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00后硬核创作者:要在“海战”中平静地生活

时间:2019-12-30 14:1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高若瀛当笔者试图去拼凑00后创作者“北方de孤独女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时,他的形象始终模糊不清、甚至充满矛盾。一方面,他的文章极度硬核,每

高若瀛

当笔者试图去拼凑00后创作者“北方de孤独女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时,他的形象始终模糊不清、甚至充满矛盾。

一方面,他的文章极度硬核,每篇洋洋洒洒数千言,像个微型录像机,精准、不厌琐碎地记录着二战时期各式战舰的每次撞击、海战时飞奔的路线乃至被炮弹打中的位置。但在说话另一头,他是三个问题回答一个“嗯”字的男生。

现实中,这个笔法老练、年仅19岁的专栏作家,还是在广西北海读大三的历史系学生,从事持续性的专业写作不过10个月。照片里戴着黑框眼镜的那个大男孩,言语间多是简句,鲜有情绪波动。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他总会停顿四五秒钟才开口讲话。

有意思的是,他发给记者的第一张照片,本就看不太清楚的脸,被一个QQ表情挡得严严实实。或是对陌生人突如其来的刺探,习惯性保持距离感,我们只能暂且以“小北”来称呼他。

纵然脑海里有个丰富立体的海战世界,只要涉及自己的故事、家人朋友,当事人或是用“没什么特别”“还好”一笔带过,或是保护性隐藏。但这并不妨碍,小北成为我们理解00后,如何理解世界并与之建立沟通连接的样本。

在选择性展露和谨小慎微的言语之间,这个00后男孩更偏爱在宿舍的方寸之地,用专业视角和严谨逻辑的文字表达,构建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就像他笔下的那篇《以俾斯麦号与U-556的关系为线索,换个角度解读德国海军》,以“角度精准、论证清晰、由点及面、信息充沛”,斩获“今日头条全国新写作大赛”青年竞赛单元一等奖。“北方de孤独女王”这个网名取自日耳曼民族史上装甲最厚、火力最猛、体积最大的战列舰提尔皮茨号。因该舰下水之后一直处于“限制行动”的状态,战争期间不停转战于挪威各个港口以威慑盟军并牵制盟军海空力量,挪威人对其冠以“北方孤独女王”的称号。

实际上,拉下小北专栏的文章列表,“交锋”“出击”是关键词,二战德国海军是焦点;以各国各式战舰为经,各大海战为纬,二者穿插交汇的每一个节点都被他用史料和自己的理解“编织”成一张张充满细节、故事、意外和必然的海战图。

如果说军事题材是充满术语和专业门槛的小众圈层阅读,又不同于以惊悚、挑动情绪的秘辛类文章,小北的文字无疑是详实丰满、流畅生动的。尽管拿了奖,他并没有试图让自己的文章“破圈”;相反,他更希望获得专业圈内人的认可。

硬核写作

顺着记忆往前寻找,小北说他对历史产生兴趣的起点,应该是初中历史课播放的《甲午海战》纪录片:其中某个镜头深深触动了他。

当大多数人还在抉择中徘徊不前时,对某些人来说,做出选择甚至是影响一生的决策,却显得如此自然而然。

小北就是后者。对历史的兴趣一直延续到高中,在深入接触二战史后,他便一头扎进了德国海军史。

有意思的是,《雷霆海战》和《战舰世界》这类游戏,也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后面的故事更像励志电影的快进部分:主人公在看书积累的过程中迅速成长,直到在某个特殊节点解锁写作技能,生活才按下了常速播放键。“所以高中有一阵成绩不太好。”上了一所口中“没什么好说的”二本学校,小北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历史专业。直到2019年2月提笔写下第一篇文章《德军闪电战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冰毒,纳粹疯狂打造“超级士兵”》,他已经在这个小众领域涉猎阅读超过6年时间。“二次元”“强UCG”等所谓00后属性,全都在小北身上找不到对应。但即便是远在中国西南边陲小城,他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输出兴趣与更广阔社会沟通的平台。性格内向是从小使然,但他在和读者只言片语的交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社交乐趣。

不同于互联网时代快文的复制粘贴,小北写历史的方式很“传统”:写文章前会先列大纲构思,一点点写,写完一部分就删掉一个提纲,直到删完为止,参考资料多来自大部头的通史、专题史、著作和论文,“七八千字的文章都是一字一字敲进文档里的。”一篇文章从构思到成稿,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

尽管把兴趣变成专业的成长路径相对单一,这个土生土长的广西00后男孩,无疑是充满耐心而有毅力的。他笔下的二战德国海军史险象环生,基于正确的价值观,深入挖掘其中值得思考的战略战术、军备技术和历史意义。

而厘清纷繁复杂的逻辑关系、发现重构新链条的思维碰撞,就是小北每日沉浸其中“爆肝”创作的乐趣所在。就像写作大赛之初发出的疑问:这是否是写作的最好年代?

小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至少他自己是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

理想生活

但跳出不断思考的精神世界,小北又会变成那个内敛少言的男孩。其实除了兴趣使然,当初促使他动笔的另一个动因,就是在平台上写作可以获得收益。

从今年2月发出第一篇文章,10个月时间,小北拿到的税后收益将近8000元。要知道,1000元在北海当地能租下一套不错的房子,更不用说这对于一个不玩游戏、没有特别嗜好、对吃穿都不讲究的在校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学费已经不用向爸妈要了,能养得起自己了。”

相比展现自己时的“不在状态”,小北对列举生活中的各种开销却很熟稔。比如买手机会考虑性价比,“要在手机上看很多电子资料,内存要够大,但价钱不能太高”,华为就消费不起,“有点小贵”,学校食堂每月六百多元的开销,也让他觉得“太贵”。

与大多数仍在父母羽翼下的00后不同,小北在言谈之间所展露的,是更坦然接受在远离父母的地方,主动找寻兴趣使然又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

如果往后继续探寻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句频繁出现在心灵鸡汤中的句子,正是小北成长轨迹的写照。

和中国大多数从偏远村镇努力考取求学的孩子一样,与每一次升学相伴的是回家次数的减少,“初中时每个星期末都能回家;高中在县里,每次放假就能回家;现在上大学了,一年才能回两次家。”这个男孩早在16岁时,就已习惯了独处和承担。

尽管家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遇到事情,小北更习惯独自面对,“有心事一般不和父母说,不想他们担心,有什么事也不太想和别人说,自己解决就行。”

以至于拿奖的第一时间,最先知道消息的是舍友,“因为那天上完课回到宿舍,刚好收到了获奖消息”,那会儿,他的情绪曲线难得有了一次小突起,但很快他就又恢复了上课、备考英语四级、抽空看资料写文章的状态。

如今初战告捷的写作事业,被他纳入了中长期的规划。而那次拿奖也不是没有后续效应,至少坚定了他的下一个目标——考研。但对于更远的未来,小北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以后的职业总是要跟历史有关的。尽管不知道同龄人是怎样的节奏,小北不愿给自己太大压力,对于他来说,理想的生活应该是:不想整天都非常忙,自己的时间要多一点点。

从小长在广西,即使未来考研也会选择广西的学校……当记者试图用“过于平静”来总结他的生活时,小北却不太认同,“或许是我的表达和心态比较平静,但生活偶尔来一些小惊喜还是很好的,人活着不就是为了生活的小惊喜吗?但这和我说的平静生活并不冲突,因为平静不代表平庸。”

有意思的是,这段对问题最长的回复,是他用文字敲给记者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