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这个印象,就是父母明明在身边,但就像是个监视者,不交流,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
陪伴真的只是“陪着”而已。
在最近热播的高评分电视剧《不完美的她》中,有一幕既温暖,又戳心:
周迅扮演的林绪之问女儿穆莲生:“我是不是你想要的妈妈?”
年仅7岁的孩子回答道:“是啊,我也在努力做妈妈想要的女儿呀!”
周迅愣了一下:“我想要你做自己,还有你如果有什么想法,你都可以告诉我。”
莲生想了想:“任何事情吗?连这个可以吗?”
接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
1、跟妈妈玩捉迷藏;
2、和妈妈一起做一次饭;
3、和惠奶奶做朋友;
4、如果可以游泳就好了;
5、看海鸥。
对于其他孩子而言,这只是生活常态,可对于莲生来说,这些小小的心愿,都很难实现。
原来,莲生在被周迅收养之前,天天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爸爸去世得早,她从小跟着妈妈讨生活。
可妈妈只顾个人的喜怒哀乐,对于女儿的诉求浑然不觉。
她看不见女儿被继父虐打时的恐惧;
看不见女儿害怕被抛弃时的无助与不安;
甚至看不见女儿小心翼翼讨好她时的卑微,更别谈看见女儿的小小心愿了。
当孩子的真实需求,长期不被父母看见,他会一步步将自己封闭起来。
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任何事情都逆来顺受,成为一个内心有“洞”的人,带来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被父母看见,是孩子最大的幸运,而不被父母看见,是孩子一生的悲哀。
1
昨天邻居向我抱怨自己儿子。
她唉声叹气:“不管我去上班还是下班,孩子都没啥情绪波动,给他打招呼也不理。”
“他才三岁啊,不管怎么讨好他,不停给他买玩具买衣服,就是不亲近我。照这样下去,真想把他再送回老家。”
我问:“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她说:“对呀。我不是要上班嘛,就想着他那么小,谁养都一样,6个月的时候就让他奶奶带走了。后来工作忙,也没顾得上回去看他。”
孩子违背本性,抗拒母爱,漠视母亲,这是反常的。
反常的行为背后,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如果你看不见,这种反常,还会继续下去。
2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事实并非如此。
据研究,幼儿被剥夺母爱时的痛苦,相当于成人面对亲人死去时的悲痛,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母婴分离的创伤,不仅体现在幼儿的当下,还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成长,甚至一生。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人,有很多。
童年被抛弃过的人,成年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说自己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7岁时回到父母家。
但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与父母的关系很冷淡。
母亲曾主动示好,试图唤回她们的母女情。
“
我很反感,觉得母亲这种做法让我很有压力,我渴望被她爱,又特别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觉得自己有病。
后来,她读书,出来工作,发现自己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
特别讨厌和别人有稍微亲密的接触,遇到喜欢的人,有好感的人,心里总想,反正会失去,感情不可靠,干嘛要开始。但又真的很想进一步交往。
已经25岁的她,没有一个亲近的人,感到很绝望。
害怕面临情感抛弃,就干脆不开始,这是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普遍拥有的心态。
3
为何会如此?
心理学家发现,幼儿与母亲分离后,自身情绪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
见不到母亲,孩子通过哭泣、黏人、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个阶段,他害怕、迷茫,到处寻找母亲,精神高度紧张。
☞第二个阶段是绝望。
孩子变得无精打采,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没有什么食欲,偶尔会平静地哭泣。
他此时思念母亲,但对见到母亲的期待正逐渐流失。
☞最后一个阶段是疏离。
孩子似乎接受了现实,看起来乖多了,不吵不闹,还会对人微笑,胃口也变好。
这时,孩子好像恢复了正常。
但其实,他在心底,已彻底放弃对母爱的渴求。
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这也是很多父母,发现被迫分离的孩子,狠心让他哭几天,就会恢复正常。
殊不知,这个正常只是表象。
孩子内心,已被看不见的痛苦和绝望,凿出一个伤口,哪怕有一天愈合,这伤痕也会伴随一生,时不时就会隐隐作痛,阻碍他再寻新感情。
4
那如果孩子的伤痛已造成,有没有办法补救呢?
有,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
但这个过程很艰难。
孩子与母亲重聚后,他会偷偷观察,不断确认,自己是否可以再次交出情感,给予信任。
当获得充分的爱,孩子会由漠然变得焦虑和烦躁,特别黏母亲,并任性发脾气,挑战母亲底线。
此时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在发泄内心的痛苦,发泄被抛弃的恨意。
当淤积的恨被清除,他才能再次爱。
这是一个正常的修复过程。
他需要母亲给予包容,不断告诉他爱他不再离开他,如此安全感才会得以重建。
待孩子慢慢放下戒备,就会再次接受母亲。
5
如若由于某些因素,我们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请将孩子交给他熟悉的固定抚养者,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进行转移投射,并把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之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被抛弃超过两次,他内心受到的伤害将无法弥补。
正如陶虹所言:
“孩子给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爱,不要辜负他。”
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将他推开。
他会因此愤怒,斩断与这个世界的情感链接,陷入孤独之中。
所以,以爱,迎接他的到来,也以爱,陪伴他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