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0 日,滴滴不声不响地在美国上了市。两天后,国内互联网安全审查中少见的两记重锤落在了滴滴头上。
7月2日,国家网信办发文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新用户无法注册。
7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消息称,“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在“危害国家安全”的立场上,媒体舆论一边倒,滴滴成了众矢之的。对于滴滴被查的原因,民间猜测有三点,一是先斩后奏,二是外资持股,最重要的第三点,就是滴滴是否把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城市测绘数据,拱手交给了美国?
上市先斩后奏,监管机构都被蒙在鼓里。尤其是6月30日建党百年前夕,在此敏感时段“投入美国怀抱”,行为太过于“捣蛋”。也有猜测,认为滴滴之所以绕过监管机构,是因为如果遵循正常流程,自身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其上市受阻。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滴滴的外资本性。其第一大股东为日本软银愿景基金,持股 21.5%;第二大股东为美国 Uber,持股 12.8%;腾讯持股 6.8%为第三大股东。
第三点猜测,也是最让民众心神不定的。2020年10月,滴滴地图事业部公布了一组数据,滴滴地图基础数据准确率已超95%,每天新增轨迹数据超108TB,1000多万滴滴车辆,已经成为滴滴的街景实时测绘车,5.5亿用户每天还会上传数十万量级的路况事件。
股权决定话语权,面对美国的审核,也许是要挟,占据国内网约车约 80% 市场份额的滴滴,会不会以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作为上市的筹码,导致用户信息和道路信息外泄,使国家面临极大的危机,这是最让我们担心的。
这两锤,锤的是滴滴,觉得脑袋嗡嗡响的,可能是整个互联网行业。
虽然滴滴对“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的猜测做了回应,但仅“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这一点,一直标榜“精准”的互联网大佬们,谁也不敢说自己百分百清白,集体下行的股价也直接说明了他们的心慌。
7月5日,网信办再出手,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
同滴滴一样,这三家企业都是今年 6 月在美国完成上市,同样都掌握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被审查的原因,均涉及国家数据安全风险。
重锤之下,谁也说不好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对滴滴的审查,我们宁愿理解为敏感时期的一次突击检查,但是屡踩红线的互联网行业,确实已经走到了该“杀一儆百”的节骨眼儿,滴滴很可能就成了枪口下的那只出头鸟。
有人说,生活里谁也离不开滴滴,国家不可能下狠手。这种论断,一是高看了滴滴的重要性,二是小看了国家在非常时期的决心。
滴滴虽然占据了网约车约 80%的市场份额,但一些小品牌已经逐渐被接受,换个平台接单,换个平台打车,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另外,就算扛过了这波审查,国家的反垄断强监管,也会再给滴滴一锤。7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开罚单,涉及滴滴旗下全资子公司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8起。之前阿里付出了182亿的代价,本次罚单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数额,但,足够滴滴再懵一次了。
企业在做,国家在看。重锤滴滴,看上去像是滴滴撞上了枪口,但本次事件的关键,在于国家以滴滴为切入点,在建党百年和中美交锋的非常时期,向中国互联网,也向国际资本市场释放了强烈的决心:自作聪明、屡踩红线的企业,最终将会作茧自缚,一切试图危害中国人民利益的阴谋和企图,注定不会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