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葛优的刘士余主动投案成名史其实并没有那么简

时间:2019-11-26 12:1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2004年,施文心出版了一本叫做《都赶上了》的家庭传记,这本书讲述的是施文心从一个妻子、母亲的角度,葛佳从一个女儿、妹妹的视角,记录了葛存壮

2004年,施文心出版了一本叫做《都赶上了》的家庭传记,这本书讲述的是施文心从一个妻子、母亲的角度,葛佳从一个女儿、妹妹的视角,记录了葛存壮和葛优父子俩成功的曲折过程,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趣事。

有趣的是,这个书名还是葛优起的,毕竟像他这样相貌平平,又没有什么表演天赋的人居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甚至是国际巨星,如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可不就是"赶上了"吗?

当然这只是葛优的谦虚罢了,哪有单纯靠运气成名的明星?何况是葛优这种巨星,他的演艺之路,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葛优的父亲葛存壮在1949年就加入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涯,当时也出演过不少影视作品,颇有名气。

葛优的母亲施文心毕业于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加入了北影厂文学部担任编辑,从事文学编辑近三十年。

葛优虽然出生在文艺世家,但是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文艺气息,而且非常腼腆,除了会拉二胡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特长,在幼儿园的文艺汇演上,他基本上不上台,即使有老师的命令,他也不会表演。

到了中学时期,葛优的成绩也中规中矩,也没有特别感兴趣的爱好,长相平平,很难引起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就是班上最普通的学生。

1976年,葛优高中毕业之后,来到了北京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成为了最后一批知青。

葛优那个时候也是瘦瘦的,再加上他从小就特别喜欢跟动物打交道,在队里讨论一番之后,葛优被分去养猪,主要工作就是喂猪,帮猪接生,给猪打防疫针等,而这一干就是两年半的时间。

直到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而此次的招生对象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之外,还有工人农民、复员干部、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而葛优也属于招生对象的行列。

由于葛优小时候有一些美术基础,所以家人们都希望葛优能报考美术或者摄影专业,但是葛优却执意想当演员,家人们面对葛优的这个决定也是吓了一跳,毕竟葛优小时候就缺乏表演天赋,外貌方面也没有什么优势,再加上从小有很腼腆,放不开,所以家人们都不看好他去当演员。

虽然当时父母有曾经的同事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但是他们俩人并没有托关系,只是看着葛优瞎折腾,所以葛优在第一次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考试时,一试结束之后就被刷下来了,但葛优并没有就此放弃,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目标。

葛优的第二个目标是青艺,招生考试的时候,考官让葛优表达对亲人逝世的感受,他哭得一发不可收拾,而考官却认为葛优只会放不会收,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葛优再一次被刷掉了。

葛优去青艺考试的事情是瞒着父母去的,但最后还是被父母知道了,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执意要当演员之后,父母决定帮他一把,在葛优考实验话剧院的时候,父母帮他走了"后门"。

父母先帮葛优找了老师辅导,之后还托关系跟剧团打了声招呼,所以葛优这一次很顺利得就进入了复试,可是在即兴表演阶段,葛优的表现再一次"理所应当"的不尽人意。

当时,一位女生正在台上表演"等待",随后考官便要求葛优上台捂住这位女生的眼睛,没有多提半字,葛优一声不吭地上了台之后,按照考官的要求捂住了女生的眼睛,可是没过一会女生变挣脱,问他:"你是谁?你要干嘛?"这句话整得葛优一脸懵,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于是那位女生紧接着骂了葛优一句:"臭流氓,混蛋!"最后葛优小声地说了一句"认错人了",便匆忙得跑下舞台,这场考验临场应变能力的测试,葛优打了0分。

考了很多地方,结果都是如此,一次又一次地打压了葛优的自信心,他也决定回家继续喂猪,临走的前一晚,葛优父亲的一位朋友告诉他,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要招学员,葛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留了下来。

而这一次,身为演员的父亲亲自辅导葛优的演技,选定了一个葛优最熟悉的表演题材——喂猪。在朗诵方面找来当时著名的配音专家张桂兰辅导他,在演唱方面找到了作曲家李万里来亲自指导。

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葛优的考试每一关都特别顺利,尤其是在小品表演中表演的《喂猪》更是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称赞,那些场景都是葛优非常熟悉的,或许别人看台上没有猪,但是在葛优的眼里,舞台上站满了曾经陪伴自己两年多时间的猪。

通过考试之后,离正式录用通知还需要一段时间,根据国家政策,这个时候是允许知青返城的,所以葛优回家之后就在储运公司找了份工作,但是突然全总文工团改变了方针,只接纳还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可是这个时候葛优已经回城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家里都一团糟,再加上父亲的工作原因,只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要把所有的手续都办理好,虽然说葛优当时只是试用期,但是要办理这么多手续也是非常困难的,还好办事的人效率不错,葛优最后还是成为了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的一名学员。

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当时在国内还是非常有名的,也有不少后来考入专业院校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张丰毅、张铁林、陈道明、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

葛优加入全总文工团之后,跑了几年的龙套,演话剧的第一个角色是演领导的秘书,面对这种新角色,葛优表演得非常生硬,在舞台上也非常拘谨,放不开。但是只要有葛优出演的话剧,他的父母一场不落,无论有多远,无论天气有多么恶劣,看完之后还会给葛优一堆建议。

因为父母在北影厂工作的缘故,葛优在1985年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视作品——《盛夏和她的未婚夫》,由于饰演的是一个配角,而且是一位新人,所以并没有受到特别多的关注。

之后葛优还出演了《山的女儿》、《女儿楼》和《私奔》等电影,但是表现平平,如果不提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曾经演过这些电影。

葛优的母亲觉得葛优做演员这一行已经没有出路了,而那个时候儿童电影制片厂恰好刚成立,缺一个摄影助理,所以他母亲就像让葛优去干这行学点技术,毕竟有太多演员跑了一辈子的龙套,直到退休也毫无起色,几十年的青春付之东流。

葛优的母亲便让他写一份申请报告投给儿童电影制片厂,葛优没有拒绝,但是平常他在父母面前也只是装一下,磨磨唧唧地也没写多少内容,母亲看着光着急,但是父亲却在这个时候说:"随他去吧,演员这一行,跌跌撞撞慢慢就会了。"

1988年,葛优在演员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终于迎来了转机。

米家山导演当初在为《顽主》这部电影选角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葛优,觉得他的形象特别符合电影当中无业青年的形象,于是联系到了他,给他定了机票。

葛优到了位于成都的试镜场地之后,一直觉得自己饰演的就是一个小配角,所以表现得非常自然,可是他这种放松的状态却让米家山眼前一亮,于是就把"杨重"三男主之一的角色给了葛优。

演完这部戏之后,葛优也并不在意最终能不能火,他最期待的还是拍完戏之后的800块钱片酬,这让他高兴坏了,毕竟之前拍电影都属于借调,自己的收入来源只有文工团的微薄的工资,运气好的话,北影厂还会发点补贴。

《顽主》这部电影并不属于当时的主流电影,题材非常冷门,而且几位主演也只有潘虹稍微有些名气,就连张国立、马晓晴等人也是当时的"三线演员",这部饱受争议的电影谁也没觉得能火。

直到有一天,葛优妹妹葛佳的一位同学来家里玩的时候,告诉葛佳的父母,说:"你们家葛优在电影《顽主》的表演实在是太棒了!",要知道这位同学可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葛优的演技能够被电影学院的学生赞不绝口?

于是,葛优的父母抱着好奇的心理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果然葛优在电影中松弛的表演,特别符合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而且整部电影幽默风趣的风格,让整个影院都笑声不断,虽然整部电影的基调与其他电影看起来有些突兀,但是最后的反响是非常不错的。

甚至,葛优父母在逛街的时候,都会有指着他们说:"这是杨重的父母呢!"老两口听了之后,心里也非常开心和自豪。

葛优从此成为了国内很有名气的演员。

不久之后,张艺谋还找到了葛优,邀请他出演电影《代号美洲豹》,与葛优合作的可是当时最红的女演员——巩俐。

虽然这部电影对张艺谋来说只是继《红高粱》之后用来充数的作品,但是对葛优来说却并不简单,他在这部电影当中扮演的劫机犯郑贤平,让他的知名度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

1992年,冯小刚和王朔策划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李宝冬"这个角色在冯小刚脑海里只有唯一人选,那就是葛优,即使那个时候他们俩还互相不认识,而王朔也只是与葛优有过几面之缘。

那天冯小刚和王朔来找葛优的时候,外面下着大雨,葛优却外出不在家里,就这样冯小刚拉着王朔在雨中等了近两个小时。

三人见面后,在屋里聊了很久,葛优表示自己已经接了张晓敏的《大冲撞》,于是冯小刚开始耍起了三寸不烂之舌,几经劝导之下,葛优选择了推掉《大冲撞》,接了《编辑部的故事》。

不得不说,葛优最后做了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这部剧播完之后,葛优彻底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从此之后,葛优的演员生涯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都有他的出演,而且从《编辑部的故事》之后,葛优和冯小刚也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1997年,《甲方乙方》拉开了中国贺岁片的先河,一部又一部由冯小刚执导,葛优主演的"冯氏喜剧"出现在大家面前,成为了当时中国喜剧电影的巅峰代表。

最近上映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葛大爷"葛优在其中也有出演,他的演技再一次折服大家,为什么20多年过去了,葛优的演技一直能在一线水平呢?

正如赵宝刚导演曾经说的:

"他所有的喜剧都是温暖的,给人带来愉快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喜欢。"

真正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葛优所有喜剧中都是带有对时代和小人物的悲愐,能引起观众的自身感受和触动。

不得不说,冷面热心、有点小坏、慢半拍这样的形象已经完全被大家接受,而这样的葛优乃是角色和观众们一起造出来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