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贺岁片的旗手,很难想象61岁的冯小刚会拍一部纯爱片《只有芸知道》。影片改编自他结交几十年的老友张述的真实爱情故事。两位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从相识到相爱,最后被迫“分离”,痛苦告别的故事。
影片上映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节奏舒缓的《只有芸知道》,从各种意义来说都不太像“冯小刚”的作品。有人甚至调侃,“不出轨的中年爱情,还是冯小刚电影吗?”
曾经的刺头正变得柔软平和,就像冯小刚自己说的那样,“平静地接受自己的老去,渴望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美好,对电影,希望自己别再去较劲了”。拍摄这样一部“慢”电影,一是因为冯小刚自我的人生历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二是他对于外部现实不断变化的一种反应。
他表示,每天打开手机,总能刷到一些攻击性很强的新闻,周围充斥着冲突和误解,“整个世界都变得很不包容,其实细想没那么大仇,就是一种宣泄”。所以,他希望用电影表现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他自己很渴望,认为观众也需要。
冯小刚直言不讳表达了对导演伊斯特伍德和是枝裕和的喜爱,他们一个是人性中的暖流,一个是平淡中从满力量,两人的影片总能给冯小刚带来抚慰。这触发了冯小刚拍《只有芸知道》的念想,他也想给观众带来一部没有任何攻击性、充满温暖和爱的电影。
有人说在《芳华》里读出了一位即将年过六旬的导演对于青春的追忆,也有人从《只有芸知道》中看出了一位中年男人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疲惫。但如果简单的把《只有芸知道》看做是冯小刚的“妥协”和“圆润”,绝对是对他的一种误读和狭隘之见。
其实,冯小刚的导演处女作就是一部爱情片。早在1994年,他就拿出了爱情片《永失我爱》,故事讲述身患绝症的中年男子苏凯与两个女人的爱恨纠葛。片中,突如其来的病情,让三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熊熊燃烧的的炽热之爱被疾病浇灭,病者甚至用欺骗的方式谢绝了对方的爱意,孤独地承受着病痛和爱情的失意。
影片无疑带着冯小刚悲剧式的中年爱情想象,故事也从银幕内蔓延至银幕外,与现实社会产生着暗潮涌动的共鸣。再到《只有芸知道》时,男主角隋东风与女主角罗芸浪漫且忧伤的中年爱情,则将冯小刚爱情电影里的黑色幽默与痛苦现实完全褪去,只剩下“抒情”、“伤感”又“淡然”的追忆。
有人觉得冯小刚选择拍摄这样一部没有大起大落、矛盾冲突都不明显,却充满温情的电影,是因为他老了。但对于了解他的影迷来说,其实看到了他在努力尝试另一种可能,身为第五代导演的他还在探索的过程中。
《只有芸知道》敢于用130分钟始终聚焦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且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其实处理起来的难度颇大。
影片在国产爱情片当中采用了极为少见的倒装两段式结构。先写两人中年时代努力经营餐馆的“围城”生活,然后通过回忆的方式,再讲述两人青年时代相遇的爱情故事。前后两幕不光在结构上做起了文章,仔细回忆部分段落,你会发现两段故事具备非常缜密的互文对应结构。一开始在中年时代埋下的伏笔和悬疑空白点,都在后一幕缓缓而出、徐徐交代。
这便是影片一开始如涓涓细流,而到了后面情感完全迸发,如滔滔洪流般冲击观众的内在原因。虽然《只有芸知道》和《芳华》类似,是一部带有私人印记的影片,拍的是冯小刚朋友的故事,但却依然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极具共情感的泪点。
两人的长情,他们对于宠物布鲁的厚爱,都是重磅泪弹,让人不自觉地泪盈于睫。因为每一个人对那种长情的、相濡以沫的、携手走过一生的爱情肯定是向往的,哪怕现实也许并非如此,或者截然相反。
作为爱情片,《只有芸知道》与《永失我爱》明显有着叙事和主题上的互文。它们分别向观众展现了罹患绝症时两种不同的爱情抉择:一种是把悲伤留给自己,放手成全她人之爱;另一种则是奋不顾身地向爱河投去,在有限的生命里埋下无限延伸的回忆。
就像影片结尾,那把带有纪念意义的椅子,或者被男主角抛撒在海上的爱人遗灰。人人都向往永恒的感情,但有的情感就像握不住、留不下的“手中灰”一样,即便再不舍也只能选择放下。
两个人在一起,总有一个人会先行离开,被留下的那一个人实在太苦了。也许,对于二十余年前也处在中年时期的冯小刚来说,反叛与棱角仍是中年残酷爱情的一部分。但是当年过花甲的冯小刚再次面对类似题材的电影时,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冯小刚从带有讽刺的贺岁片“出走”之后,有一个阶段的电影主题都是“弃儿”,比如《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集结号》、也包括上一部《芳华》。
这些电影中藏着悲观,藏着孤独,因为这种孤独有感而发,《只有芸知道》里,男主角的哭泣才会那么动人。所以,《只有芸知道》表面在讲述一段永恒的爱情,描绘爱的坚守与放手,可在此之外,它藏的最深的,最具共鸣性的主题,其实是孤独。而孤独,是人人都无法逃避的苦痛,是时间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低谷。
冯小刚最近发文说,“嘻皮笑脸是刀枪不入的铠甲,穿着这身铠甲,可以嘲笑世态,也可以嘲笑自己。羞于赞美,羞于浪漫,羞于深沉,怕观众起鸡皮疙瘩,怕被臊,我把本性藏起来了。年过六旬,是时候直面本心了。”
由此看来,《只有芸知道》绝非妥协,而是冯小刚直面孤独的诚恳之作。冯小刚早期有一部作品,叫做《一地鸡毛》。里面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张瞳饰演的老孙,一辈子小科员,委曲求全。临了出意外,被迫离开单位。他走出那个破旧的苏式办公楼,一步三回头。此时,笼罩在单位门前的浓雾渐渐散去,大门上的一块牌匾显露出来。上书四个大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谁都懂,可敢于去实践的却少之又少。
描绘孤独,把自己的内心剖开给别人看,这份勇气,冯小刚攒了60年,于是我们才看到这部《只有芸知道》。
片中,冯小刚的妻子徐帆有一段戏引得不少观众落泪。作为媒人的她给两位年轻人庆祝,最后自己却喝到落泪,回忆起曾经的婚姻生活,感叹先生“无情”离开,留下她一个人孤苦无依。
据说拍这段戏时,冯小刚在摄影机后热泪盈眶,忍不住大喊对徐帆平时的爱称。可见,冯小刚早已把这部电影当做了自己现实人生经历和感悟的一次“温故”与“延伸”。
《只有芸知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肖像对于冯小刚本人或者观众而言,都是一种双向选择、相互走进的关系。只有当二者心领神会后,隋东风才能变成观众的眼睛,他所经历的一切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才仿佛镀金了一般弥足珍贵。
品尝过孤独之“苦”的人,才能看懂孤独之人的苦闷。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结束后,仍令人难以名状、怅然若失,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