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楼主
前两天跟朋友聊起工作来,他有些沮丧地说以前觉得工作很累太难了,现在觉得工作多累都不怕,最怕的是你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
职场人有两大痛点时常遭人抱怨:一是各种无意义开会,二就是形式类工作,原因是觉得没用且浪费时间。
有此抱怨的人往往又是勤勤恳恳想做事情的人,形式主义会损耗他们的积极性,导致整个团队氛围变差。
我的朋友就是因为公司要求填日报、周报、月报、月度计划、月度KPI、月度总结等,而日报、月度总结等工作并没有发挥实际价值,所以他感觉特别心累。
年终总结几乎每个公司都有,而日志/日报却颇受争议。
那写日志是不是在浪费时间?要如何管理每日工作?
是否浪费要看如何使用,用好了是增效工具,用差了就是累赘摆设。
写日志到底是不是在浪费宝贵的弹药?在华为的“心声社区”中有一篇《任总在个人绩效管理优化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任总提到了公司写日志的问题,他说过去是因为市场人员撒得开,管理体系跟不上,只能通过写日志来看他的工作。随着组织建设完善,并不需要强调写日志。而文员、主管都在一起工作,每天工作成果都看得见,完全没必要写日志。
过去看不见,所以要求写日志;现在看得见,为什么也要写?这就是浪费了我们作战的宝贵“弹药”。——任正非
写日志到底是不是在浪费宝贵的弹药?这要看日志是否发挥了它的价值。
管理者要求员工写日志,是为了了解员工工作情况,评估员工工作量。员工写工作日志,可以理清一天的工作,便于总结提升。
海尔集团有个大力推行的日清工作法,要求员工当日事当日毕,每天进步提高一点点,也就是"日事日清,日清日高“,这其中一个工具就是《日清表》。员工每天对每天的工作复盘,自己为当天表现评分,促使自己进步。
既然工作日报对管理者与一线员工都有意义,那为什么还会遭人诟病?
我想有两点原因:一是重复劳动,二是信息不实。
任正非谈到主管看得见文员工作,就没必要再写日志。这里写日志就是重复劳动,确实是浪费弹药。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会关注下属的重点任务,询问员工工作进展。员工在任务异常或有阶段性成果时,也会进行汇报。如果再填工作日志就相当于将这部分信息再搬运一遍,“嚼过的梨子自然不甜”。
除了重复劳动打击员工积极性,信息不实也会让工作日报的价值大大降低。
很多工作并不能简单地去用时间衡量,尤其是创作型活动。比如,一个设计师用了半天时间搜集同行业信息,然后用3个小时思考设计方案,最后用5分钟做了一个LOGO。搜集信息、思考方案、设计LOGO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是弹性的,有时候没有灵感,可能会思考更长时间,这个过程没有输出成果,领导可能就会觉得你把时间浪费掉了。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创始人事件,要求设计师一天设计100张图供领导选择。在某些领导眼里,只有“图”是输出成果,抖音里15秒就能设计一张海报,你一天设计100张图不挺正常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员工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工作量饱满,就会将一件事拆成几件事,将某些工作时间刻意延长,于是,填日志就成了一项形式化的工作,占用工作时间并且内容失真。
一名主管领导,假设管理10名下属,看每个下属的日志需要两分钟,那他每天就需要20分钟来批阅下属的日志。
日志里大部分内容主管是了解的,其中还夹杂着很多失真信息,那这份工作日志还值得看吗?
所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造成了员工不爱写,领导不爱看的局面,工作日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一切向“作战”靠拢,所有形式主义的不增值管理都应该消亡。——任正非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应对桀骜不驯的优秀应届生?
大意就是公司有个应届生技术水平很高,堪比孙悟空,也和孙悟空一样不好管,不加班,三天的活儿一天就干完了,后面就刷微博不接受任务了。
对此罗永浩分享过当时锤子科技视觉总监-罗子雄的一个回答:
你愿意让一个废物或平庸的人3天写一个平庸的程序,满是Bug;还是愿意要高手1天搞定一个没Bug的程序,剩下两天刷微博?——罗子雄
海尔推行日清工作法的口号是“练为战,不为看”,一切服从于效果。
我们看一个人的工作好坏要用结果衡量而不是用时间。
领导要有效管理员工,建议以结果为导向,过程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度,引导员工注重过程管控。
对于工作安排,我们可以借鉴项目管理中的计划管理方式,将计划分解到最小交付成果,这样既能够把控细节,又能实现有效监控,降低失败风险。
为什么是按最小交付成果来细分计划,而不是按天分解?
目标管理有个SMART原则,也就是一项任务或活动,应该是S-具体的、M-可衡量的、A-可实现的、R-相关联的、T-有时限的,最小交付成果可以保证工作是可检查衡量的。
我曾经与我的老领导相处和谐,他交给我一项任务,就会告诉我什么时候完成,同时,分解成几个步骤,比如要完成一份产品规划PPT,一天交框架思路,三天交初稿,5天交终稿。定好分解计划之后,我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结果,他也不会干涉我每天的工作安排,这让我很是感激。
他说:“只要你能在相应时间内满足我的需求,你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后来,我接受一项工作也会主动分解计划,然后向他说明细分活动的节点,也算是彼此的默契。
你是否遇到过有同事跟你交代一件任务,然后每天都问进展?工作一多,你可能就会觉得不胜其烦。
我曾经有个同事在跟进任务方面备受好评,他会与人约定好截止日期,然后在过程中尽量少打扰对方,一般会在中期询问一次进度,并沟通是否有什么困难或资源需求。在截止日期前两天,他会再次沟通任务进展是否顺利,能否按期交付。
两次恰到好处的提醒,执行人不会觉得厌烦,交办人也能及时发现风险,做好应对措施,这才是双赢。
除此之外,管理者在交办任务时,就算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也应该与员工沟通,令其给出交付时间。
曾经有个统计,英国医疗行业病人爽约造成的浪费每月大约有8亿英镑,约合10亿美元。有人在海滩做了一个关于承诺的实验:如果实验者请求别人照看自己的私人物品,并得到了对方口头承诺,那20个人中有19人会对盗窃物品的行为进行阻止。可如果没有请求,对方也没有承诺,那么20个人中只有4人会对盗窃行为进行阻止。
这个实验迁移到医疗行业,如果有病人预约,约好了日期和时间之后,工作人员会请他们马上复述这些预约细节,然后再挂上电话。之后再统计,爽约率降低了3%。
乍一看3%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按照10亿美元基数进行计算,3%就是3000万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这种方法没有增加成本。
在工作中,领导下达任务,尤其对于新人,经常会要求他们复述一下任务要求,这样既可以保证承接人明白任务目标,同时也让他们对完成任务做出了承诺。
员工如何简化日志工作,有效管理时间?回到员工填写日志的问题,如何既发挥日志的作用又不被日志所累?
其实,日志只是时间管理的一种工具,要想获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配合其它方法,简化日志工作。
这里有一套经过验证的任务推进方法,我把它总结为:由预设结果倒排计划,每日事项清单化,日志复盘再循环。
1)由预设结果倒排计划
要想让领导放手就应该先让领导放心,也就是说我们承接一项任务,需要给领导安全感。而安全感来源于确定性,未来是清晰明确的,那自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在上述领导管理员工方面,我提到领导要抓结果,如果任务复杂,则进行计划细分,这其中细分计划也是员工要掌握的工作方法。
在咨询行业,细分计划一般采用从成果倒推的方法,也就是“输出驱动”。在着手工作前,你要先勾勒出预期结果的大致构成,然后根据预期结果倒排计划。
比如,领导要求做一份关于牙膏的市场调研报告,如果我们拿来就做,看市场优秀竞品,搜集网络信息,那报告很有可能得不出有效结论。
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预期结果框架是什么,需要有用户画像、公司牙膏的销售情况、市场行业趋势、竞品价位及优劣势、用户选择影响因素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根据预期成果排出计划,避免遗漏,而且会发现某些细分活动可以同时进行,提高效率。
你可以跟领导回复:
我沟通市场中心本周三之前将公司客户人群特点、现有牙膏的销售情况整理出来,同时,我将调研市场行业趋势、竞品信息,周四之前根据信息编制《市场调研问卷》,周五下发问卷以确定用户选择偏好。预计周五下班前我可以整理报告初稿,下周二完成最终版。
这就是确定性,领导明白了你的工作安排之后就可以踏实等结果了。
2)每日事项清单化
不少人在讲到时间管理时,会推荐任务区分四象限法,也就是将任务从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四个维度进行分级,重要且紧急的先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任务放最后。
这样做虽好,但管理成本很高,据我了解,我的同事、朋友要么不用,要么是用几天就放弃了。
对于每日计划,首先要做到简单易行,可以用Excel表格,将每天要做的工作简单罗列出来,不遗漏即可。
Excel表格模板可以参照:
高效秘技!用EXCEL制作导航页和日志表管理日常工作
那我们要从哪项任务开始?
《吃掉那只青蛙》一书中讲到,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青蛙,你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了。
“青蛙”就是我们一天要完成的任务,吃青蛙定律:先吃更丑的,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一天当中最艰巨同时最重要的任务,然后立即着手去做。当你成功吃掉这只青蛙之后,其它的工作就会相对轻松许多。
推进任务进行的过程,尽量在处理一项任务之后再开始下一项。因为,人的大脑是不适合“多任务处理”的,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它就占据着你的大脑内存。
假设让你记忆一组9位数字,只能记到脑子中,早上将数字给到你,要求到了晚上复述出来。那你的大脑会怎样?你会在一天的时间里反复去回想这组数字,占用大脑内存,这就是“低压力”状态。
如果我们的任务做到一半,就转而做别的了。那这项未完成任务,很有可能在后续的时间里反复跳进我们的大脑,令我们处于持续的低压力状态,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所以,在推进每日工作方面,建议将工作任务清单化,先吃最丑的青蛙,任务一次性完成。
3)日志复盘再循环
在我们做好计划分解和每日清单之后,工作日志的工作就非常简单了,只需要对照一天的任务清单,就可以准确地填写日志。
那日志还只是形式主义吗?
不是的。可以说,工作日志(日报)是工作推进最重要的一环。
项目管理戴明环将一项任务分解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
要达到目标,并不是经过一次PDCA循环就能实现的,过程应该是由多个PDCA循环上升,一步步趋近目标。
为了保证我们的工作没有偏离目标,我们就要进行检查,检查每天的工作是否按预期完成。如果没有,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在哪里?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改进处理方案才能纠正偏差?我们按照目标、现状、改进方案修正计划P,便可以进入新一轮PDCA循环,从而一步步趋近目标。
楼主小结:
工作日志/日报可以作为员工复盘的好工具,但不可成为员工负累。
管理者应把重点放在对目标结果的管理上,在过程中给出充分的自由度,而不是依靠日志来衡量员工工作量。
员工对于任务的执行可以由预设结果倒排计划给领导安全感,每日事项清单化按“吃青蛙原则”进行推进。工作日志作为每天工作复盘,用以找出与目标差异,修订计划进入PDCA再循环,以此实现“日清日高”的目标。
我是董楼主,一个职场江湖说书人,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点赞留言,谢谢。
参考资料: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史蒂夫·马丁 / 诺厄·戈尔茨坦 / 罗伯特·西奥迪尼
《靠谱》,大石哲之
《吃掉那只青蛙》,博恩·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