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广州“桥中房”被群嘲,人们为何不再同情“钉

时间:2020-08-06 15:3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文 | 令狐卿 广州城内的海珠涌大桥近日建成通车,但引发舆论关注的不是桥带来的便利,而是这座桥的独特设计。为避开一座“老破小”,施工方专门绕

文 | 令狐卿

广州城内的海珠涌大桥近日建成通车,但引发舆论关注的不是桥带来的便利,而是这座桥的独特设计。为避开一座“老破小”,施工方专门绕过房屋搭桥,形成了“桥中房”。业主说,因安置房在太平间隔壁,补偿金额未达预期,他并不想做“钉子户”。但现在的情况就是舆论看新奇、看笑话的比较多,认为拆迁方依法办事。

广州“桥中楼”航拍图

这件事整个的信息背景并不清楚,业主和拆迁方如何就拆迁安置谈判的详情也有待发掘,到底是蛮横要天价的“钉子户”,还是另有苦衷,现有的报道都是语焉不详。街道办拒绝记者的访问,导致官方信息匮乏。而业主方所说的情况,也得不到有效核实。所以整件事的性质究竟怎样,在结论之前还要谨慎。

有意思的是舆论对此事的解读。人们不再同情业主的遭遇,而是盛赞拆迁方的做法,认为他们既没有强拆这家房屋,又将“钉子户”置于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处。这户人家受到舆论广泛恶评,被认为“钉子户”漫天要价,最终踢到了铁板,落入眼下的困境是咎由自取,是活该。

在这件事的舆论上,又显现了“钉子户”的叙事模式,不同于从前对“钉子户”的同情之理解,现今表达的都是对“钉子户”动机的否定,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取消了对“钉子户”哪怕是合法诉求的支持,转而将其放在道德洼地上猛烈批判。广州“桥中房”一事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舆论倾向上的变迁。

不管具体的补偿方案如何谈判,桥中房的业主对拆迁安置提出希望,对安置房的标准提出要求,甚至要求金钱补偿,这都是基于物权的合法诉求。以现在“桥中房”的被动局面,回过头来嘲讽业主“漫天要价受惩罚”,可能既不符事实,也不算厚道。公共建设也不能排斥个人产权的诉求,这是基本常识。

“桥中楼” 图片来源:南方探针

根据业主所说,在第一次拆迁安置的谈判失败后,拆迁方再也没找过他,一直等到桥在他房屋周边建成。许多人据此认为拆迁方“果断”,不给“钉子户”漫天要价的空间,但稍微清醒的人则看出,一个不能讨价还价的拆迁方案,未必是市民的福音。很多人赞叹绕房建桥的霹雳手段,只是因为这样的强硬还没落在他们头上。

确实,“桥中房”的业主现在很被动,他失去了谈判的筹码,现有的房屋无法原址重建,周边噪声也破坏了其宜居性,房子作为居住的价值被连根拔起。谈判的主动权看似由拆迁方主导,但在“桥中房”曝光后,拆迁方以及地方政府也不能说全无压力。一户市民被如此围困在桥中,这是智慧还是霸权?恐怕观感并不好。

过去,人们看惯了“钉子户”对抗的旧闻,现在却乐于见到“钉子户”饱尝铁拳的新闻。这种舆论心态的反转,可能伴随着个人权利的流失,是个人诉求无法撼动拆迁意图的历史流变。舆论谴责、嘲笑桥中房业主,他百口莫辩。这是一个缩影,看他笑话的人也许是不自知。

围观的群众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经过舆论这番折腾,“桥中房”闹出了一点动静,尽管绕房建桥的做法得到了舆论赞赏,但同时也将征地安置未决的问题暴露出来。业主被贴上“钉子户”标签,面对全国人民的嘲笑,也只是低调回应,想必是意识到“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的古训。但桥建成只是这一征地安置个案的进展,最终还得妥善解决。

总之,广州“桥中房”因为新奇受到关注,再因为这户人家被贴上“钉子户”标签,引发群嘲的舆论氛围。但在讥讽与看笑话之外,个人产权诉求与拆迁霹雳手段之间的平衡问题,仍值得严肃对待与理性思考。这不只是关系“桥中房”一家人的事,也与众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换位思考一下,不难体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