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可以说是高开高走,自播出以来一期比一期精彩,节目的节奏也越来越好,可以说是高潮迭起。
第二次公演播出之后,立刻承包了热搜话题榜。
姐姐们的表演要么燃、要么炸,要么就是深情感人,可以说是惊喜连连。
作为一档竞赛节目,难免有排名,然而大众评审给出的答案,却让人有些意难平。
这个结果让很多观众大失所望,客观来说,张雨绮组的表演的确可圈可点,但是排在第一位,有些难以服众。
“姐姐现场观众投票离谱”这个话题也顺势上了热搜。
不少网友都在吐槽现场投票水分太大,为什么专业能力极强的丁当组和袁咏琳组反而得票最低?
谜一样的大众评审
说到大众评审,他们向来都是娱乐圈中谜一样的存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标准难以捉摸。
无论是什么节目,无论表演者在台上表演的多么优雅激昂,他们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技高一筹,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大众评审都是聋的传人”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说法也是深入人心。
曾有人总结《歌手》的获胜秘诀是“大嗓门+高音”,随着评审的年轻化,这一标准变成了“大嗓门+高音+rap”,抒情歌曲很难生存。
以《歌手·当打之年》为例,毛不易因两次排名垫底被淘汰,但是众多网友表示被他深情演唱的《一荤一素》所感动,节目播出第二天,在网易云音乐上显示:有超过51%的人收听。
意味着节目播出后一天内,有超过一半的平台用户收听了这首歌。
唱哭无数人却被淘汰,不禁让人疑惑“大众评审的音乐品味怎么那么不代表大众呢?”
诚然,现场观看演出与观看节目成片是两种不同的感受。观看现场演出时,观众的情绪更容易被热烈的节目所带动,甚至不自觉中降低投票的专业性标准。而以声乐为主的表演,缺乏肢体语言的表达,在喧闹的录制现场,大众评审听到的音乐效果很可能会大打折扣。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同样是在现场听,三位评审和众多姐姐们的想法怎么就和大众评审差距那么大呢?
袁咏琳、阿朵、钟丽缇表演的是张惠妹原唱的《相爱后动物感伤》。
在原曲的基础上,姐姐们做了一些改编,尽显女性的魅力和洒脱。
阿朵独具特色、辨识感极强的声线,对着镜头抛出一个极富诱惑的眼神;袁咏琳唱功不俗,为歌曲增色不少;钟丽缇也是干净利落,没有拉胯的地方。导师赵兆也评价这组是很成熟很流畅的表演。
各路乐评人也为这一组的表演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在结果出来之前,姐姐们也是赞叹连连。
票数出来以后,不仅袁咏琳组的姐姐们很意外,在场的导师团和姐姐们的反应也是十分意外。
赵兆直接做了一个摊手无奈的表情,杜华也说:“不会吧。“
丁当、金莎和白冰演唱的《仰世而来》,从歌词上看是最符合乘风破浪这个主题的,甚至有网友怀疑《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名字的灵感是不是就来自这首歌。
这一组的配合也非常默契,三人的搭配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在前奏部分,丁当和金莎两种不同音色的吟唱,配上合成器的音色,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中间部分富有力度的鼓点,让作品从空灵回到现实,力量感更强,让人听得热血沸腾。
非专业歌手出身的白冰,在演唱上也毫不拉胯,一开口让人十分惊喜。丁当的高音穿破层层云雾,真有种“仰世而来”的感觉,有网友形容这首歌“像海上翻腾的浪花,层层叠叠的泡沫”。
在场的导师赵兆和杜华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看到结果,万茜也不禁感慨“声乐是真的不占优势”。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是第一次了。
在第一次公演中,《推开世界的门》那组王智一开口,真诚又饱含深情地演唱感动了很多观众,王智也成了观众最深的意难平之一,连赵兆老师都对她的离开非常惋惜。
犹记得第一期《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杜华将很多擅长vocal的姐姐们分配到了dance组,引发不少疑惑。
现在看,这个节目,vocal是真的不占优势。
大众评审到底该怎么选?
作为成团见证人的杜华,在第一期节目表达了自己对节目初衷的疑惑,30+、已成名的女艺人放在一起选秀,最终组成一个团,这个团应该是什么样的?
节目即将过半,这个问题放在现在也很难说出答案,这个史无前例的女团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
如果单纯地把韩国女团选秀的那套标准照搬过来,显然与节目“无惧年龄,乘风破浪”的主题是相悖的。
诗人伊蕾写过一首诗,叫做《女性年龄》,里面写道“我从男人眼睛里/发现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数字/充满死亡欲的数字”。对瘦白幼审美的追求和男性凝视,不仅让“吃青春饭”的女艺人倍感压力,也让普通人陷入焦虑。
而《乘风破浪的姐姐》正是击中了这一痛点,姐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征服、去打破偏见、去撕掉标签。
所以,最终的姐姐们的成团应该是什么样,或许没有规范的标准答案,但是绝不应当仅仅用够不够燃、够不够炸来评判姐姐们的舞台。
作为大众评审,应当有一套清晰明确的评判标准,针对每个舞台的舞台表现力、唱功、舞蹈、表演创意、表情管理、容错率等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才能让观众接受最终的结果。
如果仅仅以是不是舞台炸裂来评判,那么大家也不必唱歌了,直接准备几首劲辣舞曲让姐姐们表演岂不是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