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承德对口扶贫的重要启示
作者:闫艳(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推进器”,是脱贫攻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要使贫困地区真脱贫、脱真贫,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和引领。天津在对承德的帮扶中始终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注重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产业扶贫模式。
承德市隆化县幽谷稻米项目,将天津“小站稻”种到滦河边。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供图
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脉问诊,才能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精准发力,才能使扶贫扶到点上。要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的脱贫方略,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做强特色产业深加工,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这样才能确保产业的根扎得深、花开得好、果结得多、价卖得高,成为带动当地永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要着眼长远长效,久久为功。一方面要精选既能够贴合区域产业基础、禀赋特征以及自然资源条件,保证产业前景,又能够切实实现对贫困户的再生产覆盖,实现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要注重“鱼渔双授”“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之后稳步走上致富之路。因地制宜还必须打好“组合拳”,做到“一子落而满盘活”。注重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结成“命运共同体”,探索、创新贫困户的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一直是天津坚持不懈的扶贫理念。在对承德的帮扶中,天津下“绣花”功夫,精选帮扶项目,采取企业合作、扶智培训、产销对接、科技提升等扶贫模式,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如天津扶贫干部在对围场县的帮扶过程中,经过大量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以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为重点的29个产业扶贫项目,仅用3年就帮围场县脱贫摘帽;针对承德地理和气候环境,重点帮扶经济林果、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积极组织津洽会、商展会,线上线下联运,让特色产品占有市场,达到有效扶贫的目的。
承德平泉市将脱贫攻坚的着力点放在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和相对薄弱环节,借助天津市扶贫资金的注入,以镇、乡为主体,在产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做大做强食用菌、设施菜、林果等特色主导产业,让贫困户直接经营或让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分红,从而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当地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帮助河北振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果蔬汁和含片、果蔬罐头、玉米杂粮汁、果蔬脆片、葡萄酒、草莓酒等6条生产线,同时提升企业科技含量,组建研发队伍,开发新特产品,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天津企业在围场县打造“百万肉羊项目”,帮扶当地农民发“羊”财。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供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不乏独特的发展资源。用好用活资源、使资源保值增值,是贫困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些蕴含着无限机遇的资源“盘活”,使其开出产业化的“花”、结出市场化的“果”,释放出发展经济的巨大能量,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产业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结合实际,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把资源开发转化与贫困地区产业布局、市场动态、交通运输条件、推广宣传、生态保护等因素综合考量,在注重经济效益前提下,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充分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切实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导向,积极培育适合本地资源转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及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联动效应的产业带,打造一批强势特色品牌,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靠拢。
天津在帮扶中注重利用承德资源优势,将其转化成稳固持续的扶贫产业优势。如利用承德丰富的草场资源,有针对性地引导本市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承德畜牧产业,积极打造“围场肉羊”“承德肉羊”品牌,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扶植养殖场近50家,带动近30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对湿地进行合理开发,建成湿地公园后带动了旅游业,村民们经营民宿、售卖土特产、工艺品等,提高了收入。天津的帮扶实践充分说明资源产业是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金钥匙”。
在天津的帮扶下,承德市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打造农业品牌、优化农业产业格局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三沟镇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思路,逐步建成以平台村为中心的果品产业园区,以上下二道河村为中心的食用菌产业园区,以应杖子、北杖子村为中心的蛋鸡、肉鸡等家禽家畜养殖园区……有效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到目前为止,该镇共有果园面积13300亩,食用菌种植面积3500余亩,蔬菜700亩,中药材700亩,带动2700余农户走上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之路,成为脱贫攻坚行动的有力助推者。
承德平泉市卧龙镇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供图
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迭代
贫困地区传统产业在发展中往往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主导产品更新难、产销脱节、污染环境等问题。更好发挥产业扶贫作用,要顺应时代和市场变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确保这些产业不但立得住,立得稳,更要强起来,不断增强造血机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持续造福贫困地区群众。
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的关键引擎。科技创新的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增长点,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要素,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迭代,特别是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的重要举措。要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尤其要解决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问题,让特色产品走出去,把土疙瘩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元宝,更好地支撑扶贫产业发展。
天津在扶贫工作中,注重采取“科技+”“互联网+”“生态+”“电商+”“旅游+”“教育+”等多种融合创新模式,助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迭代升级。如帮助平泉果蔬基地组建研发队伍,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展涉农新领域,追加生产线,提高产品科技产量和附加值;谋划了“投母收羔”“入企就业”“入股分红”等扶贫新模式,为承德畜牧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条;帮助围场建立污水处理厂,既保护了当地水源,也为当地的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要坚持绿色发展,将农业、地域文化、健康养生、生态保护等相结合,促成产业、文化、生态高度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以农为体,以游为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承德小滦河湿地公园项目的实施,为周边区域从农业向旅游业转型创造了条件。当地村民一改农耕和放牧的生产模式,变身为旅游产品的提供者。耳目一新的湿地博物馆、五彩斑斓的人工花海、一览无余的观景平台,吸引了每年3万人次的旅游者,周边居民可通过提供旅游服务、餐饮、住宿、旅游产品等方式实现旅游收入6500万元以上。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7日 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