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新时代的中国与世

时间:2019-11-12 20:4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9月12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埃文斯湾初级中学,一名女孩在“发现中国日”活动中学习舞狮。 新华社记者 郭 磊摄 放眼当今世界,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梦想篇⑩)

  9月12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埃文斯湾初级中学,一名女孩在“发现中国日”活动中学习舞狮。
  新华社记者 郭 磊摄

  放眼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万里之遥变为咫尺近邻,人类的文明对话从未像今天这样便捷。但世界并不安宁,冲突与纷争、傲慢与偏见依然存在,文明冲突、文明威胁等论调仍未消止。如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世界在思考。

  “人类社会越发展,越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深刻阐述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是中国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响亮答案。

  

  中国主张:超越传统国际关系

  2019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白皮书指出,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迈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关系、文明间关系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人类文明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的同时,民粹主义也在泛滥,‘文明冲突论’卷土重来,文明偏见、文明歧视、文明对抗、文明冲突等声音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局面远未形成。”复旦大学外交学系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提倡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解决信任赤字,促进国家间关系改善,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生态,实现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

  “全球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新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外交学院教授高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正在形成一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网络。中国主张各国携手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合作依赖民心相通,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之一。”

  路透社称,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孤军奋战,如果各国都将自己与其他国家隔离开来,文明将失去活力。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文字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提及这句话,并指出,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李炳铉说,“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政治、经贸等途径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然而,寻找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对策时,还应抛弃无知偏见,加强相互理解。国家之间夯实理解的基础,可以增进彼此信任,各民族、各文明会自然而然地互相学习、精诚合作。”

  中国智慧:开放包容促交流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习近平主席曾这样指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中的古语,蕴藏着启迪未来的中国智慧。白皮书指出,要秉持平等、多样、包容、开放的文明观。

  “中国今天强调文明交流对话,并不是以一种自傲的态度突出自身文明的优越,输出自身的方式,而是提倡双向的交流,是在更加自信、更加平等的基础上扩大开放与交流,在交流中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在互鉴中推陈出新、发展进步。”张骥表示。

  阿富汗政府信息和文化部规划及政策主任阿卜杜勒・摩奇姆认为,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将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生,也将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人为地制造文明冲突,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只能加剧文明间的隔阂,使世界陷入分裂与对抗。”白皮书旗帜鲜明地指出。

  “以‘文明冲突’定性国家关系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学者观点称,“基于文化和人种判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强调个体的不同而忽视合作与发展的共同性,这是在开历史倒车。‘文明冲突’的视角包含对其他文明的贬低和压制,同时也有明显偏向,聚焦冲突而忽略文明之间的借鉴与融合。”

  “‘文明冲突论’是错误的、愚蠢的。当大洋彼岸响起文明冲突的声音之时,大洋这一边在强调文明包容。包容是一个大趋势,也是正确的趋势。”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亚洲文明的特质就是对话。未来哪个文明发展得更快更好,就看哪个文明更开放更包容。”

  高飞认为,把“文明冲突”上升到政治领域,认为不同文明之间一定是冲突对抗的关系,这是不合理的。中国的哲学传统与学术研究强调,文明是平等、多样、包容、开放的,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从过去的历史来看,正是因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才有了今天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行动:为世界作出榜样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向世界铺展开一副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画卷。

  白皮书强调:各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其实是在重申习近平主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4点主张。

  德国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中心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玛格特・舒勒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4点主张不仅对亚洲国家很重要,对亚洲以外的欧洲和其他国家也很重要,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方案。“不同文明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应通过对话与沟通,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实现共同和平与繁荣。”

  “大国之大,不仅要靠国力之大,更要有民心之大、文明之大。”张骥认为,中国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体现在将“人文”的理念与维度注入以“权力”与“利益”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不断提升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聆听呼唤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声音,国际社会有理由相信――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古巴通讯社在报道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时这样评价,“中国致力于促进亚洲地区更大程度的融合,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的一部分。”

  拉美社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以互相尊重和对话方式解决分歧,中国努力推动亚洲更大程度的一体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亚洲国家相互间的感情,缓解紧张局势,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代同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澳大利亚悉尼玛雅基金会主席甘德瑞说,“当今世界,自我封闭不利于发展。人类历史证明,人类文明发展得益于开放,而非固步自封。我们看到中国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责编:牛镛、岳弘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