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在路上的姿态永远让人心动

时间:2020-04-27 16:4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从欣赏的角度,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文本。通篇冗长、情节重复,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在任何地方放下,好像也没什么损失。
在路上的姿态永远让人心动

从欣赏的角度,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文本。通篇冗长、情节重复,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在任何地方放下,好像也没什么损失。

疫情期间我用10天时间重读了一遍《在路上》。这是第三遍读这本书了,每次读完都想不起什么完整的情节,满脑子都是那几个小青年不停地跑来跑去和发泄般的胡闹。读这一遍的时候,我同时还在读着其他几本书。读累了就拿起《在路上》翻几页,当成阅读的调剂。

但是从感受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书中每一页都充斥着几个青年人的放浪形骸,莫名其妙的感伤、莫名其妙的亢奋、激动。生活一团糟,根本没什么计划;抽大麻、飙车、大声放摇滚;通宵喝酒,从一个酒吧转战另一个酒吧;满嘴脏话、泡妞、兜里叮当响;搭车或者开着一辆破车,在美洲大陆上东西南北地穿越,好像也没什么目的。

这样的生活多么颓废、多么不合乎惯常的“道德”。可是很奇怪,它又给人一种强烈的憧憬,激动人心,令人向往。

1957年《在路上》刚出版,就有人指责它趣味低俗、不健康。60多年后的今天,以目前的标准看,肯定还会有相当一批人如此认为。

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不健康”的小说,出版以来却不停地再版,据说目前已有300多个版本。而无数青年人读了《在路上》之后,更是仿佛受到召唤,打点行装,甚至根本不做任何准备,纷纷上路。他们不清楚自己为何“在路上”,不知道、不确定前方等待的是什么,但他们就是“在路上”了。

这种反差很耐人寻味。而如何理解这反差,恐怕也决定了如何理解“在路上”。

按照通常的解读,《在路上》反映了年青一代对于当时压抑的社会氛围和现实的反叛,以及对于新的信仰和生活的追寻。这种新的信仰和生活是朦胧的,他们能够感觉到,却又难以确定。“你的路是什么,哥们儿?圣人的路,疯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鱼的路,随便什么路”。

但是,对于“在路上”的意义,他们似乎又是确定的,“一直走下去,我知道我会遇到姑娘、启示和一切;一直走下去,珍珠会交到我的手上。”

这真是一种率性的浪漫。事实上,这是《在路上》最吸引我,可能也是让无数年轻人激动不已、心跳加速的地方:尽管前路迷茫,但仅仅“在路上”这样的姿态,就足够让人心动了。小说出版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咖啡机和牛仔裤大卖,据说牛仔裤卖出了1亿多条。无数青年像书中几个人一样,穿着破破烂烂的牛仔裤,蓬头垢面地在路上东游西逛。

这样外在的模仿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肤浅。可是也得承认,人性中天生就有发泄、放纵、破坏的欲望。尤其是这种欲望被传统伦理和秩序压抑而不得不收敛的时候,一旦有了机会,必然会狂野地释放出来。对于许多“在路上”的青年人,这个机会就是《在路上》。这本小说,激发起了压抑已久的激情,在年轻的热血面前,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从未出格的人生,该是多么无趣。

作者凯鲁亚克个人的经历,其实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缩影。他自己说自己“什么都干过”:厨房帮工、甲板水手、加油站服务员、铁路司闸员、搬运工、采棉工、建筑工人、报纸运动栏目撰稿人……这些复杂经历杂乱无章,看不出一丁点儿所谓的人生规划,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模仿的。可是这样随心所欲的生活,又显然为无数人羡慕、期待。

说到底,这样看似漫无目的的生活其实唤醒了沉睡的内心和灵魂,让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是独立的,它不应被世俗所压抑,它应该只听从自己的内心。

这正是《在路上》让人震撼的地方。邋遢外表下,自我意识和内心苏醒了。他们以放浪形骸和玩世不恭,嘲讽、反叛传统的伦理和秩序,获得原始欲望的满足与快感,也使灵魂获得了独立。“他们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说话、疯狂地被拯救”——这大约正是在路上一直走下去所要遇到的启示和珍珠。

趁着年轻,去疯狂一回。每一代年轻人,都能从“在路上”获得生命的激情。这就是《在路上》一版再版的奥秘。

不过,疫情期间的这一次阅读,我却没有感到往日的激动和兴奋。倒并不是因为自己已不年轻了,而是我发觉迪恩最后回到了家里:“迪恩的生活终于安顿下来了,陪伴他的是卡米尔,他最恒久、最让他痛苦和最了解他的妻子。”这句话,在我前两次阅读时完全忽略掉了。而此刻我觉得,这才是这本小说真正刺痛人心、让人哑口无言的地方:无论怎样恣情放纵,最后还是要回到原来的轨道。

当然还有不甘。迪恩的破皮箱就放在床下,仿佛随时拎出来就可以继续上路。他也曾突然出现在萨尔面前,语无伦次得好像又回到了路上。可是他们还是分手了:萨尔要去听朋友的音乐会,而朋友不愿意迪恩搭他的车。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没有在路上的自由自在,而是缠满社会的成见和秩序。可这些,却是他们曾经极力想要摆脱的。

如此结局自然让人叹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这个角度,《在路上》其实是一曲生命的悲歌。因为太年轻,很多人恐怕都误读这本书。不过也正因年轻,却也能敏锐直觉到“在路上”的启示:内心一旦苏醒,就不会再沉睡。

即便身体被禁锢,灵魂也一定要永远在路上。正如老迪恩·莫里亚蒂,破皮箱就塞在床下,说不好哪一天,拎出来就在路上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