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怀念在电视台追日剧《东爱》《悠长假期》的日

时间:2020-04-02 15:1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文化总是要互相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也因此,我格外怀念那些全家人一起在上海电视台看日剧的日子。身为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的一枚80后,少

文化总是要互相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也因此,我格外怀念那些全家人一起在上海电视台看日剧的日子。


身为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的一枚80后,少年时光中的一大部分和电视台纠缠在一起,无法分离。放学回家,把书包扔在一旁,打开电视,调到上海电视台,和家人一同等待日剧的准点上演……一幕幕,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一切,还得从上海电视台的《海外影视》栏目说起。1987年10月21日,《海外影视》栏目正式开播,首播的是美剧《两代夫人》《玛丽安娜》《家族的荣誉》等,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有多震撼,是可想而知的(至于后来的《成长的烦恼》《神探亨特》《鹰冠庄园》等,更是不用说了)。但要说起上海电视台引进此类海外译制片的源头,还数一部首播于1981年的日剧,那就是《姿三四郎》。

《姿三四郎》海报《姿三四郎》海报

由于播出时间实在太早,大多数80后可能对这部据说造成“万人空巷”的日剧有些陌生,这当然也包括我。不过,《姿三四郎》的最大功劳显然是使参与实践的人员深深地爱上了译制工作。1984年,上海电视台成立了译制科,这才有了后来那段难忘的岁月。

毋庸置疑,真正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的,就是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播出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关于这部剧集有多经典,已经有太多人说了太多话,在这里实在无需赘述。如今回过头来看,值得一问的倒是,这部日剧凭什么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念念不忘?

《东京爱情故事》海报《东京爱情故事》海报

当时为女主角赤名莉香配音的梅梅曾经说起过一件趣事。她的一位朋友告诉她,那时候,爱美的女孩子看了这部戏之后,就知道了围巾该怎么围,包该怎么拿,衣服该配什么颜色。一个小细节里透露出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可以这么讲,《东京爱情故事》为我们带来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女主的围巾引领了一代潮流。女主的围巾引领了一代潮流。

在《东爱》播出之前,另一部国产电视剧曾经风靡全国,那就是1990年播出的《渴望》。剧中的刘慧芳、宋大成、王沪生都是生活苦难的承载者,而他们最朴素的追求,就是身边的人过得好一点。忍受、善良、卑微、沉默……这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

但是《东爱》告诉我们,爱情和生活,还有另一种模样。与最爱的人相伴一生,固然是幸福美满,但求而不得,同样可以选择潇洒转身,留给对方一个难忘的背影。谁说,苦难就要忍受,委屈就要求全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爱》是一种都市文明的象征。在那时,它契合了社会文化的转型,用最通俗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现代性”。就拿赤名莉香来说,她教会上海观众的,可能就是如何成为一个当代职业女性、都市女性。

没有爱情,还有事业,即使离开了最爱的人,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活得洒脱,许多人可能没有感觉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赤名莉香是怎样从小荧幕上改变了观众对生活的认知。

《东京爱情故事》剧照,铃木保奈美饰演赤名莉香《东京爱情故事》剧照,铃木保奈美饰演赤名莉香

不光是赤名莉香。为三上健一配音的刘家桢也说过,这份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日剧里的年轻人所过的人生,是让人有些“羡慕”的。现代都市生活该是什么样,日剧和“海外影视”给我们开了一扇向外眺望的窗。

《东京爱情故事》剧照《东京爱情故事》剧照

今天,在互联网可以搜索到更多资源,观赏外国影视剧也早就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但是,在电脑上独自欣赏(哪怕是加上互动的弹幕)和全家人准时在电视上看剧,绝不可同日而语。

全家人乃至全社会的讨论热潮,让当时播出的日剧不再是简单的影视剧,而成为舆论场上的焦点,引发出一个个社会议题。这样的现象,恐怕是新新一代很难理解的。

如今,海外影视剧的质量绝对是青出于蓝,但能在中国“出圈”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即使是《权力的游戏》之类的大热剧集,也不可能在文化层面上影响中国社会,给中国观众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还是它的娱乐性。现在的日剧制作更用心,画面更精美,但已经彻底成为一小部分忠实粉丝“孤芳自赏”的对象,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但在彼时,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或许是《东爱》实在太过成功的缘故,上海电视台随后引进的多部日剧,大多和《东爱》的主演有着紧密的联系。《回首又见他》的主演是织田裕二,《同一屋檐下》的主演是江口洋介,而《在爱的名义下》汇聚了铃木保奈美和江口洋介。

对当时的观众来说,它们不只是青春偶像剧。著名译制导演金琳介绍,上海瑞金医院团委特地给她写了一封信,说在《回首又见他》播出后,组织了多场年轻医生的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医德、医患关系。织田裕二扮演的司马医生,到底算不算一个好医生?对一位医生来说,到底是医德重要还是医术重要?至少,这部日剧让年幼的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一屋檐下》海报《同一屋檐下》海报

《同一屋檐下》展现了和中国家庭完全不一样的亲情关系,《在爱的名义下》则描绘了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的种种遭遇以及困惑。这些对当时的国内观众来说,都是认知上的空白。现在回想起来,这或许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现实主义”。

《东京灰姑娘》海报《东京灰姑娘》海报

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天堂的金币》《东京灰姑娘》(原名是《东京仙履奇缘》)等主打爱情的日剧。复杂的三角恋、霸道总裁爱上我……很多偶像剧屡试不爽的经典框架,都可以从它们之中看到端倪。事实上,日后播出的早期国产偶像剧,比如《将爱情进行到底》《京港爱情线》等,都不乏向日剧借鉴的地方。

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日剧可能成为了不少年轻观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或者说人生启蒙。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原来爱情还可以这么浪漫,这样的文化互动,才是最难能可贵之处。

引进,不等于照搬。或许今天的年轻观众对于国语配音并不感冒,更习惯于欣赏原版片源。但译制,就意味着文化的“转译”。当时上海电视台的配音不光是对原作的再现,更是一种嫁接、润色甚至是再创作。如果我们把国语版《东爱》和原版做个比较,就不能看出,上海电视台的译本更富有文学韵味,也更让人回味无穷。这,恐怕是如今的字幕组很难做到的。

关于译制片以及配音演员,互联网上的资料并不少,在此也就不再展开。倒是有些很有趣的地方,也会让人会心一笑。比如,活泼的赤名莉香向永尾完治大喊,“我们上床吧”。而在国语版里,台词被改成“我们回家吧”。我反倒认为,这样的翻译并无不妥,有时候,怎样把话说得更符合国情,其实也是一门值得好好研究的艺术。

正如前文所说,《东爱》很可能影响到了编导的选片标准。同时期的不少经典日剧,包括木村拓哉的《悠长假期》《恋爱世纪》等都没有入上海电视台的法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铃木保奈美、织田裕二等演员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这位日剧“大神”。

《悠长假期》海报《悠长假期》海报

除去“海外影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电视台14频道每周深夜十点还有一档名为“中日之桥”的栏目。该栏目不仅讲述日本的风土人情,而且还及时地介绍当时日本最新的流行音乐,令我印象深刻。

而从那时起,播出的日剧也鲜有国语配音,多为原版。但是,“中日之桥”播出了不少相对冷门的日剧,其中有些如今已成“绝版”。我还记得的,有《女子别动队》(FIVE,友阪理惠)、《替身》(榎本加奈子)、《爱与和平 LOVE PEACEE》(佐藤蓝子)、《爱的和弦》(堂本光一、中谷美纪)、《将太的寿司店》(柏原崇)。

它们或许不是日剧当中的绝对经典,它们的影响力更不能与《东爱》相提并论,但每周深夜准点等待日剧上演,还是本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片段。最重要的是,在电视台上播放,让日剧显得“主流”,似乎也更容易让长辈在情感上加以接受,和在互联网上下载观看也绝不是一回事。这里面微妙的差异,恐怕大家都能体会。

《Good Luck》剧照《Good Luck》剧照

新世纪后,日剧渐渐淡出了电视台。在我的记忆里,木村拓哉的《Good Luck》似乎是日剧在上海电视台最后的辉煌。至少,从那时起,日剧已经远离了中国公众的视线。习惯了下载,习惯了“资源”,似乎也就渐渐忘记了曾经的岁月。今天,日剧还是那个日剧,但对中国观众来说,它已经不可能成为某种文化符号,也很难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今后,我们还能不能在电视台上收看日剧?恐怕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那时候在上海电视台播出的日剧,可以称得上是自己的“初恋”。不知道,有多少同龄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文化总是要互相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也因此,我格外怀念那些全家人一起在上海电视台看日剧的日子,尤其是爸爸妈妈也能和我讨论赤名莉香付出的爱到底值不值得的岁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责编:vhaha)


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