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看戏曲艺术“活”起来

时间:2020-11-06 15:13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看戏曲艺术“活”起来 ——三百四十八个戏曲剧种在昆山“大团圆” 光明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看戏曲艺术“活”起来

——三百四十八个戏曲剧种在昆山“大团圆”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10月25日,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安徽省徽京剧院青年演员尹航,正在演出一线,一条消息吸引了周边所有人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戏曲人寄予殷切期望,指明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尹航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戏曲艺术的关心与厚爱,让我们戏曲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戏唱好、传承好、发展好,肩负起戏曲人的神圣使命。”

看戏曲艺术“活”起来

  10月25日,由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带来的经典大型古装泗州戏《杨八姐闯幽州》在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彰显出泗州戏曲艺术的魅力。江苏省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这几天,尹航正在江苏省昆山市参加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10月11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在为期42天的演出时间里,将有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的116个戏曲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共同带来大戏22台、折子戏组台20场、戏曲晚会1场。

  尹航说,身处昆山,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浓郁的戏曲氛围,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是“活”的、是有生机的。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从2018年开始,戏曲百戏盛典持续举办了3年,成为全国戏曲剧种展示风采、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让348个剧种与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这是我国戏曲艺术界的一件盛事。

  不同剧种相互交流学习,让中华戏曲艺术成为一种有机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任何人在现场欣赏过戏曲名家的精彩演出,都会被戏曲艺术的魅力折服。

  在百戏盛典期间,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李春华主演了湖北花鼓戏的传统经典剧目《站花墙》。“风吹杨柳条条线”,她的唱腔婉转、悠扬,回味无穷,惹得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李春华的戏份很重,其中“探监”一出,演唱长达20多分钟。

  绝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今年是李春华走上舞台艺术生涯整整五十周年。自打15岁进湖北省花鼓剧团,她演了一辈子的闺门旦,做了一辈子的“小姐”,但她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对每一部剧都怀着敬畏之心,每一个人物都用心塑造。

  戏曲人的不懈努力,就是为了让戏曲有观众、有现场、有人气、有知音。

  绍剧《三打白骨精》、湘剧《拜月记》、豫剧《程婴救孤》、徽剧《徽班》……带着自家的经典剧目,戏曲人从天南海北奔赴昆山——这里既是昆曲的“家乡”,也是戏曲人心目中的“圣地”。他们抓紧排练、赶制戏服,甚至有剧团先期派人来到昆山看演出舞台——为的就是这一刻,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展现最好的自己。

  “在昆山,在周庄,两场带着虔诚、敬畏的心灵对话,让感动来临。他们如此自然、淳朴,丝毫没有做作的痕迹,表演震撼全场。在场灯亮起的那一刻,全场观众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我站在侧幕,深呼吸着,一度哽咽,为演员们第一次走出深山登上全国性的舞台,为近两个月与他们排练时的情景,更为昆山人民对西藏文化艺术的尊重和他们用心的互动回馈。”10月19日晚,绿皮火车行驶在青藏高原的夜色中,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导演索朗曲珍借助微信朋友圈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昆山之行来回48小时的绿皮火车旅程,并没有让索朗曲珍感到疲倦。她的脑海中,像放电影般闪过一幕幕藏戏在百戏盛典上演出的热烈场景。“一切都很值得。”她说。

  此次演出的门巴戏等4个剧种,都属于濒危剧种,分布在西藏4个最偏远的山区。除了藏历新年、丰收节排练两三天,平时演员们并不排练。索朗曲珍和藏剧团的另一位导演从8月31日下乡指导,直至9月底才回到拉萨。

  在西藏,一出完整的藏戏,往往是以雪山为背景,草原为舞台,一演就是三四天,甚至七八天。演员和观众一起吃饭,生活和演出融为一体。此次百戏盛典的演出,是藏戏第一次把自己原生态的演出形态搬上舞台,第一次与现代镜框式的舞台进行对话,但是他们的唱腔和身段表演保持了原汁原味。

  除了来自西藏的门巴戏、巴贡戏、夏尔巴玛尼戏,青海的果洛马背藏戏、玉树格萨尔藏戏等濒危剧种相继登上了百戏盛典的舞台。

  中华戏曲是一家。以往,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间缺少充分沟通和交流,甚至有些隔阂。借助百戏盛典这个平台,348个剧种得以集中亮相,让中华戏曲艺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举办百戏盛典,我非常兴奋。我研究了一辈子的戏,最多也就是看了七八十个剧种,占348个剧种的四分之一,实在太渺小了,也说明我们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81岁高龄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若琳说,戏曲百戏盛典超过任何戏剧艺术节和展演的规模,特别是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戏曲人都来积极参与,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才俊纷至沓来,实现了各大剧种之间的交流互鉴。

  百戏盛典的舞台,为年轻人与前辈艺术家提供了同台演出和学习的机会。李春华的徒弟谢婷婷,此次扮演丫鬟春香,展示了这出剧目中特色的摘花、梳妆等技巧,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献演2019年百戏盛典的北路梆子《搬窑》,则由三位演员分三段饰演同一个角色,“目的是展示我们剧种的人才传承,同时希望在‘大场合’能给演员更多的锻炼机会”。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传习中心负责人说。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鹏是百戏盛典的“铁杆观众”。他感受到,戏曲展演大大强化了剧种意识,“在这个舞台上,比的是特点,展示的是不同,放射出独特的光彩,从而获得独特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三年展演,各剧种将在未来发展中更加注重自身特色,中国戏曲将进一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告诉记者,百戏盛典举办三年来,348个剧种在舞台上“立”起来了。通过这样的集中展示,得以集中掌握第一手活态的、生动的素材和资料,为传承延续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活动的举办,改变了社会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认知,使得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当地戏曲艺术的关注和投入力度,让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以传统为本,以创新为要,让戏曲赢得现代观众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留住了人才,赢得了人才,戏曲艺术才有未来。

  人才的成长,需要契机,需要平台。戏曲百戏盛典三年展演,让上万名戏曲人得以相聚昆山,切磋技艺,交流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悟道。

  来到百戏盛典这个舞台,濒危剧种传承人开始思考如何“转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夏尔巴玛尼戏传承人云登罗布告诉记者,此次参演戏曲盛典开了眼界,感觉思路豁然开朗,“大戏气势磅礴,折子戏短小精悍,各有优势。回去后,除了传统的大戏要保留,也会尝试折子戏的编排方式,做一些不同的版本,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云登罗布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登上像百戏盛典这样的全国性舞台,展示古老藏戏的魅力。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认为,就戏曲院团本身的发展来说,人才和剧目建设是永恒的基础。此次前来参加展演的老一辈艺术家纷纷表示,正在带徒弟、传承经典剧目上下功夫。

  李春华为她的十几个徒弟量身规划了不同的戏。谢婷婷悟戏有灵性,个子娇小玲珑,适合演小花旦,李春华专门给她排练《秦雪梅吊孝》等,主攻唱的戏,希望她既能演小花旦,又能演闺门旦。“得让她们的戏路子变宽一点,舞台生命力更强一点。”李春华说。

  10月22日,山西蒲剧传习中心主任、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带领众多年轻演员提前几天来到昆山,观摩了几场兄弟院团的演出。他跟年轻演员仔细分析,南方戏曲在文戏方面表现得细腻、到位,而北方戏曲粗犷豪放、刚劲有力,今后在细节上可以借鉴南方戏曲的表现形式。

  戏曲艺术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要“活”在现代的时空当中。

  “时间不等人,戏曲接力传承责任重大。”郭泽民说,戏曲要有意识地培养年轻观众,传统戏也要与时俱进,尤其在时间上不能拖沓到整场四五个小时,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整理加工,保留精华,去掉糟粕,这样传统戏才能赢得现代观众的喜爱。而现代戏要想演十年、二十年经久不衰,还得善于结合古装戏的经典元素,如果结合不好,两张皮,且故事情节单调,演员表演技巧不够,就无法像古装戏那样,一个戏演十几年甚至上百年。

  年轻演员也对戏曲艺术传承和创新的有机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观看别的剧种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和现场观众的热烈回应,尹航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戏曲没有创新,观众会看腻,但是创新创造的同时,不能忘记戏曲的根本。

  “如果年轻演员没有深厚的传统老戏功底,就没有办法驾驭新编剧目。因此,戏曲人还是要走戏曲人自己的路,通过戏曲的身段、唱念、做打来表现戏曲人物的性格,传承戏曲艺术的精华。”尹航说。

  坚持活态传承,让传统戏曲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

  秋日的夜晚,昆山最热闹的场所是剧院。10月24日晚,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正上演安徽皖南目连戏等五台折子戏,10公里开外的阳澄湖畔巴城镇,重阳曲会开幕式暨昆曲《浣纱记》首演在这里举行。昆曲雅韵绕梁,百戏诸腔同台,构成了昆山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人文气质。

  “三年戏曲百戏盛典,我看了很多戏,见了很多戏曲人,保护戏曲的感觉更加迫切。”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告诉记者。

  昆山为百戏盛典的每台演出全程录像,并为剧种非遗传承人整理了口述史。拥有这些珍贵的资料,昆山将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一个宝库。同时,昆山正在筹建中国戏剧博物馆。每个前来演出的剧团,都向戏剧博物馆捐赠几件与剧种有关的代表性物品。建成后,348个剧种都能展示出各自的风采,力争让戏曲艺术“看得见、摸得着”。

  “保护戏曲,对昆山来说,首先是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昆曲。”许玉连表示。600年前,昆曲从昆山流传开来,成为“百戏之祖”。如今,昆曲的故乡有责任做好昆曲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工作。

  昆山成立了第八个昆曲专业院团,取名为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五年来,剧团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年轻人在这里有平台、有舞台。进团三年多的青年演员王婕妤,除了传承折子戏,还担任原创大戏《顾炎武》《梧桐雨》的主演。

  每周六上午,王婕妤都会来到位于绰墩遗址的昆曲学社,手把手教授小学生学习昆曲。十多位女孩子跟着王婕妤学了一年,已经能够熟练地表演《牡丹亭·游园》。其中一位5岁的小朋友,是王婕妤破例收下的年龄最小的“学徒”。只见她声情并茂地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活脱脱是一个“小杜丽娘”。

  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不经意间领略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是戏曲艺术“活”起来的一个关键。

  “就全国范围来讲,专业培养昆曲人才有难度。新的五年,我们正在构思成立昆曲研究院,筹建昆剧学校。我们自己有‘小昆班’,三十多年从未间断,培养出了三千多棵‘好苗子’。百戏盛典促使我们更加注重夯实戏曲人才的基石,通过专业训练,相信会有一批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这也是在孕育广泛的戏曲粉丝群。”昆山文广旅局局长苏培兰说。

  昆山的经济实力十几年来位列全国百强县市首位,城市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是一座人口“倒挂”的移民城市。文化认同感对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十分重要。百戏盛典就像是一声号角,让昆山人为了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而集结在一起。

  陈月红是“新昆山人”。百戏盛典活动期间,她作为志愿者,负责对接折子戏演员和剧团,协调音响效果,工作时间为每天早九点到晚九点。然而,她并不觉得辛苦。“我妈妈是一位吕剧演员,看着百戏盛典舞台上的演员,我感到十分亲切。”陈月红说。

  2004年来到昆山,陈月红在工作之余渐渐迷上了昆曲,成为一位资深的昆曲票友,如今经常应邀在昆山各地进行昆曲表演。“百戏盛典让昆山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周周演、村村演,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陈月红告诉记者,“这是一座符合我想象的城市,宜业也宜居。我在昆山买了房子,肯定是在这里扎根了。”

  戏曲百戏盛典赋予昆山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许多“新昆山人”在观戏过程中找到了昆山与家乡的连接点,情感的纽带捆绑得更紧了。这座城市和生活其中的市民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其外在是一场持续了三年的戏曲人“大联欢”,内里则是一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的礼遇和包容、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我们将用好百戏盛典留下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中华戏曲艺术的深厚内涵,全面激活中华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昆山真正成为‘戏曲人之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许玉连说。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7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