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5G手机国内出货占比近半,“杀手级”应用还有多

时间:2020-06-12 15:46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5G手机的普及时代正在来临。 6月10日,中国信通院发布2020年5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5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

5G手机的普及时代正在来临。

6月10日,中国信通院发布2020年5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5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1564.3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46.3%;上市新机型16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0.0%。1~5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4608.4万部、上市新机型累计81款,占比分别为37.0%和47.9%。

从数据来看,5G手机的出货量正在稳步增长,并且正在逐步逼近4G手机的出货量。在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全年预测中,今年仅仅是中国市场的5G手机数量就将突破100款,全年出货量预计将超过1.5亿部。

而随着5G手机价格的持续下探,5G的全面普及似乎就在眼前,但对于5G杀手级的应用到底是什么?

以2G为例,当时正值模拟电路向数字电路的转换期,手机开始变得越来越轻巧,短信开始流行。而3G的出现,则将手机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带来了GPS、游戏、流媒体音乐服务和社会化媒体,比如QQ等。

4G更是掀起了一场新的智能手机革命,微信、抖音、移动支付等各类APP出现,带来了大量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应用,社交、共享单车。通过4G,还可以与语音助手交流,在智能手机和始终连接的PC上同时进行作业。

到了5G,从产业成熟度和培育难度等方面考虑,最先爆发的应该是 4G 时代已比较成熟,但是 5G 能够为其带来更加优越体验和性价比的业务应用。记者梳理发现,从目前手机终端厂商的布局来看,影音娱乐、影像创作、云游戏成为最主要的三个应用场景

“5G网络催生了大视频、高清视频的需求,同时,高清、大视频以及相关应用的传输、存储、交互又对网络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中兴通讯副总裁、终端产品经营中心主任罗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兴定义当下为“全民视频”时代,目前聚焦于“通信技术+视频影像”赛道。

可以看到,从快手到抖音,从朋友圈小视频到B站,再到vlog,以及现在火爆的直播卖货,5G正在激发全民影像创作,并且颠覆了以往的视频形式,实现了低门槛、云共享、全景拍。

无论是看视频还是拍视频,用户对于手机在影像处理上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除了中兴外,从去年年底开始,包括OPPO、vivo以及小米在内的手机厂商都在影像处理尤其是在视频处理上做更大的投入。

国元证券发布报告预测,2020年销售手机所搭载的单机摄像头的平均数量将增加25.7%,所搭载的摄像头像素增速则为40.3%,若仅考虑安卓手机,数量和像素增速则更高,分别达到30.1%和45.7%。

此外,IoT(物联网)行业也正在成为包括手机厂商布局的战略重点,尤其是千元5G手机时代的到来有望加速IoT行业的整体爆发。

荣耀总裁赵明对记者表示,手机和智慧屏、平板、笔记本电脑都不是孤立的产品,各个终端的内容都可以互通。目前IoT行业发展还停留在线状阶段,手机可以遥控IoT,但不同IoT产品之间的互联不足,成熟的生态应该是网状的。

华为集团内部已将“1+8+N”全场景战略定义为“长期战略”。其中,1是作为主入口的手机,8是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镜、手表、耳机、车机等八种入口级设备。而OPPO也表示已不再是单纯的手机公司,未来将继续围绕“个人、家庭、办公、出行”四大场景,布局核心入口,稳步丰富IoT产品布局。

此外,vivo在5G场景上的设想是以智能手机为主,以AR眼镜、智能手表和智能耳机为辅,形成多元业务矩阵。以智慧识物为例,AI助手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自动识别待添加设备并引导用户完成添加与连接。同时还将智能家居进行场景化设计,通过点击各种预先设置的场景,即可将场景所对应的一种或多种智能家居设置成对应状态,如点击睡眠模式,即可关闭大灯。

“人工智能,5G连接和硬件、软件设备在技术和工程上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一个融合性的未来世界。在这个未来中,重要的不是具体产品的形态沿革,而是基于服务和需求,基于技术发展所不断拓宽的可能性,将用户接入到科技所能创造的全连接、全场景、全交互的智慧服务生态体系世界之中。”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制造中心以及移动应用市场,中国在5G终端应用领域上的机会巨大。

罗炜则表示,智能终端将向智慧终端演进,具备超强的感知能力,带来全新的连接,凭借端计算、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三重计算能力,一个5G+IoT+AI+融合的智慧时代全面来临。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 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李娜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