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消费者心动了,但就是不行动,因为他的面前有

时间:2020-04-10 18:01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一、消费者,心动,但不行动 前些天和一个做高端汽车营销的朋友聊天,聊到了用大数据做汽车营销。关于这件事,我想的特别简单,所谓的大数据营销嘛,
一、消费者,心动,但不行动

前些天和一个做高端汽车营销的朋友聊天,聊到了用大数据做汽车营销。关于这件事,我想的特别简单,所谓的大数据营销嘛,无非就是把奥迪的广告推给经常搜奥迪关键词的用户,把宝马的广告推给经常搜宝马的用户呗,他们既然都主动搜索了,那肯定是有购买的动机啊。

我那个朋友,他们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也是那么做的,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消费者有购买动机,最终却没有购买。

营销的历史上同样有着类似的案例,比如电饭煲在日本刚刚上市,主打“便捷”这个卖点,但销量很差。传统的煮饭方式需要家庭主妇时刻关注煮饭的锅,而电饭煲只要插上电源,到了规定时间,米饭自然就蒸好了,确实很方便。并且厂家在产品研发前的调研过程中,日本主妇们明明表示将会很欢迎这个新产品的,可为什么等产品真的上市了,反而没人买了呢?

再从历史回到当下,我家附近有两个超市,一个规模大菜价便宜,另一个规模小菜价贵,而我是个对菜价斤斤计较的人,同样的菜我当然喜欢价格更便宜的卖家,于是,我去了规模更小菜价更贵的那家超市,为什么?是我脑子进水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回到文章开始的汽车营销话题,请接着往下看。

消费者心动了,但就是不行动,因为他的面前有5座大山

到底为啥不买呢?

二、消费者不行动,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那个朋友后来跟我说,实际上,他们是这样做大数据汽车营销的:首先根据收入给人做分类,给一定收入水平线上的人推送奥迪,而给经常搜索奥迪的人推送奇瑞,这样,他们两边都能获得比从前好的多的转化效果。

之所以这个方法管用,是因为他们发现奥迪粉和奥迪消费者并不是一群人。买的起奥迪的人,没有太多时间经常上网搜奥迪,直接到店看车提车就好了,而那些买得起奇瑞的人,才经常怀揣着奥迪梦,不厌其烦地狂刷各种奥迪的各种信息。

所以,我们也有了答案,消费者明明很心动,但最终没有购买,那是因为消费者采取改变的成本太高了,高到超过他们的购买动机,比如奥迪粉,他买奥迪这个改变,要付出的金钱成本太高了,所以最终选择了买得起的奇瑞。

消费者采取行动,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很多,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五种消费者成本:

第一种:金钱成本。这是最常见,也我们最熟悉的成本,上面买车案例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述。

第二种:形象成本。前文提到的电饭煲案例,后经厂家调查发现,销量不佳的原因在于,家庭主妇觉得使用电饭煲会让家里的婆婆认为她在偷懒(日本婆媳关系也挺微妙),有损自己勤劳主妇的形象。果然,当商家后来改成主打“健康”的卖点,电饭煲开始大卖,后来开始在市场上普及。

第三种:行动成本。消费者使用你的产品时非常麻烦,就是行动成本过高。

比如,我在文章开始提到超市买菜的事,我并不是人傻钱多,专挑贵的小型超市,关键是那个规模大菜便宜的超市太难停车了,每次开车去买菜,兜兜转转要好久才能找到车位,浪费时间不说,心情还一团糟,后来干脆就不去了。

第四种:学习成本。是消费者必须经过额外学习,改变已有习惯,才能够使用产品的成本。

比如,修图美图,我们有动机吗?当然有。我自己有过N多次想学PS修图,但每次都放弃了,因为专业的修图软件学习成本太高了,我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学。后来我就成了美图秀秀的用户,再后来我还发现了创客贴这样的设计工具,这两个图片工具容易上手,足够我作图用了。

第五种:决策成本。就是当消费者面临新产品,或者遇到过多产品选择时,决策成本升高,顾客开始纠结到底哪个才是最好的选择,甚至本该愉快的购物过程,最后却变成了痛苦。

有研究证明,消费者往往会在某个类别中选一个最好的,并且这个过程通常很快。但是,如果你同时提供好几个最好的,会让他们本来很简单的购买行为(“买那个打折的”)变得如此复杂而且需要权衡(“打折的3个到底哪个好?”)。在权衡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逐渐消失了。

以上五种消费者成本,其中任何一项成本过高,都将变成横亘在顾客从动机通往购买这条路上的一座大山,翻越这一座座大山并不十分容易,但也绝不是没有办法。

消费者心动了,但就是不行动,因为他的面前有5座大山

大山挡路,愚公大人在哪里?

三、如何让消费者心动,且行动?

那么,到底该怎么翻过5座“成本大山”,顺利抵达“购买”大本营呢?这是本文的重点任务。

第一,翻过“金钱成本”大山

要想翻过这座山,我们就要减少消费者的金钱成本,或者至少看起来像是减少了,也能起到作用。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在消费者心中降低价格成本呢?

分期付款,心动变行动。手里只有买奥拓的钱,想买一辆奥迪,天天上网查资料,看车评,可就是买不起,心里这个痒啊,消费者着急,商家更着急。于是你就看到了各种“0首付,开奥迪”、“月供仅付XXX,宝马开回家”的汽车广告,一次性全款掏不起,月供2000块,这总是能负担的起吧,于是心动变成了行动。

更小的价格,感觉更便宜。著名品牌营销公司华与华,曾经做过这么一个案例,北京最大的烘焙连锁店味多美,最畅销的产品是招牌老婆饼,原来一盒是12只,卖24块钱。华与华的新策略是在店门口对着外面竖了一个大灯箱,“招牌老婆饼两块钱一个”,只是这么一个变化,进店的人一下就多了,老婆饼销量翻了一倍,整个店的销量提升了18%,其实就是把24块变成了2块,一样的价格,感觉更便宜了而已。

再有就是一些“免费套路”。例如:360杀毒的免费套路干掉了其他杀毒软件,以前在手机卖场最常见的“充话费送手机”套路,都是让消费者感觉到价格成本特别低。

消费者心动了,但就是不行动,因为他的面前有5座大山

第二,翻过“形象成本”大山

因为形象成本过高,所以最终没有购买,但这种情况,消费者往往不好意思说出来,但是营销人要懂消费者这个心理,通过“营销重塑”的方法,把这个成本降到最低。

比如电饭煲从“方便”改成“健康”,这种推广重塑,就照顾到了日本家庭主妇“勤劳”的形象风险。

再比如买豪车的消费者,多半真实动机是为了面子,为了赢得社会认同,但豪华车没有一句广告语在说,我买XX豪车,就是为了装X,绝大多数的豪车广告都在说自己的性能,就像下面这些:

奔驰广告:未来的安全技术,已用于今天的汽车

宝马广告:雷霆悍将,天生锋芒

奥迪广告:突破科技,启迪未来

上面两个都是通过“重塑”推广,降低了顾客形象成本,另外还有更多针对营销要素诸如产品重塑的案例,详情请见我的另一篇文章《你对新产品销路信心满满,现实中消费者却无动于衷,怎么办?》。

第三,翻过“行动成本”大山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阻碍,让我们难以达成目标。同样,在消费者通往购买的路上,也有相当多的阻碍,因为这些阻碍,他们的行动成本过高,以至于最终放弃购买。我们又该如何翻过这座超级大山呢?我们来看三个办法:

办法1:让行动更容易达成

波士顿交响乐团想提高当地人对交响乐的需求量,他们用了很大的力气去做交响乐的普及教育,提高当地人对音乐的兴趣,但效果不佳。

后来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很多人有兴趣,但没有转化成需求,不是动机问题,而是行动成本过高的问题,因为交响乐团的位置很不好找,而且停车也很不方便。

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学教授福格(B·J·Fogg)说过,用户行为发生的前提,是用户得有能力完成这个行为,产品设计者也尽量让产品使用更简单、更省力,比如花更少的时间、金钱、体力和脑力完成,以及行为要顺应日常习惯。

波士顿交响乐团的运营人员与福格教授不谋而合,他们意识到了行动成本的问题,他们改造了停车场,并提供了导航服务,让观众花更少的时间和体力停车,于是音乐会门票销量大幅提高。

消费者心动了,但就是不行动,因为他的面前有5座大山

办法2:缩短行动距离

让人一下子做出重大改变是困难的,但要是把大改变分成若干小改变,逐步实施就容易了许多,这就叫“缩短行动距离”。

现在用手机打车似乎成为了人们的生活的习惯,但是在网约车推广初期,也是很有阻力的。比如Uber(优步)在美国刚出来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因为车没什么正规公司的标志牌,也不是“正规”出租车,几乎谁都可以当司机,乘客不敢上车,因为美国人从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能随便上陌生人的车,这个障碍该怎么逾越呢?

Uber 的策略是,最先推出高档车型。这就好比说你看滴滴的“礼橙专车”,车型就比出租车高出一档,司机服务态度也更好。陌生人的车你是不太敢坐,但如果是好车,你会觉得那可能比较靠谱。一直到社会已经接受了网约车这个模式,Uber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规范已经成立了,它才推出了UberX,也就是廉价车型的网约车。而这时候,不敢坐网约车那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从高档车型到廉价车型,这就是缩短行动距离。

再有,美国作家斯科特·亚当斯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失败者思维》,他在这本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说你要是赖在床上不愿意起来,你不妨先动动自己的小拇指:这个动作无比简单,但是是可喜的第一步。

我个人还真实验过,实在懒得起床的时候动动自己的小拇指,结果不管用,后来我先把眼镜戴上,再把胳膊举起来,慢慢就清醒过来,再起床也就简单了。

办法3:承诺和言行一致

人们会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已经承诺或者号召别人要做的事保持一致。

2012年奥巴马竞选连任时,民主党打造了一支“行为科学家的梦幻队伍”(Carey, 2012),提供策略来推动人们参与投票——而且,当然是希望他们投给奥巴马。其中一个上门游说时运用的技巧,就是邀请选民签署一份非正式的投票承诺书,而这张卡片的角落里有一张奥巴马的照片,就这么简单。这份承诺书并非要求选民承诺会投票给民主党,而只是请他们“承诺会去投票”,而签署的卡片上出现了奥巴马。

消费者心动了,但就是不行动,因为他的面前有5座大山

根据承诺和言行一致的心理学原理,这一个小小的、自愿的行动,不仅会增加签署者前去投票的可能性,而且他们很可能就会投给民主党。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如果你想要影响别人的行为,就从让他们做一件小事开始。

另外有个真实的研究是这样的,研究者在某个大学招募了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去宣传节约用水,劝说别的同学洗澡的时候动作快一点。志愿者们去做了宣传,而宣传的结果是,他们的宣传对象变没变不知道,但是这些志愿者自己洗澡的用水量下降了 25%。显然他们不想让自己的言行太过不一致。

你要想让人按照某个道理去做事,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自己讲出这个道理。

第四,翻过“学习成本”大山

解决学习成本高的最快方法就是“直接简化”,降低产品的学习难度。

美国有一个知名的体育用品厂商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高尔夫围观者”,这些人对高尔夫感兴趣,却没有打高尔夫。为什么呢?因为高尔夫球太难学了,打中那个小球太难了,学习成本太高。所以这个厂商就开发了一种大头的高尔夫球杆,不需要怎么学习就能打中球,也成功逆袭了市场。

降低学习成本的另一个方法是“演示视频”,用视频的方式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是怎么安装并使用的,毕竟,相对于一个不会使用的产品,消费者更会去购买一个他们知道该怎么用的东西。

就拿我家来说,孩子马上六个月大,现在就学会在床上胡乱移动了,为了不让他滚到地上,孩子妈妈从网上挑选了一个儿婴儿床围栏,等买回来我俩一边安装她一边说,当时其实看了两个围栏,另一个牌子更大,但最后之所以选这个,是因为它好安装,并且有视频教程,一看就懂。

可不是嘛,以前我们家也买过那种需要自己组装的家具,通常都是一张简单的图纸,需要我们自己研究半天才能弄明白,等组装完了一头大汗,再也不想从那家买东西了。

第五,翻过“决策成本”大山

前面说过,新事物让我们决策成本高,究其原因,新事物代表着未知,未知就会有不确定性,不确定也意味着风险。人类本能是趋利避害,天然回避不确定的事物,所以,要向让人产生行动,首先就得降低不确定性。

有一个降低成本的办法是“比较现状法”,为了说明这个方法,这里讲一个基金经理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管理退休基金的经理人,他想说服一个老人把退休金交给他打理,但任他怎么陈述其好处,这个老人就是不同意把钱交给他,因为老人已经习惯了把钱存银行,觉得这样更安全。

这个经理人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每个月都给老人发一条消息,消息上说,如果你上个月把钱放到我这里而不是存到银行,你这个月会多赚多少钱。他用了具体且直观的方法,告诉客户维持现状和做出改变之间的差距。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后,老人再也忍不住,终于被经理人说服了。

另外,“亲身体会”也是减轻不确定性的好方法。乔纳·伯杰3月10日的新书《催化剂》中提到一个本田汽车的案例。

本田公司在2008年出了一个新系列车型,叫“讴歌”,定位是豪华品牌。市场很难接受新的豪华品牌,那么本田的做法是联合一家高端连锁酒店,推出一项服务。凡是入住这家酒店的客人,要去什么地方都可以免费享受本田讴歌的接送服务。把自己跟已有的高端品牌联系在一起,让人直接体验,降低了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

再有就是“口碑推荐”的老办法,来自亲朋好友这种“自己人”的推荐,效果远远比广告商和名人的推荐有效。

国外有研究表明,一个新出的网站能够在短期内吸引到多少新用户,几乎和 Facebook 上有多少人推荐它是成正比的。在中国,我们现在看新闻、看电影、买东西,听朋友圈推荐的比重越来越大,毕竟大家都认识,总不能自己人忽悠自己人。

消费者心动了,但就是不行动,因为他的面前有5座大山

四、结语

福格教授(B·J·Fogg)曾经提出一个简化的公式:B=MAP,其中B是Behavior(行为),M是 Motivation (动机),A是 Ability (能力),P 是Prompt (提示)。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做某件事,要么是不想做(没动机),要么是不会做(没能力),要么就是忘了做(没提示)。所以他的行为模型由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要素组成,只有当这三个同时凑齐时行为才会发生。

福格说的,我们也都明白,但很可惜,我们在营销上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不停地提高消费者动机,不停地提示消费者别忘了我,但就是没有注意到,要把消费者的动机最终转化成需求,营销人还应该做的就是给消费者赋能。

降低消费者的金钱成本、形象成本、行动成本、学习成本、决策成本,让消费者更加便利地做出选择,这些都能给消费者赋能,只有他们有了能力,才会在动机的驱使,在提示的指引下,一步步到达购买和成交的大本营。

参考资料

【1】亚当-费里尔,《如何让他买:改变消费者行为的十大策略》,2018.01

【2】李叫兽,《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混沌大学线上付费课程,2017

【3】万维钢,《五种“催化式”说服》,得到APP《精英日课4》专栏,2020.0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