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公里行程、100多万字的记录……在过去两年里,宿迁市泗阳县一个名叫姜云路的女子,每天扛着20多斤重的拍摄器材,走遍了两个村镇的每一寸土地,一字一句记录下了100多万字的“村史”。她说,这只是开头。
“这些历史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每一段历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代人的经历。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消亡。”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这些历史,她用文字去记录,用数不清的视频和照片来保存,然后再对每一个故事进行论证、考据,还原真相。
一幅油画让94岁老人穿越回童年
“这是我外婆家啊!”8月23日下午,在宿迁市泗阳县来安街道,94岁的戎宏达捧着一副油画作品,高兴得像个孩子。画上是当地的村景,看着左上角的一间茅草房,老人手指颤抖,不停地念叨着,他童年在外婆家生活时的点点滴滴……
△戎宏达看到姜云路画的村景,想起了小时候
这幅画的作者是姜云路,宿迁市泗阳县档案馆编研科的科长。2018年,江苏省针对乡村变化新特点,全面启动“百村万户口述村史”的采集工作,姜云路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单枪匹马踏上了“百村万户口述村史”的采集之路。
“在跟老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挖掘故事,用笔记本和照片、视频记录,回来后再把老人们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姜云路说,截至目前,她整理出来的村史档案中,文稿总字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字。
用脚步丈量历史轨迹、用文字描绘时代记忆,在很多人看来,姜云路在传承记忆、记录历史上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她自己却总觉得哪里缺了什么。“经常会有老人们为我回忆过去的村景,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有儿时住过的茅草屋、有秋收时金黄色的麦垛、也有村口的一截木笆篱……”姜云路说,这些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记忆片段,是当时村庄文化的投影,同样是村史的一部分。
△姜云路通过油画还原老人回忆里的村景
“视频和照片虽然真实,遗憾的是无法穿越时空。”姜云路说,为了把这一段段已经湮没在时光中的景象留住,她开始尝试通过整理来的口述资料,在画布上还原一部分村景,算是村史记录工作的一份辅助,也能算作一份给老人们的特殊礼物。
“我选择了相对写实的油画,而且特意使用了丙烯材料作为颜料,画出来的作品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姜云路说,她已经画了几十幅不同的场景,每次拿给老人们看,他们都和戎宏达老人一样,高兴、激动,又难以置信。
△选用的颜料为丙烯材料,保存时间比较长
每个村子要待上一年
“任何一个村子,不认真待上一年,根本挖不透,所以到现在,我也只做了来安街道和条河村这两个地方,要走的镇村、要记录的人和事还很多,我这100多万字只是个开头。”姜云路说,第一年记录来安街道的村史她走了1万多公里,第二年开始,她又踏上了往返爱园镇条河村的路,又是1万多公里。由于不擅长开车,所以她每次采集,都是乘坐公交车到镇上,再背着大包小包的器材,挨家挨户地走过去……
“姜科长能吃苦!村里每一寸土地都被她走遍了。”来安街道的老人赵法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姜云路丝毫没有外表看上去那么娇气,做事十分认真。老人们口音重、条理不清晰等问题十分常见,但她从不催促打断,总是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记下来,等回去以后再对照视频慢慢汇总。
8月23日下午,陪着姜云路在来安街道走访了几位老人后,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不可貌相”:姜云路外表柔弱,衣着也很时尚精致,通过体态举止,也能看得出她是一个很温和知性的人,但正如赵法明所说,她一点都不娇气。
整整一下午,顶着高温和刺眼的阳光,姜云路一直在熟络亲切地和几位老人交流着,这家聊得差不多了,就麻利地收拾好器材,立马往下一家,从中午忙到黄昏,都没有休息。
△姜云路整理采集来的村史
历史是严肃的,每个故事都要经过大量论证
“天天这么晒,一夏天得用掉不少防晒霜吧?”在回县城的路上,记者忍不住好奇,随口问了问姜云路。“我以前还注重一下保养,采集村史后就没那么精细了,别说防晒霜,遮阳伞都不打。”姜云路说,每天顶着大太阳,不管什么防晒霜,防护作用都有限。
“试想一下,我到村里采访,老人们顶着太阳跟我聊,我再打个伞,既不方便记录,更会无形中让人产生疏离感。”姜云路说,而且她已经要携带三脚架、相机、摄像机等器材,再撑一把遮阳伞,也会拖慢村史采集的效率,好在自己底子不错,虽然经常晒伤,但看不太出来。
回到办公室后,姜云路立马把采集来的素材拷贝到了硬盘里。在她的办公桌下,有个塞满了移动硬盘的抽屉,这些硬盘的容量都是1T大小,每一块硬盘上,都被她细心地贴上了诸如“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条河村口述记录”这样的标签。
△保存视频资料的移动硬盘塞满了抽屉
“每天采集的视频资料很多,1T容量很快就满了。”随手插上一块移动硬盘后,现代快报记者发现,整张硬盘里塞满了视频资料,姜云路用姓名和日期给这些视频编号,每一个姓名都是当地的一位老人,他们都是当地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当地一位名叫彭长友的老人今年89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记忆力极好。他向姜云路口述过一段战争时期,梁兴初将军带领新四军独立旅在当地驻扎时的经历。“彭老的记忆力很好,表达能力很强,所以口述的这段历史十分生动,而且很有价值。可是因为没有史料记载,这段历史的印证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姜云路说,为此她咨询了当地的其他老人,又带着自己整理的资料多次向宿迁市新四军学会的专家请教,再专程邀请了几位革命先辈的后代来到当地,请他们来讲述父辈的故事,以此来与老人们口述的历史来相互印证,这才还原出了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
通讯员 梁婷 徐亮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孙旭晖 文/摄
责任编辑:向勤如(E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