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月,欧洲成了战疫的重灾区。一些之前两个月还惊魂未定的网民们,马上成了围观群众。
很多围观群众惊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疫情,为啥出牌差异这么大?
当政府号令封城时,意大利人举起横幅上街要自由。
在西班牙疫情蔓延时,马德里举行国际德比。
德国疫情发展时,很多人并没有去抢购消毒液。
英国疫情危急,首相还要大搞群体免疫。
在荷兰要关店时,年轻人们排着长队囤大麻。
……
看到完全不同的抗疫方式,不少网民的定义只有:骚操作,不靠谱。
一、欧洲的好牌打得稀烂?接下来的时间,欧洲人民在全世界都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其中当然包括怼天怼地怼世界的特朗普,川大爷直接嘲讽:因为欧洲抗疫不力,导致我们一些人被传染上了……
网民眼中的画风,是这样的:
德国总理默克尔被隔离,意大利的失控市长在社交平台刷屏,传言西班牙老人被拔掉呼吸机的消息赚了很多眼泪,英国首相确定感染后,无数人幸灾乐祸:该,让你群体免疫!
那些年,全世界人民向往的欧洲,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被群嘲的对象。
然而,欧洲人,真的把好牌打得稀烂,要跪在疫情面前了吗?
面对前所未见的新冠病毒造成的多方位的打击,全球各国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但是科技水平、医疗水平强大如欧洲,真的不是外界看起来的,没故事的同学!
这场席卷世界的疫情,在欧洲,有不得不说的故事。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注定,面对疫情,有基于自身特点的认知。欧洲有意大利,但是,欧洲也有德国,死亡率差不多全球最低的典范!
二、欧洲一样有优等生!让我们来比较下数据,抗疫大战,德国感染病例死亡率约为0.4%。而意大利的死亡率达到7.3%,全球平均死亡率为3.7%。
德国这么低的死亡率如何实现的?
可以说,真正把握住中国为全世界争取的黄金期的优等生 ,可能真的是德国。在中国以一己之力为全球争取的时间里,以高效率著称的德国人,没有浪费!
早早应对,在疫情到达欧洲前,德国1月初便开发出快速检测试剂,还公布了详尽的抗疫指导意见。
工作细致,1月时就已经统计全国医院病房数量。这些措施使得重症病人能得到较好的护理。医疗强大,德国具有高水平的病毒检测能力,医生业务能力也很高。很早期便对疑似病例进行检测,有效降低了重症患者数量筛检。具体每周可以进行160万次新冠病毒筛检。能力甚至赢过了以广泛筛检享誉国际的韩国,德国平均每天进行22800次病毒检测,而韩国每天约15000次。
德国的强大医疗水平,即便是号称自己是第一世界的美国,也垂涎三尺。
自大如特朗普,也打起了德国的主意。
3月初,白宫请到德国疫苗公司CureVac的老板。 美国提出,希望收购该企业,并确保研发出的疫苗只能为美国所有,把该公司的德国疫苗专家和生化专家也转移到美国。
特朗普的戏不能停,而结果,和大家想的差不多,被婉拒……
回忆下,上一次美国大规模争夺德国科技届人才,还早在1945年。
除去这次因素,德国成为抗疫优等生,还有赖于健全的医疗体系,用于医疗费用的资金本身就很稳定。德国国民人均保健预算为4714美元,高于法国(4263美元)、英国(3958美元)、意大利(2738美元)和西班牙(2389美元)。
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话说,德国的医疗体系是全世界最好的医疗体系之一。
面对这么强大的欧洲国家,还极尽嘲讽?这种做法危险而且有害。
三、为什么一定要援助欧洲?面对疫情,中国是幸运的,迅速行动,上下一致,勠力同心,迅速控制住了疫情。
欧洲也是幸运的,有中国的经验可以参考。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队赶赴欧洲时,当意大利人民自发升起中国国旗,当欧洲的医生承认应该参考中国经验……很多网民会说,当疫情在中国蔓延时,多少欧洲媒体对我们冷嘲热讽,我们为啥帮他们?
回望疫情,爆发疫情后,意大利第一个对中国断航,歧视华人事件屡屡出现的也是意大利。即便中国不计前嫌,派出多批中国医疗队赴欧洲,说风凉话的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要去?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前,援助欧洲,无疑体现了中国大智慧。
帮助欧洲,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在国际上,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显而易见,对中国来说,欧洲是提升软实力和国际形象不可缺少的力量。
当疫情成为世界危机时,中国必须帮欧洲,这也体现了中国,大国的责任感和博大胸怀。
中国现实的考量还在于,欧洲一日不摆脱疫情,中国众多外贸企业的日子就不会好过。
毕竟,长期以来欧盟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来源地和重要外资来源地等地位,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很多中国企业,赖以为生的,都是欧洲的订单。很多顶端的原材料,都要靠欧洲提供。如今,欧洲的门,关的越来越紧,大批取消外贸订单。
欧洲有大恙,中国企业一样要伤筋动骨,我们有多少企业家,日夜难寐,忧虑市场。我们有多少员工,可能要面临减薪,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失业。
这种危机,从今年2月份企业逐步复工后,就开始慢慢显现了。
很多中国的跨境电商企业,都是通过亚马逊(Amazon)和易贝(eBay)等平台,将国内配件等小商品卖到海外市场,比如英国、意大利、美国等。
现在,企业愁了两个月的人力的问题解决了,生产恢复了,不再缺货了,然后给企业一记大棒的是,出口订单没有了。
中国企业一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他们中间很多人立刻自救,根据需求改卖防疫物品,但也不确定能撑多久。因为疫情,国际航班大幅减少或停运,货运不过去,物流难以保证。
一位长期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介绍,2008年成立,如今员工100人左右,一年营收约2亿元。"我们早就预料到情况会非常严重,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讨论过一遍。"他说。
好在公司经营一直比较保守,财务状况相对健康,资金杠杆也不高,应该不会出现特别极端的情况。尽管如此,他的担忧没有消退——欧洲确诊病例还在攀升,市场需求度是难以回升的。
目前,他的公司转型积极卖防疫物品。前些日子,每天口罩就能卖几万个,基本秒光。虽然现在平台不让卖口罩和洗手液,但温度计等物品还可卖。
对于公司能撑多久,他说,如果物流情况能够很快好转,通过销售防疫物品,公司撑到明年希望很大。
2020已经过去了3个月,时间,给中国企业留的口子,并不那么长了。黑天鹅面前,生与死,成为很多中国外贸企业的问题,中国企业,真难!
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早就深度融入到了全球产业链体系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欧洲市场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将对中国企业带来冲击和影响。
所以,不仅要帮欧洲,还必须不遗余力地帮。
四、抛却嘲讽的团结有多重要?当中欧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中欧同样被疫情重创时,这真的是重创彼此的一次"经济疫情"。后果有多严重?亚行估算,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大约在770亿到347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0.1%~0.4%。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可能会趋缓到2%以下,这恐怕会造成大约1万亿美元的损失。
面临共同危机的中国和欧洲, 是彼此嘲讽,还是彼此取暖?
在目前的网络世界里,充满对欧洲抗疫情况的妖魔化,也充满了对中国支援的猜忌。仿佛打开了彼此伤害的潘多拉盒子。人们并不关心对方的真正情况,也不关心大家真正在做什么,意图是什么,而只选择自己愿意看到的和相信的,断章取义,冷嘲热讽。
是时候了,应该放下围观心态,多些了解,多些包容。
疫情当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从未有一刻,"团结",对中欧来说,变得如此重要。从未有一刻,我们应该放弃嘲讽,发自内心大声喊出:欧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