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小米造车”成了网络热点,科技圈和汽车圈都沸腾了。随后小米“在
尤其是,最近科技企业造车似乎成了潮流,苹果、百度、华为等都深度参与其中,其中百度甚至亲自下场,宣称“三年内推新车”,所以小米造车也被认为顺理成章。按照小米最著名的“风口飞猪”的理论,电动车确实算是风口,为何却又犹豫了?
小米对造车的参与感熟悉小米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年新能源车创业热潮中,小米的身影无处不在。最直接的就是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造车新势力。
比如,目前比较火的蔚来和小鹏,小米旗下的顺为资本都有投资。尤其是和蔚来的关系,雷军是早期8大主要投资人之一,领走了千万级豪车蔚来超跑EP9,还曾用小米手机换蔚来的车,并给粉丝们抽奖。
虽然最初和蔚来创始人李斌接触时,评价是“造新能源车是骗钱”,但最后还是投了。(目前看这笔投资获得了惊人了收益)同时,他本人对新能源车的兴趣也更浓了。其实,早在2013年他就两次拜访过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对新能源车表现出足够的好奇心和兴趣。
另外,2018年,小米内部则启动了“micar”的项目调研,想要下场。2019年,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川则拿出了汽车行业调研报告,给出了“2019年底到2020年初,正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的建议,但最终被否决了,理由还是“风险太大”。
尽管没有下场,但对于造车,小米的参与感并不低。众所周知,在5G+AI等技术的加持下,新能源车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智能化革命,一直坚持“风口飞猪”理论的小米,面对新能源车的资本狂欢,不可能冷眼旁观。
只不过,小米一直保持冷静,没有亲自下场,而是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渗透,积累经验。除了投资蔚来和小鹏,2017年,小米还和北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没有公布具体的合作内容,2019年又与一汽奔腾合作,推出了“米粉定制款”的T77,小爱同学首次“上车”,在车上便可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
手机的成功无法复制为什么在做手机时小米非常果断坚决,而造车却犹豫不决呢?小编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心存敬畏,不想贸然做先驱,尽管先驱成功了获益最大,但是也可能成为先烈,对于小米这个初创企业,很难承受这么大的风险,毕竟贾跃亭的失败案例近在眼前。二是小米认为自己实力不够,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储备,并且新能源车的市场环境与手机也完全不同。
造车与造手机最大的不同,就是核心技术。对于创业时的小米,手机的供应链基本是开放的,再加上绑定了高通这个核心技术供应商,这是小米手机成功的前提。(当然华为遇到这种人为干预的问题是不可预期的)再加上当时的手机市场,苹果三星太贵,自主品牌不仅贵而且弱,所以小米才抓住机会一战定乾坤。
但是汽车行业完全不同,虽然电动车相对于燃油车门槛已经很低了,供应链也相对开放,比如电池有宁德时代这样的第三方供应商,让组装汽车成为可能。但是在生产环节,代工不仅不成熟,还不被消费者认可,蔚来找江淮代工仍然倍受诟病,尽管代工背后是资质问题,而且蔚来在代工厂的参与度非常高。
再加上,造车太烧钱,蔚来准备了200亿都不充裕,因为汽车涉及到安全问题,从设计到投产周期很长,还涉及到售后服务,更是个砸钱的事儿,蔚来的投入很大部分都是在售后环节。对于这些,小米显然没有任何经验可谈,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的手机业务拖下水。
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所以,面对汹涌的新能源车大潮,小米保持了足够的定力。尽管现在特斯拉的股价已经进入全球前列,甚至有超越苹果的可能,国内的蔚来、小鹏、理想等也都收获颇丰,一辆车都没上市的恒大也突破600亿美元,但小米还是在观望中。
当然,小米也没闲着,一直在努力做技术储备,虽然都是应用型的。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早已涉足出行领域。有统计称,小米在2015年便开始申请汽车相关国际专利,2015-2019年的申请量分别是187、186、113、82和70件,2020年预测(部分专利未公开)申请量约为134件。这些专利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
目前,小米已与一汽、比亚迪、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就智能控制、数据检测等汽车智能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另外,顺为资本还投资了研究自动驾驶的公司Momenta。据悉,Momenta当前的产品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块就是打造SAE各个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第二块业务是Momenta的特色,那就是衍生出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包括高精度众包地图。
可以说,小米涉足汽车领域,是蓄谋已久的事情。只是,下场不下场,确实是个问题。目前科技企业参与汽车制造,除了百度已经明确,其余的都是边走边看。苹果和起亚的合作也已经搁浅,阿里与上汽的合作定位是支持方,华为决定了做技术供应商,所以小米现在的等待也可以理解。
况且,造车还存在资质问题,不管是收购还是合作,都需要一个靠谱的传统车企伙伴,百度已经找到了吉利,而小米显然还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