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跨年晚会上,在线教育机构成为了众多晚会广告商里无法忽略的存在。
比如,题拍拍是B站晚会的唯一教育行业赞助商;作业帮和湖南台在晚会上互动,“看直播赢免费网课”;北京卫视晚会主持人则在串词中念了猿辅导的广告词……
于是有豆瓣网友调侃道:“跨年中插了1/3的学习广告,学生太惨了,看个跨年还得上网课。”
要知道,跨年晚会的广告都是真金白银。因此,在线教育机构这般的争奇斗艳从侧面重申了一个事实:学生们的钱永远是最好赚的。
而近来在线教育机构的参与者们鱼贯而入的背后,隐藏的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现状——一边风头无两,一边黯然退场。
冰火两重天过去的一年,线上教育行业出现了几组醒目的数字。
第一,在线教育行业在2020一整年共有91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高达近512亿元。
融资交易暴涨的数据背后,书写的是整个行业热火朝天的气势。
中国人有多重视教育,众君心知肚明。应试学科辅导的刚性需求,曾撑起了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家行业“双子星”一路攀升的市值。
融资总量的盘子固然巨大,但我们也不能忘了看其配额。
其中,学而思、猿辅导、作业帮这几家混得风生水起。猿辅导一年共获融资35亿美元;去年12月作业帮宣布获超16亿美元融资。
仅这两家(作业帮和猿辅导)就吸金58.5亿美元,占行业总体融资金额的74.6%,这还不包括学而思所属企业好未来去年11月从二级市场募资的15亿美元。
融资额,姑且能证明居高不下的行业热度。但细看可知,资源实际掌握在少数者手中。
比如,目前仍有受困于资金链断裂的学霸君,还需掌管者张凯磊出面澄清自己未卷款潜逃,并刷一刷存在感。
以及,去年7月,教育部等6个部门颁布了第一份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的文件,开始大力整顿线上培训机构,仅去年就有13.6万家在线教育企业注销。
行业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反映的是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是商业竞争的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分散的行业资源集中在市场跷跷板的一端,显现了行业头部在线教育机构领军者的雏形,也验证了领航者们急需决定性优势,以求在这个加速洗牌的市场环境中,构建起固若金汤的护城堡垒。
“烧”出规模话说回来,融资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因为缺钱。
我们来看第二组值得注意的数据。
根据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跟谁学单季度净亏损9.33亿元。好未来情况稍好,虽暂且扭转了前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下降98%的惨败局面,但盈利微弱。大量资产汇入的在线教育,的确是风光了,但企业的盈利生命线,并不好看。
为了与遍地开花的线下教育机构作价格区分,线上课程刻意设置的低价课程,反而具备一定的优势。
用户Lili和Mei给孩子买了某两个平台的英语补习,首要因素都是因为价格便宜。
一位新东方的教师对盐财经记者说,通过平台,9.9的低价课程可覆盖到更大范围的用户,其利用率是1+N倍,所以可盈利的空间更充足。
这里就有个疑问:钱既然好赚,那赚的钱都流去了哪?
总不能都打水漂了吧。
我们可以用电商来类比。在线教育的内核,始终玩的还是电商那一套,把线下的搬到线上,缩短的是地理距离,赚的是更大范围的钱。
但消费者们也都不好糊弄。既然众人都抢互联网的油水,那怎么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始终是机构们费尽心机想解决的问题。
“出位”看起来的确简单——有流量就行。
网红们为了
想“红”,就绕不开流量的大战。在线教育们照本宣科。
所以你四处看看,从公交车站、跨年晚会赞助,到电梯内外,为了让家长们有看见的机会,在线教育机构不惜用广告连番轰炸。
不仅以数量取胜,还有打怪升级。比如,在线教育机构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投放。比起靠平面和电视广告刷品牌认知度,短视频投放不仅向下沉市场倾斜,还能直接无缝连接学员点击详情了解。
用户火耳购买了学英语的互动教学课,其了解的途径是
既然想套狼,就得舍得了孩子。遥想当年美团为了千万级日活,花了27个亿买下摩拜单车,烧钱造流量入口这差事,最直接。
所以各大机构故意交出互联网产品总日活用户数、月活用户的精彩数据,为了证明其教育领域流量平台的地位。
可广告营销积累的获客成本,无法补给头部在线教育机构一年的营收。
先不说场地小、玩家多引发的流量价格快速上涨,它们还面临自身现有流量无法延续的难度。
比如赠课的优惠,对应的就是用户流失的潜在危险。
再如作业帮深耕自身流量池,出了作业帮直播课和作业帮口算,让使用工具找解题思路的用户形成完整学习闭环。但一个疑问是,使用免费解析的学生群体们,有几个会付费购买其余服务呢?
企业的经营表现与融资无法适配,加之获客成本的不断提升,陷入了“融资-烧钱-亏损”的循环。
可目前来看,学而思、跟谁学、猿辅导等头部机构,谁也没有丝毫退出烧钱营销之战的意愿。它们不仅奋力抓紧时代机遇,而且要拼命找准方向。
K12红海数据有了,还要看共性。
上面说了,烧钱造成的巨大获客成本,压得一众原本有点火苗的在线教育机构喘不过气来,只能倚靠不断输入的融资让火星子不至于灭了。
头部玩家们拿钱容易,靠的可不仅是烧钱砸出来的知名度。就像卖的都是羊肉,那就得有肉质的区分。
大厂们能在一众相继裁员、倒闭、跑路的中小机构中苟且存活,当然是瞄准了市场大部的定位和需求。
网易有道、猿辅导、作业帮是从工具积攒用户入手、到渠道建设、再变现;新东方和好未来是从线下教育衍生,积攒品牌、口碑之后才开始做线上;跟谁学则从C2C转向B2C……
发展路径与起家模式各有千秋,那共性是什么?
——K12。
理想条件下,作为具备12年生命周期的教育入口,获客一次的成本相对于数倍的价值回收周期,无疑是很低的。
还别提从2014年在线教育市场集中爆发时,K12学科辅导就已然因为市场够大、用户多、学段长而成为了必经赛道。
现有的线上条件,加速了这一市场。
一是弥补了机构异地扩张需求的教研复用,补充了三四线城市欠缺的师资力量。
二是打破了空间限流,增加了家长们的热情。
在某四线城市的一所小学任教的王老师就对盐财经的记者说,班级里的学生大多使用了此类平台的题目答疑功能,而且不仅是学生,很多老师也跟风下载了APP。
单只一条K12的罗马大道,企业们便可从课程、工具和设备等各条羊肠小道涌入。
目的只有一个,规模化后一头扎进红火的学科教育,似乎只要一朝登顶,便无后顾之忧。
可手握重金,广受青睐的玩家遍地都是,除了一线资本,还有二级市场的一众虾兵蟹将。
陷入胶着状态中,各在线教育机构只能倚靠疯狂营销寻求破局,但长线作战之后,怎么才能称霸呢?
出头之日教育是长期投入、缓慢回报的产业,与现今互联网行业追求的“短、平、快”相违背。资本翘首以待的效果,无疑需要漫长的时间检验。
资本家们再怎么有耐心,都取决于企业们在规模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边际收益。
即便获客成本不断降低,决定性的还是不断积累的用户数据,是否能展现出非凡的吸金能力。
这需回归到最本质的内容与质量上。
举例而言,目前K12市场衍生了双师模式——由一名主讲老师负责大班授课,再由另一名辅导老师负责答疑。
这个模式补足了直播匮乏的课堂体验,又缓解了一对一模式的巨幅成本。故而从好未来、跟谁学、作业帮到猿辅导都推出了各自的花样。
但同质化内容限制了玩家们的内生动力,在现有市场的规模下,用户增量也逐步放缓。这是竞争白热化趋势下不可规避的。
抛开外部环境,内部的主观能动性是产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比如如何解决常见的没效果、产品服务体验不好的问题。
用户Sunny为孩子选择了一个平台的英文辅导课程,包含中外两国老师的指导。但外教的教学时间平均15-20分钟,她认为,她的孩子光靠线上十几分钟的教学,不足以达到效果。
Lili也认为,“不要抱太大希望能学多少,要想达到多大的效果还是算了吧”。
选择了韩语课程的慕白认为授课不仅无聊,而且教师也没有很好地给她解释句型和语法,感觉上了跟没上一样,所以她内容没学完,也没有报其他课程。
内容所产生的续班率问题,同时是致使学生流失、成本增加的一个因素。学生结束阶段性课程后,学费的利润并不能够完全覆盖到教师工资、产品维护、系统研发等方面。
新东方的一位管理者对盐财经记者说,为了业务的扩展和新业务的宣传,企业需要不断地去投入运营成本,这些开销是持续性的,就需要不断输血。
但目前现有的线上教育数据,发展不足以支撑起因人而异的教学,除了师资不合格、超纲教学、没法针对不同地区应试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效果也毁誉参半。
另一边,玩家们不断推陈出新。
比如新东方的老师向盐财经记者介绍,他们现在主攻新型的OMO模式——以线上的讲解内容,辅助线下的课程内容。据了解,线上的课程属于线下培训中的赠送服务,依照线下培训班的标准收费。
比如作业帮设置了VIP会员增值服务,依托教研和超3亿题库,意图提供更深度的答疑服务。
先不论高昂的会员费用不是所有学生群体能够承担的,像用户Sunny给孩子报的培训班几个课时就高达万元,主打中、外教师合力,但实际的效果微乎其微,她觉得从课程内容来看,费用并不划算。
本质上来说,治标不治本的内容更新,并不具备行业的革命性意义。
在这样的基准下,无论玩家们如何构建充足的流量供给,为了触达目标用户,拼资金实力、拼知名度、拼规模;或者是用折扣、赠送等常用市场手段吸引用户,如果实质的服务质量不解决,“投入换增长、亏损换未来”的策略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作者 | 浦 潇
编辑 | 何子维
排版 | 李倩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