这行,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一场婚礼准备半年,中间新郎已经换了两个;男方不愿出钱,自家来几桌人就出几桌钱,其它费用女方全包,女方把婚礼当分手party,办完直接离婚。反过来,这对警察夫妻很让人感动,两个人共同扛过这样艰难的一段时光。
疫情对我们武汉的影响特别大。往年,婚礼5月份可以达到50场,但今年上半年我负责的10多场婚礼全都延期了,有的人在国外回不来,干脆不办了;还有的新娘怀孕了,也不办了。
(取消的)客人也没有太失落,打电话过去,他们特别生气,说这都什么时候了?那个阶段只想保命,更高层次的需求没了,赚钱结婚这些事,以后再说。
一个长沙的新娘,要嫁到武汉来。我们之前聊了很久,她想办一场森林主题的婚礼,拒绝背景板,要做沉浸式的体验,相当于要把宴会厅打造成一个森林。到了3、4月份,我打电话过去,她说,因为疫情,家里有老人去世,婚礼不办了。我当时愣住了,急忙道歉,然后挂了电话。我很不好意思,人家里都这样了,我还说结婚的事。
但公司得活下去,有100多号员工还有房租水电,老板逼得很紧,我们也有业绩压力,要卖优惠券,还要签单。当时打折力度挺大,一张2千块的券能抵1万,我签了2单,已经算不错的,那种时候根本就没有单子。武汉好几家五星级酒店,像喜来登、瑞华,都去摆摊搞烧烤,这些酒店平时消费很高,一桌酒席要四五千。
4月8号武汉解封,我们也复工了,但宾客都戴着口罩参加婚礼,座位隔开,10人桌只能坐6、7人。武汉的第一场婚礼,户外做分餐,每个客人手里都端着一盘食物,感觉有点搞笑,像在吃盒饭。现在我基本是连轴转,没有休息日,今年所有婚礼都扎堆在9月和10月。
但疫情后订单价格缩水了。年前有个客户要办一场预算50万的,后来家里生意受到影响,预算降到30万,最后合同8万签了。去年订单均价在10万,今年只有7万。很多之前愿意花20万办婚礼,现在只能花10万,不说别人,我自己工资就少很多,没有提成,只拿底薪,那我的消费只能降级。
不过也有例外,一个仙桃的客人家里开口罩厂,疫情后他给宝宝办了个生日宴,有几十桌。现在孩子生日一般就简单吃个饭,他们专门办宴会,算是消费升级了。
2020年10月3日,山东日照万平口海滨拍摄婚纱照的年轻人。图源自CFP。
金条,面子,唯爱情缺席讲述者:康家维,婚礼司仪,从业4年,坐标温州
这个10月,我一共接了21场婚礼,主持费用每场8000块左右。客人主要在温州,这个地方经商的多,可能是全国最讲究排场的地方。
婚礼酒席基本都是五六十桌起步,我见过最大的场面是200多桌。两个集团联姻,酒店10多个宴会厅全包下来,星空是婚礼常见的主题,但那场可以称为“宇宙”——吊顶挂了很多星球一样的东西,布置花了300万,相当于给酒店做了一次重新装修。
酒席12道菜,鲍鱼肯定有,澳洲龙虾和帝王蟹至少二选一,还有超大刺身拼盘,一份1000多块。早在2016年,温州酒席起步就1万一桌了,比得上北京、上海。北京的丽思卡尔顿,起步价也就8000。
温州的习俗也多。订日子算时间,都要根据宗教信仰、生辰八字、黄历,而且结婚当天,涨潮时新郎要出门,落潮前要接新娘到新房。还有人家会算出一个时间点,让新娘面朝南开始化妆。
北方城市,仪式结束客人会排队跟新人合影,南方婚宴是主家邀请乐队表演,也可能是小丑泡泡秀、杂技、舞蹈、甚至东北二人转。这个环节,宾客在下面吃,演员在台上演,根本就没有什么互动,不过大家都习惯了。
很多婚礼都由父母、长辈来主导,一些家族企业需要稳固、拓展社交圈,婚礼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最近,我主持一场回门宴。家长不断强调,“钱不是问题,要多少尽管开口”,就是要求每一分每一秒的环节都要对清楚,因为台下坐着很多商业伙伴,不能有任何意外。前期沟通细节,父母、三姑六婆全都来了,只有新郎和新娘没出现。
婚礼就是他们的面子。后半段抽奖环节,这家人不希望搞得像年会,但又不想掉份。最开始想每桌安排一个幸运奖,又觉得别人搞过了,最后安排了每桌两个幸运奖。奖品一般是红包,最低门槛也得1800元。我见过最大的红包是两根金条,值人民币1万块。
这个钱可不白花。主家一定要让所有人知道,我送了这么多东西出去,这才能展示财力雄厚的一面,也避免落人口舌。他们会要求我们主持人在现场把这个事表达得很明确,所以感谢宾客的时候,我都会强调——“给大家准备各种礼物,把新人的幸福和感谢带回家”。
有些人会特别强调宾客的来头。一个新郎家做肉联厂,定向给贵州和青海的山村提供资源扶持。婚礼现场,当地(政府)领导也来了,新郎父亲现场给山区儿童做捐助,那块写着捐款资金的牌子非常大,得两三个人才能搬得了。
这已经不是婚礼了,更像是公益晚会。我印象很深,新郎跟他父亲因此还产生争执。新郎希望婚礼更简单、私人化一点,但没办法,中国社会的人情交往很复杂,婚礼没那么纯粹。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是平衡者,尤其是家族企业很大的客户,他们内部的关系有时也需要我们去平衡。
有一场婚礼,两家性格都强势,都想找自家的熟人当证婚人。双方认识的领导一个是军区的,一个是省部级的,谁都不能得罪。我们只好额外增加一场户外婚礼,还不能让他们看出来是为了解决证婚人的问题,只说户外婚礼是为了呈现真爱。最后,男方证婚人主持1200人宴会厅的婚礼,户外婚礼由女方证婚人主持。
前几年,城乡结合部的大棚婚礼主持一场只要800元,比起城里的宴会厅,这种婚礼化妆间也没有,新人换衣服要走个5分钟路,回家换,经常看到白色的礼服就在泥泞的地上拖拉着。
这类婚礼邀请的客人都是乡里乡亲,主家有时候摆上40到80桌,街坊邻居全请,甚至是邻村的。舞台表演时会发毛绒玩具,客人上来抢,我有一套西服就是这样被撕烂的。一群阿姨围着我,不让我走,要我给她们礼物,后来主家看不下去了,上来拉人。
很多情况下,爱情故事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记得一对夫妻在外漂泊7年,孩子6岁才回温州补办婚礼,排场不大。现场新娘的妹妹牵着孩子送戒指,新郎也只讲了一件生活小事,他们看上去那么普通,但很有礼貌,感觉是就算有了孩子,也没改变彼此间的感情。
我见过很多新人,只有这一场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动。
10月1号到10号,我本来档期是满的,结果有3场婚礼取消了。一场是因为宾客都在国外,回不来;还有一场是新人分手了;有一场特别悲伤,新郎去世了。当时我只能表达,“好的,我知道了”,其它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康家维在婚礼现场主持。受访者供图。
两场婚礼,两份合同讲述者:小艺,婚礼策划师,从业9年,坐标北京
在北京,我们起步价是10万,大多数都在40到50万。策划的婚礼属于私人定制,客户多数是精英阶层。我每年订单基本不超过20场,碰上疫情,影响也不会太大。只有原本打算去爱尔兰举行古堡婚礼的一对,最后取消了。
商界政界二代都有,这两年政界的客人少一些。某地家族三个女儿的婚礼全在我这里办的,二女儿只办了几十人的私人派对,剩下两个规模都在800人左右。我之前还见过1000万的单子,是一个山西商人和明星的婚礼,有1000多人,几十个工作人员,提前一个月到当地,最后相当于改造了一个体育场。
90~95%的新人都是海归,他们对婚礼要求非常高,拒绝做工具人,提的要求都是不做无谓表演,不能尴尬。
有一个新郎在新西兰求学,不喜欢钢筋水泥的城市,特别想拥有一场森林婚礼。但他婚礼会有艺人参加,户外很难达到招待标准。最后在瑰丽酒店做了一个“小森林”,花了得有50万,我们在种植场买了20多棵不同品种的树,都有5、6米高,运进宴会厅,费了不少功夫,因为如果砍断再重新接上,承重不安全。
还有一对新人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图书馆相遇,花40万办了一场图书馆婚礼。现场,我们订制了10多个铝合金书架,尺寸都是1:1的,还网购了1000多本仿真书。为了还原外国图书馆那种古老的感觉,现场放置的60多把椅子,全是中古货,并且没有一把是相同的。很多店铺老板只想卖不想租,我跑了很多趟,才慢慢说服他们。
我2011年入行,见证了这个行业发展的10年。刚开始搭个拱门,放块背景布,中间挂个喜字,就算完成了。2013年到2016年,DIY婚礼盛行,主题输出比如美女与野兽、哈利波特。
这两年90后的婚礼比较多,他们追求与众不同,有人选择艺术风、性冷淡风,去年做了一个墓地风的婚礼,特别有意思。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办两场婚礼。像北方多是午宴,南方晚宴。上海姑娘嫁到张家口,午宴平平无奇,请了200多人,没什么仪式,很乡土;晚宴在露天草坪搭建了一个“水晶宫”,背靠一座风化了几万年的山,我们用了很多水晶,还有水幕,也花了50来万。
更多人在宴会厅办一场,依照长辈喜好,邀请他们的亲友,自己再办一场小型、私人一点的,像普吉岛和巴厘岛都是热门目的地。但今年海外婚礼都取消了。
2020年10月7日北京婚博会,准新人和参展摄影机构商谈拍摄事宜。 图源自CFP。
涉及到钱,人和人想法不同。有个新郎夹在中间,婆婆不愿意花那么多钱,新娘就希望我们去跟婆婆讲,最后新郎只好私下找我们出两份合同,钱少的那份给他妈看。
曾经有一对新人就因为礼金分道扬镳。当时已经给他们拍好水下视频,两人感情非常好。后来订婚、结婚,两家大人在礼金上有了分歧,主张新人分开。我们也没办法,把视频发他们处理。7年过去,现在他们各自都找到伴侣结婚了。
我感觉婚礼是一种仪式感,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结婚那天一定要放下手机,不能分心,因为这一天无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