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

时间:2020-11-10 17:26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中,贾樟柯《小武》,张元《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路学长《长大成人》,娄烨《周末情人》等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这

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中,贾樟柯《小武》,张元《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路学长《长大成人》,娄烨《周末情人》等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第六代导演们进军影视圈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们之后,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作品核心。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对比一下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第六代导演就如同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样。

他们一直在寻找着什么,但是很可惜,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发现,他们找不到。找了几十年的导演们依旧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而目的地在哪里,他们不知道,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往下理一理,第七代导演这个概念彻底没了确实是很合理。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第五代的迷茫期是短暂的,很快,他们就用集体的智慧让自己超越了前辈,然而第六代导演的迷茫期是贯穿在他们一生之中的,这种迷茫,很难用作品来超越。

最终,他们的作品将会一直留着属于自己成长时代的背影,且再难以祛除。所以就没有了第七代。就好像当今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没有生育的欲望是一样的。他们自己本身就痛苦的活着,自然不愿意下一代跟自己一样了。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就拿贾樟柯来说,《站台》中的年轻人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其实跟第六代导演自己的现实生活是一种映射关系。在经历某一段蹉跎岁月的时候,第五代导演已经是成年人了,因此,有着一种固定的成型的价值观来看待历史事件。但是当时的第六代导演们还是少年,有的还是童年。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在一个塑造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间段,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难以理解且非常让人抑郁的。小孩子的价值观本身就没有养成,因此,很难对于童年所经历的做出可以排解的反应。

而成年人认识到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后,对于整个事件是可以进行合理的判断的。因此,在童年时期或者少年时期经历了社会变迁的第六代导演,天生就有一种迷茫得到意识游离在自己的一生中。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小武》是贾樟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而该作品相比于之前的《站台》显然更加的成熟,《站台》中,年轻人的那种迷茫还是有迹可循的,因为比较规整的经历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接触到了外界新鲜事物之后,他们产生了一种想要外出看世界的冲动。

这是前因后果在进行支撑。然而小武却不一样。小武并没有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勇气,也没有走出去的动力,他徘徊在汾阳街头的唯一目的就是浑浑噩噩的活着。

他努力地想要维持一种旧的秩序,因为在这个秩序中自己是既得利者。然而让他打破这个秩序,重新适应一种新的秩序,小武是做不到的。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小武所在的社会环境是一种大变迁的中间缓冲地带。往往有着衔接上一代环境,过渡下一代环境的作用。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下,小武才有生存的土壤,但是很显然,这样的环境并不是常态,社会最终是要过渡到一个更加合适的,向前走的状态的,而小武最终是会被时代所抛弃的。

小武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能改变社会的发展吗?显然不能,小武仅仅是特殊时期社会催生出来的一种特殊产物而已,就如同第六代导演的整体基调,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仅此而已。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小武无力逃脱,因此,他即使是一直在汾阳的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走着,但最终的归宿其实早已经能一眼望穿,他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无力改变。因此,只能是活一天算一天。

在这之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说的也是这个主题,看似是在找自己的妻子,自己的情人,属于自己的过去。实际上大的背景环境是什么呢?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是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三峡移民,是过去不复存在的虚无的辉煌以及未来难以预知的社会结构。因此,迷茫的气氛充满着整部电影。

包括后来的《山河故人》以及《江湖儿女》。影片的主题没变。就连其中的一个写实电影《天注定》中,几个主人公的人设主旨,依旧没有变。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以上,他们找到了吗?没有,或者说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已经不再是以目的为驱动力,而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如同寻找成为了第六代导演执导生涯的一部分。

贾樟柯之外,王小帅的这种迷茫可谓是最具代表性。《冬春的日子》其实说白了就是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通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现实与理想的无法交融的状况,没有能力改变,这样就容易陷入到一种虚无的状态。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电影导演何尝不是像冬一样的画家呢,他们的作品有没有人欣赏,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因为作品而迎来改观。在那个人们受到外界强烈的物质冲击的日子里,“画家”们能不能保持自己的艺术修养,而不与外界同流合污。这是他们想要的极致品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免要忍受自己身边的人离你而去的尴尬境地。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因此,《冬春的日子》的主题还是在寻找,寻找什么?寻找一个答案,寻找一个自己这个时代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寻找一个艺术工作者面对物质世界该有的态度,最终,这个答案没有人回应。

这种寻找的困惑也可以是当自己想要与这个世界和解,或者是融入的时候,面对的接纳与被排斥的问题,这个核心体现在王小帅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的的《十七岁的单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第六代导演并非是不想要与这个时代接轨,但是接轨的过程却往往事与愿违。在懵懂时期,怀揣着美好的期待与这个世界接轨的结果却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十七岁单车》中的农村青年小贵就是如此,《青红》中的青红也是这样一个如此,《二弟》中的二弟更是一个终结这种美梦的范例。他不同于前几个主人公,他是见识过外面的世界的,但是结果呢?他与外面的世界并不兼容,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差异使得二弟后来回到了小镇,然而,自己喜欢的姑娘却依旧对外面的世界心怀向往。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无奈之际,二弟重新开始了远航,然而结果并不会因为他重新开始而有任何的不同,这是二弟的悲哀,这种悲哀在寻找中已经难以排解了。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后来的《日照重庆》以及《地久天长》完全就是对于寻找进行了最后定性的总结。找不到的还是找不到,寻找的意义其实并不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而是有一个理由可以让自己坚持生活。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最后找不到就算了,要接受这种找不到与得不到。与自己和解最重要。《地久天长》之后,王小帅的新作品《我的镜头》是一部纪录片,它同时也是王小帅自己个人的总结作品,在这部作品后,王小帅是否会成为第六代导演中第一个走出来的人,我们拭目以待。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娄烨有一部短片叫《在上海》,片子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上海的既有印象,片中的上海有高楼大厦,同时也有穷街僻壤。有身着华丽服饰的青年,也有衣衫褴褛的流浪者。这种直观的镜头下,诉说的仍旧是娄烨对于寻找的最朴素的表达。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相比于《颐和园》的那种青春的叛逆,《紫蝴蝶》的那种大义。《在上海》很巧妙的将导演的目光借给了每一个观众。众人拾柴火焰高,或许这样的聚合力,最终能帮助娄烨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此后的娄烨在《花》中,将那种寻找的情感展现的最为淋漓尽致,那部电影,也是最能表达娄烨真实心境或者说第五代导演的真实情况的作品。

为了看到外面的世界,因此到了国外,然而国外的世界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好,最终回国之后,面对的依旧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这是一种没有成功的窘境,后来成功后的窘境通过《风雨云》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成功就是勾心斗角,成功后依旧是虚无缥缈。本想着成功后,有前后可以自在些,然而面对的依旧是难以消除的心理创伤。面对的依旧是更加勾心斗角甚至是有生命代价的大环境。

人物虽然有差异,但是背景环境上,第五代导演都是出奇的一致,时代总是变迁的,在这变迁的背景环境中,第六代导演的不安无处安放,自己更觉无所适从。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然而收到的结果却很不如意。我们可以尝试着将第五代导演往上推一推,第六代导演往下放一放。一切昭然若揭。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第五代导演就如同社会上的那些前浪,那些成功人士一样,他们有社会地位,他们提出来社会成功概念,然后收获了成功,第六代导演就如同当今社会的后浪,那些年轻人一样。

他们想要与众不同,但是努力了一把才发现,自己的辛苦追求,在物质面前一文不值。努力了没有什么回报,甚至是收获更深的打击。长此以往,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就被消弭殆尽了。

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他们想说什么?他们又在找什么?

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有下一代来继续经历这个时代带给自己的创伤了。于是,就没有第七代导演这个概念了。这就跟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不婚不育是一样的道理。

第六代导演们可能会一直找下去,毕竟,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了。但是他们会在有生之年找到答案吗?或许结局依旧悲观。

……

你好,再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