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亲无故,她却这么关心我们,心肠真当好。”家住杭钢北苑的何阿姨当着我的面热情夸奖小区邻居方金菊。
方金菊是浙医健杭州医院(杭钢医院)护理部主任。我去的那天下午,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跟随方金菊来到何阿姨家里。一开门,何阿姨笑容满面,连连招呼我们,又是倒水又是切水果。而一说到方金菊,夫妻两个人就有了说不完的话。
打电话给儿子
还不如打给结对医生
何阿姨夫妻俩退休前是杭钢集团的老员工了,上世纪70年代举家从浙江东阳搬到杭州,在杭钢工作了快四十年。
方金菊2015年前后搬到杭钢北苑,和何阿姨住一个小区。两人有吃药、看病上的问题,经常去咨询方金菊,一来二去,他们和方金菊就熟络了。
正好那时,浙医健杭州医院党支部开展了针对杭钢集团退休员工和医院周边居民的家庭医护签约活动,每个党员医生或者党员护士和一到两对家庭签约,做居民的健康“朋友”,除了定期上门访问,居民一旦有任何健康问题都可以直接联系所签约的医护。
作为党员的方金菊,首先想到了何阿姨,“平日里相处下来,感觉阿姨小毛小病还是蛮多的,我跟叔叔阿姨结对,随时可以帮个忙。”
何阿姨做过膝关节置换手术,因为腿脚问题10年来前前后后住过6次院,大小手术也做了6次,此外,12年前还做过甲状腺手术,所以平日里去医院检查、配药是件常事。
自从和方金菊结对后,何阿姨每次去医院,都会提前和方金菊说一声,到医院后,方金菊陪她开处方、付钱、拿药,帮她跑来跑去。几次下来,何阿姨自己都觉得难为情了,“我以前最怕去医院,去这里去那里我都不懂的,方主任对我真好。”
2017年,何阿姨患了妇科病,由于不是方金菊擅长的领域,便向何阿姨推荐了同院的妇科主任周群艳,开始康复治疗。每次何阿姨到医院做治疗,方金菊都会特意赶来看她。考虑到何阿姨这个病是慢性疾病,周群艳主动提出来也和何阿姨结对,方便阿姨日后治疗、配药等。
何阿姨(居中)热情地拉住方金菊(左)、周群艳(右)两位医生合影。记者 张煜锌 摄
自从和方金菊、周群艳结对后,何阿姨逢人就夸她俩,同小区的邻居听后都赞叹,“还有这么好的医生?”有的还专门跑到医院,说也要像何阿姨一样和医护结对。
从2015年到2020年,何阿姨夫妻俩最大的感触是:有什么事,打电话给儿子,还不如打给方金菊和周群艳。“打给儿子,儿子赶过来,还不如住在旁边的小方来得快;第二个,儿子来了也没什么用场,他又不懂得了什么毛病。”何阿姨夫妻俩笑呵呵地说。
夫妻俩坦言,医院的这个家庭医护签约活动做得很“扎实”,不是“虚泡泡”的,原来以为今年弄下明年就不弄了,没想到坚持做了五年。
这五年来,方金菊和周群艳除了为夫妻俩的健康操心,更像朋友一样,不定期地到何阿姨家拉拉家常,何阿姨有时候没事也会跑去医院见见方金菊和周群艳。
“一开始大家都比较客气的,时间久了,就像彼此心里多了一份羁绊。”何阿姨说。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期间何阿姨常用的一种药比较紧缺,线下配不到,周群艳在网上盯了好几天,一显示有货就帮何阿姨下单。这些在何阿姨看来是值得称颂的好人好事,在方金菊和周群艳看来,只是她们力所能及做的事。
如果不是结对医护上门
我的腿可能就烂了
72岁的李大伯也是2015年和浙医健杭州医院签约了家庭医护。
董文武医生和李大伯2015年就签了结对卡。
李大伯是杭钢集团的老员工,一家人住在半山西边的电炉小区。最早和李大伯结对的是浙医健杭州医院超声科的董文武医生和中医科的陈尹剑子医生。董文武和陈尹剑子经常结伴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换乘两辆公交车,到李大伯家里看望,至今已经坚持了5年多了。逢年过节,两人还会自掏腰包买牛奶、水果之类的东西送给老人。
“结对开始时,我还将信将疑,认为这只是一时之举,不可能长久,但董医生他们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不是一句空话。”李大伯感慨。
去年7月13日,陈尹剑子医生和王瑛护士像往常一样到李大伯家探望,发现他下肢红肿得厉害,几乎没法下地走路,发烧发得厉害,看上去像是丹毒。李大伯老伴说,已经红了好一阵了,但老头子得过脑梗,向来害怕上医院,说什么也不去看。
于是陈尹剑子和王瑛两人极力劝李大伯赶快就医,耐心告知,像他这样本身有糖尿病的,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李大伯看到两个孩子这样好心,不忍固执下去,“乖乖”上了医院。住院进行综合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腿不肿了,走路也没问题了,顺利出院。住院期间,陈尹剑子和王瑛几乎天天去看望李大伯,安慰他,开导他,这让老人倍感温暖。
“如果不是他们来我家里,我可能腿都要烂了。”
今年疫情期间,李大伯发生了肠梗阻,住进浙医健杭州医院消化内科。在病房待了20天,好不容易有些好转,准备出院,又查出了肾结石,出现并发症肾脓肿,出院当天发烧到39℃多,一旁的老伴急哭了,以为是尿毒症。
一连好几天情况都比较严重,需要转到ICU。老伴听说要去ICU,心里更慌了,再三恳求医生不要让她和老头子分开。所幸就在李大伯即将被转到ICU的时候,体温降了下来,各项指标也出现回落。
虽然不用去ICU了,但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大伯情绪反反复复,吃不下饭,老伴和护士把饭菜端到他面前,喂饭给他,他就要生气。还整天嚷着要找医生,问这问那。三天过去,总算病情控制住了,李大伯情绪也稳定了下来。面对来查房和看望他的医生和护士,他充满歉意地说自己这些天“脑西搭牢了”,要跟大家说声“对不起”。
李大伯总说:“如果迟生50年,我也要去做医生,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
做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更要做他们的朋友、亲人
说到家庭医护签约服务,浙医健杭州医院郑其龙院长介绍,一开始党支部推出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服务杭钢集团的员工,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部分员工忙于工作,很多时候家里老人生病了,没法及时发现、照顾,有了结对的医护,老人有什么事打电话给医生护士,他们会直接上门。这样一来,也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开始试行后,医院发现周边社区的老人对结对的需求蛮高的,于是医院就把家庭医护签约的服务从集团内部扩展到了周边社区,医院里参与结对的医护也不局限于党员。
随着志愿的医生护士增加,签约的居民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涵盖了杭钢南苑、北苑、北景园等数个社区的孤寡老人、退休工人、困难户等。目前已经有超过200个浙医健杭州医院的员工成为了周边居民的家庭医护,占医院总员工数的将近三分之一。为保证服务质量,每个医护最多签约3到4对家庭。今年,签约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我们这个家庭医护签约活动,本身就是公益性的,不收取费用,每一个参加的医生和护士都是自愿的,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没有任何报酬。我很骄傲的是,至今没有一个医护有二话,大家参与非常积极。”郑其龙院长说道,像这次疫情期间,考虑到老人们出门不便且有风险,医护人员直接义务送药上门。
作为家庭医护签约最早的结对人之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疗一支部书记连金诗表示,这个活动,大家是真真正正在做实事的,每个医护都有一本台账,今天去了哪家、干了什么、老人的情况怎样,都如实记录,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健康档案。对家庭医护来说,每个月至少一次电话随访,一季度至少家访一次。
而且结对的医护大多和老人很对口,打个比方,你有糖尿病,那么医院就会优先让内分泌科的医生和护士与你结对;再比如中过风的,会让神经内科医生和你对接。
郑其龙院长认为,“家庭医护签约,我们把它看作是医护本职工作的延展,当好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和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医疗的温度,这是医院推行家庭医护签约服务的初心。”
记者 张煜锌
通讯员 谢小梅 王瑛
编辑 潘雷 监制 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