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是弱势群体的写照, 被算法和其背后的公司压榨的淋漓尽致。在这场弱肉强食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获益者,也是受害者。
9月8日,《人物》杂志发布了一篇深度调查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顿时刷爆朋友圈。
这篇历时半年的深度长文,研究了美团和饿了么崛起的背后,平台方、600万外卖骑手和5亿用户之间的需求与矛盾。
它得出触目惊心的结论:由于平台的算法不断追求最高效,越来越短送货时间让外卖骑手成为“最高危的职业”。
“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一位外卖骑手如此形容自己的职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上#外卖行业如何成为高危职业# ,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话题。迫于舆论压力,两大外卖平台相继表态。
9月9日凌晨,饿了么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在结算付款时增加“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自主小按钮。9日晚,美团发布声音:为骑手预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
但是让用户多等几分钟,就能根本解决外卖骑手的痛点吗?
即便是每个用户都选择多等几分钟,但系统依然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算法依然这么“智能”,那必然要求每个骑手增加工作时间或者一次出行要增加更多快递单量,本来一天需要送14个小时,现在反而要加班加点送16个小时,送外卖从赶时间变成疲劳驾驶或者超负荷运转,这能根本解决问题吗?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平台雇佣更多的外卖骑手,但是系统算法可不会这么傻,因为这样公司盈利就下降了, 这显然不是公司使用系统算法的初衷。
所以,解决外卖骑手高危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必须有节制的使用系统和算法,要考虑算法的决策对社会成本的影响。公司在使用算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谨记每个优化决策,它影响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数字后面活生生的人。
外卖平台每次算法的优化,每次对配送时间和配送费用的双重压缩,其实是把重担压在了最没有话语权的外卖快递员身上,他们只能不断的违反交通规章制度,拿自己和路上所有人的安全为代价,去为平台赚取更多的利润。
美团赚了多大利润呢?美团市值已经突破1.2万亿人民币。股价从3月的最低点,已经涨了4倍。
美团在新一季度财报里披露,“美团外卖现有骑手295万人,其中最近半年新增的骑手有138万,半年增幅达到了87%, 但骑手的费用支出同比增长只有8.7%,”
因为疫情很多人失业,无奈选择门槛低的外卖骑手,这让美团更加强势,增加87%骑手只增加8.7%的费用。派送费减少的同时,派送时间越来越短,并且平台越来越苛刻,动不动就扣钱。
美团是钱挣多了,可是骑手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美团的王兴在财报说明会中还特别说道:“今年,我们的配送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们进一步优化了订单分配流程,二季度的外卖骑手人数充裕,这也为我们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美团外卖,送啥都快,平均28分钟内到达”。依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AI智能算法, 美团是节省很多成本,赚取不少利润,可是产生的社会成本和后果,则由全社会来买单,我们都不能幸免。
不考虑社会责任的商业模式是不会长久的,风行一时的共享单车受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2015年共享单车崛起时, 路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这给平台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 可是却造成交通堵塞,行人不便。这种模式是以牺牲社会利益换取企业成长的短视做法,是不可持续。
可是当时摩拜和ofo却把这个奉为鼻祖,信誓旦旦要把这个模式带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在国外普遍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注重保护公共利益的体系下,摩拜和ofo这种模式根本行不通。
笔者在当时各大媒体发文“蔡凯龙:搞不定这4件事,共享单车出海必触礁”也没劝住摩拜和ofo膨胀的心。果不其然,两家都在海外四处碰壁,无奈退缩回国内,而随着国内监管的落地,两家最后也落得一地鸡毛。
因此,美团和饿了吗这样的外卖平台,不能一出问题就“甩锅”给消费者。
增加用户自愿等待时间,让用户多等8分钟,也就会欺负宽容老实的用户。美团王兴难道就不能少赚8个亿,拿出钱来多招聘一些外卖骑手吗?
企业只顾追求赚取最大化利润,却漠视社会责任,这在国内并不罕见。这就需要监管、媒体和舆论,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
这次外卖骑手的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必须给《人物》杂志点个赞,如果中国有普利策新闻奖,那这篇调查报告获奖当之无愧。
希望更多新闻媒体能真正起到监督的功能。同时监管也需要跟上,媒体舆论只能揭发问题,解决问题还需要具体的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