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志疆
近期,在公安部“净网2020”集群战役中,江苏徐州警方捣毁了一个为网络诈骗、赌博等犯罪提供即时通信工具“养号”、交易的特大黑产平台,抓获犯罪嫌疑人84名,串并各类网络诈骗案件1300多起,涉案金额5000多万元。
对于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来说,除了非实名的电话卡和银行卡之外,非实名的微信号和QQ号也是他们实施犯罪的主要工具。所谓“养号平台”,在其中扮演了为虎作伥的恶劣角色,徐州警方捣毁的这个“养号平台”即为一例。警方发现,在全国1300多起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使用的QQ号都来自这个平台,平台绑定的QQ号有2亿多个。
虽然不法分子非法买卖社交平台帐号已不是新闻,但如此庞大的数字还是令人不寒而栗。一个“养号平台”竟然“养”了2亿多个QQ号,在1300多起网络诈骗案件中扮演了帮凶,在这条罪恶的产业链上,到底还有多少类似的“养号平台”,它们到底“养肥”了多少不法分子,又给公共安全埋下了多少隐患?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即时通讯及社交平台之一,QQ拥有海量的用户,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人通过非法盗号、违规购买、收购大量非实名手机卡等方式囤积QQ号,再售卖给互联网黑色产业,以此来牟取暴利。实名注册的QQ号本身具有个人身份特征,那些买来的QQ号,一开始就是为了从事见不得光的勾当——利用买来的QQ号,黑产团伙往往会进行恶意营销、赌博、诈骗等不法行为,在破坏网络环境的同时,对公众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QQ“养号”由来已久,最初只是个人玩家“人工养号”,随着网络黑产的介入,各类“养号平台”层出不穷,“养号”方式也呈现出规模化、智能化的态势。“养号”的目的是待价而沽,“买号”的目的是掩人耳目,一买一卖之间,公众很容易上当受骗——谁能想到,本该具有身份标识的QQ号,竟然是网络黑产“养”出来的?针对QQ“养号”导演的骗局,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提高警惕,但是,仅凭个人层面的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网络监管以及平台维护有必要加大投入,从源头为公共安全筑起“防火墙”。
去年7月,腾讯QQ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安全专项行动——“绿萝行动”,针对平台上恶意注册、违规使用帐号、交易倒卖帐号的行为进行集中的清理和打击,并采用好友辅助冻结、实名认证冻结、永久冻结帐号等阶梯化的封禁处理方式净化平台生态安全,情节严重的,将会触发永久封号处罚。虽然“绿萝行动”效果显著,但结合此次案件来看,实际效果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一个“养”了2亿多个QQ号的“养号平台”,用超出常人想象的数字标注着这一黑产的泛滥与猖獗。
究其原因,腾讯QQ打击的只是“存量”,但却无法遏制“增量”。网络空间里,兜售“养号软件”“养号脚本”的信息随处可见,这些黑产无一例外都在为“养号”推波助澜,源源不断制造着非法“养号”的增量。此时就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提高技术手段,铲除非法交易QQ号的网络黑产,不放过那些网络技术和运营服务的基础“供应商”。每一个类似的推销广告,实际上都是一种“自我举报”,监管部门只有对其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才能避免网络黑产养痈成患。
“养号平台”养活了多少为虎作伥的机构,养肥了多少利欲熏心的骗子,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从某种角度来看,打击“养号平台”只是全面清理整顿的开始,对于黑色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顺藤摸瓜、深究严打。(赵志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