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截至目前已有五千多家影视公司注销,是2019年全年注销或吊销的1.78倍,影视行业亏损率高居前三。其中,小型影视公司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众多筹备中的项目因资金问题而中断。同时,不论企业大小,这些公司原本潜藏着的问题在严峻环境之下开始显露。
日前,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白一骢在沙龙活动中,从影视制作的角度出发谈制片的风控与品控问题,给处在动荡期的创作者们以“自救”方向。
风控=安全题材+合格主创+合理预算
风控即是风险控制,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风险控制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在影视行业,作品最大的风险有两个,一是审查风险,二是发行的风险。前者是广大创作者十分敏感的问题,即不可以触碰红线。发行的风险在于,创作者应思考自己的作品能不能顺利售出,且保证不亏损。
在白一骢看来,不论是针对哪种风险,在创作时首先应该注重“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一是指审查,即不要过界,不论是题材或是表达题材的手法,都应规避审查红线。另一方面指的就是题材的安全范围。市面上的作品存着这流行浪潮,例如有些时候人们会认为现代剧是最为安全的题材,甜宠剧盛行时,又有大批量创作者筹备类似项目,如今女性向剧集出现井喷,女性题材自是被归位了安全题材。
物极必反,每当出现一个新类型剧集的浪潮时,总会有人不愿跟风而刻意向反方向走。但这类唱反调行为是另一种“轴”,是违背市场且没有意义的。虽说使用安全题材的人扎堆,但事实上也的确有大量观众买账,在审查与发行方面都能顺利进行。
针对众多创作者介怀的“跟风”问题,白一骢提出可以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创新。比如《余罪》,涉案剧很常见,但《余罪》塑造了一个反套路的有些痞气的警察形象,在安全题材内进行了人设上的创新,也成功令《余罪》成为了当年的大热剧。这种人设上的突破是作品的亮点,事实证明,题材虽有限,但题材里可供创新的元素众多,创作者应找到匮乏题材中的新鲜点,市场仍是一片巨大的红海。
其次,应注重主创班底的搭建选择。
许多人在选择主创时会陷入以“资历”盲目选人的境地。行业内存在着“混资历”的员工,他们参与过众多项目,但并未在其中挑大梁,却仍放大自己的功劳,将其列入简历,并以此获得新的重要岗位。白一骢认为,制片首先应积极在百度百科、豆瓣、作品职员表等渠道进行核实,确认对方履历是否真实。同时应做到“不耻下问”,多向项目相关负责人了解该员工的工作能力,淘汰不合格的应聘者。
在白一骢看来,真正优秀的创作者需要有能力在不同的领域挑战自己,以导演为例,优秀的导演因为甜宠剧而大火,但不代表他只能拍甜宠剧,而应有在多个门类里创作的能力和热情。制片应对主创班底里的每一个人良好的识别,入行年份并非最重要的,能力第一,且应有创作热情。
最后,预算的把控理应被重视。
资金一直以来是各团队在创作时的一大难点,在白一骢的逻辑里,大家应掌控“花钱效率”,可以用重金买超值的物品,但不可以用少量的钱买“垃圾”。类似于买低劣器材、克扣剧组伙食费等皆是不理智的行为,会导致成品效果差、团队工作兴致低等不必要问题。大家应做好预算的合理分配,提高花钱效率。
品控:大剧看短板,小剧看长板
品控指的是对产品制成的质量控制,影视行业中的产品便是作品。相较于有制度参考的风控而言,品控较为“虚无缥缈”,每一个制片人在做剧时都希望能较好地完成品控,但行业里目前没有一套标准进行衡量。对此,白一骢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将其分为了五个要点。
制片人应注重体系管理,而非事无巨细
许多制片人认为自己需要管理整个剧组大大小小的一切琐事,常陷入一旦自己松懈,剧组就会出现问题的焦虑之中。在白一骢看来,制片人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团队,有了好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具效率地进行层层管理。制片人将庞杂的事物交由合格的负责人,自己才能有更多时间及精力去进行品控管理。
学会在平庸中发现亮点并放大原因
这一点更多的是针对创作。囿于预算、制作周期等等阻碍,创作的许多时候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但创作者应有一个意识,那就是在做每一帧画面时,都要去找到亮点。比如,如若拍摄环境平庸,那么创作者可以利用构图、道具和独特的调度来扭转平庸的环境氛围。这并不是必须靠投入资金才能做到的,只要有品控意识,不一味地图快,或是模板化赶工,最终呈现的效果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制片人应监督培养创作者在这方面的意识。
学会婉拒
影视行业有时像是江湖,人们互称“哥”、“姐”、“老师”,人情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功课。但尽管“江湖”规矩如此,身为制片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被人情裹挟,不论是选角还是搭建创作班底,都应以实力作为判断标准。用白一骢的话来说就是,“拒绝有时会得罪人,但如果不拒绝,你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毁在这些你怕得罪的人手里”。制片人要有争取贤人、拒绝庸才的魄力。
纸上谈兵要优柔寡断,上阵时要杀伐果断
“纸上谈兵”指的是前期筹备阶段,这一环节所耗成本低,团队应花十足的精力去“磨”,一遍遍在会上讨论剧本及某场戏应该怎么拍。前期工作做足,团队在正式拍摄时自是有充足的准备把控现场,也能更轻松地应对突发方案。而反之,如果在片场出现优柔寡断,反复试探不同方案的情况,则耗时耗力,事倍功半。
学会变“轴”
白一骢回忆,自己在公司的头几年十分严格,脾气暴躁导致许多员工对他颇有不满,但那几年公司制作的项目质量皆为上乘,反响不错。后期,他开始在意团队氛围,在许多问题上妥协,但最后发现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数量开始减少。结合自身经历,白一骢劝告制片人应学会“轴”,该在意、计较的问题,就算过程艰辛也不能放弃,对自己的任何妥协最终都会反映到创作效果上。
同样地,如果碰上了很“轴”的不愿妥协的导演,对方的要求若是合理且有益于作品的,制片人也应尊重对方的坚持,给予导演以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总体而言,品控应遵循“大剧看短板,小剧看长板”原则,即做大投入、大制作剧集时,应找到其短板,避免因小的错漏而拉低整部剧的格局,注重质量均衡。而做预算低、制作周期短的小成本剧集时,应从创作的各个流程出发,找到可能存在的亮点,并将其放大,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
疫情之下,我们能做什么?
不论是风控还是品控,这是需要创作者与管理者持之以后投入精力,且随着政策、市场行情变化而进行调整的。如今疫情的影响仍未消退,或许还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白一骢提出了三点“御寒”建议。
首先,受到了明显冲击的影视公司可以考虑做代工
如今平台有大量项目,中小型公司可以主动要求做承制方,利润虽相对较低,但至少可以保证公司在特殊时期正常运转。若能够在低迷的环境里“存活”下来,对于心智的磨练也有帮助,也能为将来在顺境中发展提供经验。
其二,公司要在做代工的同时坚持孵化
在影视行业按下暂停键的几个月里,许多公司的资金出现问题,好的IP多被平台购入。有时平台会选择定制,或是交由其它公司自制,这时中小公司可以选择承制。而在承制之余,公司应在这个时期保持新项目孵化,理想状态下,待疫情结束,公司便有新提案面对平台。
其三,接受培训
影视行业时常是快节奏的,创作者可以趁这个时期沉淀下来,通过各式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展其它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共同帮助整体行业更为专业且理性。
完成一个好的项目应提前找到制作的痛点,对于白一骢而言,制作的痛点很大程度在于创作者无法把预期的部分和最终想要实现的结果对应起来,而上文提到的到的风控与品控则可以提前避免出现中间的种种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