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科技公司对人类社会拥有空前的影响力,也不断招来猛烈的批评。
在美国,因为Facebook深陷“剑桥分析”丑闻,扎克伯格在国会接受质询;在欧洲,谷歌因为“用户信息应用不当” 遭重罚……社会公众赞叹于科技公司的技术带来巨大的改变,也从未停止对其可能“作恶”的担忧。
腾讯公司正在努力回应这种担忧。
2019年11月11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总裁刘炽平及全体总办成员向四万多员工发出全员邮件,公布腾讯全新的使命愿景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2个月后的1月11日,腾讯在北京总部通过一场“科技向善”的讨论和发布《科技向善白皮书 2020》,向外界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腾讯在变,也希望和更多企业一起改变,把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深层次融入到技术和产品创新中。
腾讯创始人之一、前 CTO 张志东用一个“防沉迷”的案例解读腾讯对于“科技向善”的理解:一位因病住院的老人因沉迷于微信天天象棋游戏影响了康复,在其家人与天天象棋团队沟通后,团队决定上线后台模型,找到因长时间下棋而导致高疲劳度的用户,对他们进行健康提示,并在连续若干局棋后强制他们退出游戏。
有时候,“科技向善”需要企业把用户驱离自己的产品。然而,张志东认为,这种看似造成损失的行为,将因为追求用户的长期价值和社会福祉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新竞争力。
产品是科技公司与用户发生联系的媒介。科技向善从理念落地,产品是重要的载体。
1987年,美国设计师罗纳德·麦斯提出了 “通用设计原则”,指出产品应追求“全民设计”,让更多弱势群体能够使用,并对产品的公平、弹性、简易、容错、无公害等提出了要求。
如今,腾讯的“科技向善”,同样围绕产品提出了更多理念与构想。科技向善有两重含义,一是实现技术为善,二是避免技术作恶。前者指向“善品创新”,后者指向“产品底线”。
对大公司来讲,“产品底线”是首要关注的命题,即既有业务如何维持高底线。底线既是现有法律法规,也包括道德风气、社会良俗、行业公约,还包括产品设计中的智慧与美感。对成长型公司、创业公司来说,“善品创新”是更大的机会,若能找到合适的定位,在创立之初就能实现产品向善和商业发展的兼容,就能走出独有的行动路径。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都应当扮演起自己的角色,共同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向善而行”。
对于科技企业特别是“全球科技巨无霸”来说,技术让他们在这个时代变得“法力无边”,“向恶获利”的冲动会不时出现。尽管监管的规制和舆论的批判能够制约这种冲动,但是企业的自觉同样不能忽视。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向善”理应成为科技企业的精神内核。
(经济日报 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