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路阳执导的《刺杀小说家》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本片改编自作家双雪涛的同名小说《刺杀小说家》。
电影的剧情不算太复杂:路空文是一个爱写小说的网文写手兼宅男,最近他在连载一部名为《弑神》的网络小说。
《弑神》的主角也叫空文,他要前往皇都,击杀罪恶的源头大国师赤发鬼。
关键点来了:虽然《弑神》的内容纯属虚构,但是每回小说中的大反派赤发鬼一受伤,现实世界中阿拉丁集团的董事长李沐就会神秘晕倒。
眼下路空文决定完结《弑神》,这也意味着赤发鬼要被主角彻底干翻。
担忧自己会随着《弑神》完结而GG的李沐自然不甘“坐以待毙”,于是他让手下雇佣杀手关宁去刺杀路空文,如此苟全小命。
杀手关宁本身也自带故事:他的女儿被人贩子拐跑了,而阿拉丁集团的人告诉关宁,只要关宁完成任务,阿拉丁集团就会帮助关宁找回女儿,所以尽管关宁压根就不相信阿拉丁集团对《弑神》的描绘,但依旧答应接受阿拉丁集团的雇佣。
就这样,关宁伪装成路空文的书迷去接近后者,而故事就此展开……
大体来讲,《刺杀小说家》的故事立意极度强调现实世界同小说《弑神》的虚构世界相互联动影响。
电影中路空文的《弑神》之剧情走向同现实世界中李沐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反过来李沐及其手下对路空文施加的各种压力也能左右后者的创作思路。
这样的情节编排搁电影界很新颖对不?
老实说,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类似的作品其实不要太多。
近一点的例子是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远一点的例子是扎克·施奈德的《美少女特攻队》。
那为啥我偏偏要给文章安上这么一个噱头性质十足的标题呢?
因为啊,《刺杀小说家》确实有其鲜明的优点,但却同电影的剧情等无关。
我所特别欣赏的,乃是《刺杀小说家》呈现给观众的一出出视觉特效盛宴。
此前导演路阳曾就《刺杀小说家》而接受媒体访谈时曾表示:“电影的核心不是特效,特效也不是内容本身,它只是一个叙事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想象力的限制。”
问题在于,电影本身就是视觉体验排位最优先的艺术形态。
好的视觉特效,不仅能给电影的剧情加分,更能显著强化观众的沉浸代入感。
奥斯卡早在1939年便创立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业内人士投票,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视觉效果电影。
继续讲《刺杀小说家》,本片在视觉特效方面的表现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比如这样:
还有这样:
以及这样的:
正是成熟而华美的特效,成功于大银幕上还原小说《弑神》的架空幻想世界。
尤为重要的是,按照片方的说法,《刺杀小说家》里的所有特效镜头均出自中国团队之手。
《刺杀小说家》可被视为一部魔幻题材电影。
类似题材的国产电影在过去已经上映了不少,好比《捉妖记》系列、《奇门遁甲》等。
但平心而论,这些电影总是给人一种违和感。
为啥嘞?
要么这些电影的特效相关投入太少,以至于特效场面显得非常廉价,通俗点讲,就是五毛钱特效。
要么片方耗费重金请国外的顶级团队来负责特效,但因为国外特效团队同本土制片方于文化、审美等理解方面的差异,最终成品往往是中西混搭,不伦不类。
好比当年的《封神传奇》,听名字就知道是立意《封神演义》的国风神话背景,当观众却看到了一堆欧式奇幻场景与角色造型,难免一脸懵逼。
再比如上映没几天就被迫退档的《阿修罗》。
《刺杀小说家》则不然。
电影里出现的城楼、房屋、白瀚坊……都透露着一股独属东方的古韵美学。
至于花车,烛龙,红甲武士,半神半佛的赤发鬼……更是让国人观众看着便有一股亲切感。
根据影片的幕后花絮可知,《刺杀小说家》的特效工作由本土多达800人的特效团队耗时两年半方得以完成,其中仅赤发鬼这一角色的特效相关工作就花费10个月。
银幕上观众所见到的赤发鬼,全身40万根毛发,近95万个毛孔,细节堪称完美。
不客气地讲,《刺杀小说家》代表着截至目前华语电影特效工业的最高水准,远超此前的《流浪地球》等国产特效大片。
完全可以预见,随着商业片或者说大片这一类型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全面崛起,国内电影人对电影特效的重视程度将远胜往昔,而届时《刺杀小说家》一定会被拿来作为值得学习效仿的经典范例。
恐怕这才是《刺杀小说家》最值得我们铭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