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

时间:2020-11-20 17:0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特殊环境下的两会,各大媒体不断探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也更加成熟且普遍,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充足的报道力量。文|晴栀“两会”已临近

特殊环境下的两会,各大媒体不断探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也更加成熟且普遍,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充足的报道力量。

文|晴栀

两会”已临近尾声,今年各大媒体打响了一场最为特殊的“两会”报道战役。受客观情况限制,现场报道被大幅度压缩,新技术和新形式的应用更加成熟且普遍,主流媒体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展现出更全面多元的新闻报道和生产力量。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进京力量受限最特殊“两会”报道如何开展?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两会”对新闻安排作出了调整,只邀请了部分在京的中外记者进入会场采访会议,不邀请境外记者临时来京采访,地方媒体参会名额也被大幅缩减,往年报道“两会”的记者名额在3000人左右,今年可能仅有几百名,采访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形式进行。

为了满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记者的报道需求,两个会议的新闻中心网页及时动态地发布会议日程和议程、活动安排、会议主要文件的中外文文本和相关资料等,并积极协助中外记者联系采访。

与此同时,会场也搭建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传输条件,各次全体会议以电视直播或网络图文直播形式传播,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活动也采用视频方式进行,作电视直播或网络图文直播。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但即使如此,这样的情形势必对正常的采访报道造成影响。新闻采访报道注重与被访者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方便展开互动、追问,观察场外因素,以获得更丰富准确的信息,依托互联网的在线采访不利于深度采访和现场把控,也容易让记者脱离采访环境,影响稿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另一个受影响的方面就体现在与采访对象的联络和互动上。在以往的“两会”现场,记者都会自觉且主动地寻找接触采访对象,追着委员、代表“堵人”提问,如今这种机会没有了,记者能够依靠的只有官方渠道和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对记者来说,如何寻找更具新闻价值的采访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两会的会期被压缩,新闻发布会的场次数量也有所精简,这意味着这场战争必须快速而迅猛地打赢。为了在前方素材采集受阻的情况下生产优质且足量的新闻产品,各家媒体也根据特殊条件做出了不一样的采访部署。

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报道者角色的转变上,不少媒体都尝试让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兼任记者的身份,江苏广电、甘肃广电和黑龙江广电等媒体都提前对赴京参会的代表委员进行了一定的拍摄技术培训,并利用线上远程遥控灯技术,建立与会人员与报到人员之间的报道桥梁,以期完成采访任务,保证采访质量。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特邀委员记者 唐江澎

媒体、记者彼此之间的资料共享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倡导筹备之下,全国12个省市主流媒体共同成立“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充分利用了各家媒体的资源优势开展跨地协作

目前,该编辑部已经推出了每天一期的“两会流媒体杂志”以及“2020,我们一起拼”联合云直播、“战疫斗贫有你有我”、“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战‘疫’代表”、“代表人民来带货”、 “全息面对面”等主题宣传产品。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跨区域联合报道正在成为大型新闻报道活动中的重要新闻生产形式,对扩大地方媒体的影响力、提高报道效率有所裨益。近年来各大媒体也不断探索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今年如此特殊的两会报道活动,也客观上助推了这一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科技助力“云跑会”更具科技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

近年来,随着5G、4K、VR、AR等科技技术的愈加成熟,新闻生产也在与时俱进,在改善报道质量和效率上下了不少功夫。而“两会”报道历来都是检验各大媒体报道能力的一大环节,今年的报道活动虽然受制于客观条件,但面对如此重大的报道活动,各家媒体也使出了浑身解数。

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以5G技术持续传输4K超高清信号,两会记者会直播通过总台4K超高清频道向外放送,另外,技术人员通过全新的5G+8K背包实时传输8K外景信号,同时对收录的信号进行了快速编辑,集成制作大大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则利用“5G+VR全景”技术,在人民日报“两微两端”建立专题页面,打造用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互动感,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广东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北京制作基地”搭建了基于“5G+AI”技术的智能管理平台,应用AI的视频结构化和生物识别技术实现对视频进行智能化处理。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5G在新闻报道上的应用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其他先进技术的组合创造出新闻生产的更多可能性。

AI智能主播也成为本次“两会报道”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新华社推出新的AI合成女主播“新小微”,这位AI主播基于超写实3D数字人建模,相较于去年推出的新小萌、新小浩来说更加立体、灵活,形象、表情更加逼真。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AI合成女主播“新小微”

新华智云自主研发的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也在这次“两会”期间做出了升级,推出“两会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掌声、笑声、关键词定位等方式,帮助记者、编辑快速发现金句、找到精彩段落,提升编发速度;还准备了50多组智能模板,在云端低成本智能生成精美短视频和数据可视化视频。

“两会”报道的各个环节都被搬到了云端,这样的在线新闻产品势必需要更合理有效的传播方式。其中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采用的“全息+5G”新技术手段受到广泛欢迎,利全息投影技术可以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在新闻节目现场,“全息主持人”和“全息代表委员们”能够实现即时跨越空间距离的对话,将电影中的情节搬到了现实。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现场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开发“5G新闻云采访”系统,出镜记者、代表委员以及议案提案涉及的目标主体三方可以同步连线;浙江广电以1+1“云连线”“云对话”的形态挖掘履职故事;湖北广电的长江云融媒体云平台能够实现素材实时回传、云端在线编辑、新闻直播连线及内容快速发布的“云”报道功能。

今年的“两会”报道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但就目前来看,各家媒体展现出来的报道能力让我们看到了新闻生产、传播更具科技感的前景。

产品、渠道创新移动互联网怎样玩出新花样?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和信息的获得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和迅速,因此新闻报道也需要更加贴近公众,总体上看,当下公众的注意力和耐心都在缩减。

作为严肃新闻的“两会”报道,天然具有一定传播劣势,就目前已有的两会报道来看,除了在技术上的创新,各家媒体也力图在产品和传播渠道上有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历来都是“两会”议程中的重要部分,关系大众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万字长文的报告本身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且不利于网络传播,因此“图解”的方式已经成为媒体报道的主要形式。

而今年,中国政府网发布了两分钟的视频《跟着总理报告,去看这座城》,采用实物手绘的方式,将总理报告中的信息用一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浅显易懂。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新华社推出《今年两会“热词”由你来定》轻应用,用户可以看到两会众多关键词下相关信息,并发布自己的“关键词”,小游戏H5《民法典|人生大冲关》以游戏的形式了解法典知识,激发了大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新华社的“我在两会Vlog”系列以Vlog形式揭示两会细节、两会开幕情况,也受到广泛关注。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从舆论上观察,两会过程中的不少提案、议案都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但宣传层面的信息相对来说掀起的水花较小。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责任同样体现在平衡新闻和宣传的关系上,在这个层面上,持续且丰富的输出更加重要。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传达的内容和价值观才最重要,传播形式不能喧宾夺主,重要的是能否把公众切实关心的东西呈现出来。

技术不断进步,给记者和编辑带来了更多便捷,而从常规的新闻采写工作解放出来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打开创造性的思路,提升传播效果,在此次“两会”报道中,大批记者不必赶赴前线工作,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这也利于产出更多优质报道。

独家观察||当“两会”报道上云端,这届媒体使出了哪些新招数?

在这个连政府工作报告上都印上了载有H5的二维码的时代,从以电视、报纸等媒体为主导,到把主战场转移到互联网,无论是从速度还是准确度上,都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依托官方背景和不断求变的精神,主流媒体的舆论领导能力和话语权会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占领高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