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BBC发布《华为是谁》纪录短片第二集:孤注一掷

时间:2020-02-18 16:36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相关新闻:《华为是谁》纪录短片第一集登陆BBC(视频)科技讯11月22日下午消息,华为心声社区发布《华为是谁》纪录短片第二集:孤注一掷。

相关新闻:

华为是谁》纪录短片第一集登陆BBC(视频)

科技讯 11月22日下午消息,华为心声社区发布《华为是谁》纪录短片第二集:孤注一掷。

据介绍,第二集《孤注一掷》,讲述了华为在中国市场的定制化、为走向国际化经历的管理变革,以及海外市场拓展的开端。

据外媒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持续腾飞。在此期间,大型国际品牌盘踞各大城市。因此,华为的入场几乎无人在意。因为,华为首先瞄准的都是小地方。即便如此,挑战依旧存在且独特——定制和创新是当时的需求。

“这些农村地区条件恶劣,没有机房也没有空调,”华为老员工、现华为战略研究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徐文伟先生说道,“在那里晚上的供电电压有时会跳到300多伏,白天又掉到100伏以下。雷击也时有发生。所以我们的设备需要足够稳定,来应对这些不同的情况,也要尽可能地减少维护需求。”研究与开发让华为始终能从容应对挑战。

“这就是华为的出众之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戴维·德·克雷默教授(David De Cremer)说,“(在此之前)研发基本上很少谈及,有这个思维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为什么要投资?但你确实有少数人愿意冒这个险……任正非就是其中之一,他具备成功的力量、思想和精神。”

除了致力于研发之外,华为采用的以客户为根本的策略,为他们在中国赢得了美誉。华为愿意投入更多精力、时间去服务他们的客户。

华为早期的农村客户卢英山(Lu Yingshan,音译)回忆说,当华为最早的电信设施被雷电彻底击毁后,当地所有通信都中断了,也影响了他所在村庄的通信。公司二话不说马上用崭新的设备更换了全部设置。“我们渐渐相信,华为跟其他企业不一样。华为更有责任心。他们从不回避问题,解决问题时也非常积极主动。他们的付出真的让我们挺感动的,”卢英山说。

事实证明,这些策略是有效的。华为也因此得以快速扩张。此时正是决定早期创业公司生死的关键阶段。

也就在这时候,任正非做了一个关键决定,聘请IBM来帮助公司调整集成产品开发,以及之后的供应链流程。

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是一位供应链专家,曾在IBM工作。华为的团队在九十年代两度访问美国后,史密斯与华为开启了紧密合作关系。“他们是一家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公司,公司决策可以说基本是临场决定的,”史密斯回忆道,“创始人任正非先生,还有高管团队认为,IBM值得他们学习,比如IBM的业务流程、制造和创新等,所以他们在香港启动了一个名为‘制衡’的项目,来改善组织决策。这种情形非常不寻常。”

史密斯还提到,这还使得IBM对中国市场的机遇做出了一些“错误假设”。“事实上,IBM误读了这一情况,我们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看到华为前来取经,然后我们便以为中国市场会对知识有极大的渴求,”史密斯说,“但我们错了。除了华为以外,其他公司并没有这样的学习思维。”

对华为来说,学习的成本巨大,但公司创始人对此坚定不移。“每一位顾问的时薪高达680美元——差不多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任正非说,“但是,为了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我们必须向他人学习。我们认可这些顾问的价值,也让更多人去向他们学习。”

“就聘请IBM这件事,我认为任正非是非常坚定甚至固执的,因为当时很多员工和高管并不希望公司有国外企业的介入,”德·克雷默教授说,“但他(任正非)态度十分坚决。他说‘我们内部有混乱,我们需要建立体系。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原有的制度;我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我相信,他做这个决定时,是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的。”

然而,华为的发展才刚刚开启。中国当时正在测试移动技术。而华为却把资金用在国际标准的技术上,在中国并不适用。

“我们确实投资了CDMA,但我们选择的是1X而不是IS-95。我们的选择错误,让我们错失了中国市场的机会,”任正非说。

恰恰是这些在国内市场上的挫折,让华为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走向全球化之路。(图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