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20号出成绩到5月20日知道录取结果,刚好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等待实在过于煎熬,以至于复试期间几乎有放弃的冲动,还好最后都被自己强行压下来。看到自己在拟录取名单上时心里终究是松了一口气,一年半的努力终于终于没有白费。
希望我个人的考研经验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帮助,顺利上岸,实现梦想。
目录速览
1、基本信息
2、院校选择
3、初试备战
英语(按复习工作、按题型)
政治(按时间顺序)
专业课(按时间顺序和工作环节)
4、复试备战
5、其他建议
保持耐心
情绪调节
保持健康
报班选择
▼▼▼
一、基本信息
2018年毕业的往届生
2019年夏天决定辞职考研
初试成绩399分 排名第一
英语82 政治81
专业一118 专业二118
复试总成绩459.8 排名第一
总成绩排名第一
现已拟录取
二、院校选择
直到6月底7月初才彻底定下来自己希望考的学校。可能有辞职脱产考研的压力,也有其他因素,导致自己在择校时顾虑太多。当然自己最后还是决定回到中山大学继续研究生的学习。
一方面中山大学作为华南第一学府,资源是非常充足的,这个从每年高校的经费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中大位处广州,媒体资源特别发达,这意味着实习资源等等非常丰富。综合考虑下,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是我最好的选择。
结合个人经历,建议大家在考虑院校时,既需要考虑地理位置、竞争强度等等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考虑院校的考试风格是否契合自己。例如考研前我请教过一位同学,她跟我说因为自己非常讨厌研究方法,所以希望能避开考这些题目的院校。而我自己真的很不喜欢新闻史,因为我真的好讨厌背书啊(即便新闻史对新传学生而言非常非常重要)。在翻遍各大高校的考纲后,我发现中大新传学硕不考新闻史(当然今年翻车了),而且中大的出题风格感觉蛮适合自己,比较灵活不会过于基础和死板。
因此,建议大家在择校时尽可能抽时间看看希望报考院校的真题,看一看自己是否与它们“有缘”。当然,如果大家觉得非某校不可,例如非北大不可,那就坚定决心好好复习吧,没有什么难题是努力学习解决不了的。
三、初试备战
1.英语
英语是我最薄弱的学科,所以英语能考82分我还是很满意的。英语的准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说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开始你就要着手英语复习,例如背单词。
英语我准备的复习材料有:
英语复习工作:
A.背单词
背单词这个工作我从第一天考研复习坚持到考前一天。推荐使用“墨墨背单词”或者“扇贝”,这两个软件会根据你的记忆曲线每天调整给你背的单词。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忆单词的方法,这里我介绍自己一些背单词的技巧。
首先是单词积累,能在15分钟左右完成160-200个单词的背诵。每次我打开扇贝背英语单词,第一个单词快速出现,如果自己不认识这个单词,我就快速点击不认识;如果这个单词印象深刻,我就快速点认识;扇贝和墨墨背单词一个比较好的功能在于,如果你点击不认识,它会在后面给你循环这个单词两到三遍,保证你能对这个单词产生印象。以每天180个单词的速度,我在五个月的备考时间里循环了考研词汇这本词典3-4次。拥有充足的英语词汇量才能保证你接下来的英语真题练习。
其次我买了新东方的绿皮书。这本书的作用在于,我闲着没事做就可以翻一翻,看一看。例如每天吃饭前,我会看一到两个模块的单词,也就五分钟左右。这样的浏览有助于我每天的闲暇时间用于记忆单词。这本绿皮书我大概也是整书翻了3-4遍吧。
最后是非常重要的真题上的词汇积累。真题是最重要的英语复习资料,因为市面上的模拟真题都没能很好地还原我们的考研英语的真题风格。所以每一次做完英语真题的阅读时,一定要把不认识的单词记在小本本里,以便之后背诵。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单词是记忆了很多次依然会忘记的,例如在重复刷真题时,发现某些单词确实见过但真的是记不起来。所以我的英语单词小本本里有很多重复的单词。这个小本本也要闲着没事就看,例如每天在图书馆门前排队时我就拿出来翻一翻这个小本本。
B.阅读练习
考研英语有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因为阅读理解(算上新题型和完形填空)就占了一半分数。所以英语要拿高分,阅读一定不能错很多。阅读的练习我主要有以下工作:
a.真题练习
从7月到初试前,每天两篇的阅读理解练习(其中18年和19年的真题我留着做考前模拟),做完后对答案,摘抄不懂的词汇。最重要的是对答案的时候要理解解题的思路。如果一开始复习词汇量不够,那么做英语一的阅读是很困难的,所以前面说的单词积累要打好基础。如果是自己阅读理解的思路不对,感觉无法理解为什么选某些选项,推荐看唐迟老师的课程“阅读的逻辑”。从00年前的真题开始,唐迟老师都有相应的考研真题解析,而且一开始会教你相应的解题技巧,非常实用。当时我是一天做两篇阅读,然后看看唐迟老师的解析,到后期复习做阅读理解基本错1-2个左右。
至于完形填空,总分10分,一个填空只有0.5分,很多人认为可以选择性放弃。但我建议大家还是要花点时间在完形填空上。实际上这几年完型填空的难度已经降低了很多很多。也许10年以前的完形填空会错得一塌糊涂,但是10年后的完形填空有点像给大家找自信,如果大家单词基础扎实,慢慢掌握阅读的技巧,实际上这一部分的分数还是可以尽量争取的。
新题型同样也是10分,则是必须要争取拿下全部分数。这一部分的复习建议大家去看新东方一名叫徐佳朋老师的新题型强化课程,老师会在课程里面会教很实用的新题型解题技巧。在没看他的课程之前新题型真的是错得一塌糊涂,而且非常耗费时间。在听了他的课之后,新题型真的容易了非常非常多。
b.精读外刊
这些资料是从某宝买的,说是从各大经典外刊中摘取的经典文章,有可能原文出现在考研真题上,我看着有些心动就买了。虽然最后没有遇到看过的文章,但是这些外刊文章的风格和真题阅读的风格还是蛮像的,每天看一两篇,有利于保持自己阅读的感觉。
需要说明的是,英语真题是要多次反复做的,第一遍是测试自己的水平,第二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是精读,搞懂出题人的出题意图。
C.翻译和作文
单词和阅读练习是持续整个复习阶段,翻译和作文我是从9月末开始的。翻译主要是看唐静老师的翻译课程,同时在扇贝上买了一个长难句的教学课程(只有60天,每天一句)。翻译这个题型还是要看自己的长难句掌握水平,在阅读练习时也会有所涉及,但是真正要英译中的时候,下笔会觉得很困难,这个时候唐静老师和扇贝的课程作用就呈现出来了,课程里能学到怎么翻译一些长难句会比较通顺。
作文的练习只有两个,一个是背模板,另一个是下笔练习。9月底-11月初我背了好多个英语作文模板,背了忘忘了背,总之一直背就是王道。11月初开始一天写一篇小作文,一天写一篇大作文,直到初试之前。有模板积累后,后期写作文就等于默写了,也不算很难。我没有像别人一样记一些好用的句子,因为我觉得实在太多东西要背了,慢慢地积累下来的句子也忘记了要背,这个因人而异吧。
2.政治
政治的复习,个人建议越早开始越好。网上很多师兄师姐说,政治后期可以9月甚至10月开始突击,但我觉得不能冒这个风险。可以对比一下这几年来传设录取的同学里,公共课的分数都是不低的,如果不好好重视公共课,尤其是很多人忽视的政治,那么有可能最终因为政治那几分而遗憾。所以我建议政治能多早开始就多早开始。政治就是“贝多芬”,长时间背诵虽然会忘记,但总比后期堆在一起背要好。另外前期如果不加入政治的复习,一天到晚只复习专业课和英语也会让人感到疲累。合理地分配一些时间去政治,可以稍微提高自己每天的复习效率。
政治我准备的复习材料有:
肖秀荣八件套(直接下单全家桶,后期商家会慢慢发货)徐涛的课程各考研政治老师出的模拟题(选择题为主)政治我从7月开始复习。每天大概抽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看肖老的《精讲精练》,花十来天时间把它过了一遍,如果你觉得很无聊,那么你可以配套徐涛老师的课程,一遍听课一遍看《精讲精练》,个人觉得徐涛老师的讲课风格很有趣,白天的紧张复习后晚上看看政治课,还是蛮放松的。
之后进行《1000题》的练习。《1000题》非常的重要,因为你起码要做三遍《1000题》(我自己做了4遍还是5遍)。《1000题》的作用在于错题收集,那些做错的题目,我们可以对照着答案,回到这个知识点去进行复习,尽可能地理解和记忆。这样能保证自己对某个特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个知识点,我就翻来覆去地错过,一次次回去翻看这个知识点后,终于是明白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还有《知识点提要》和《形势政策》这两本书,能记就尽量记。特别是《形势政策》这本书,近年来政治考试非常多形式政策相关的题目,考的很灵活,如果自己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基本是无从下手的,所以后期政治的背诵任务很重很重。
到了11月肖八出来,12月肖四出来,除了认真地做选择题,复习知识点之后,大家就拼命地背答案吧,这是大题的关键。虽然很多人吐槽上一年肖老压题命中率不咋滴,但是吧到了11月你还能相信谁呢,还是抱紧肖老大腿吧。
另外就是各个考研政治老师出的模拟卷,有时间都做一做选择题。可能会错得一塌糊涂,因为各个老师的出题风格和出题思路不一样,不要怀疑自己,好好对答案,理解知识点即可。
3.专业课
专业课,先上我看的书单: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必读)《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必读)《范式与流派》——刘海龙(必读)《网络传播概论》——彭兰 (必读)《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必读)《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张志安等(必读,基本是学院老师的精品论文合集)《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展江(选读,积累案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选读,对传播学史有个时空概念)《时评写作十讲》——曹林(选读,扎实一下新闻写作基础)专业课的考核分为643和838,前者是新闻与传播学基础,后者是实务与研究方法。当然我觉得不必特意区分这两个科目,因为实务除了研究方法,其他都是和新闻学或传播学相关的。例如实务最喜欢考的新闻伦理、政治传播、公共关系等,都是新传基础知识。可以说中山大学因为没有考察的书目,所以考察范围很广,这要求我们输入足够多,然后才能有精准的输出,说坦白点就是遇到不懂的题都能瞎扯一番,知道怎么构思回答,例如今年838考的一题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基本就是靠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理解然后构思。
专业课复习时间轴如下:
1.7-9月(最低不晚于8月底)——读书+做笔记
细读一遍必读书目,并且做好自己的笔记。这是最基础的专业课复习工作。可能做笔记的工作会比较慢,因为要一点一点地把知识点记录下来不容易。但是笔记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做笔记能让你在8-9月左右可能有拿起来就能背诵的材料,另一方面自己在做知识点笔记的过程就是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如果你不理解某个知识点,笔记是很难下手的,这将强迫你去将这个知识点搞得明明白白。
传播学的笔记,我建议大家可以列一个框架出来,再着手笔记。框架这个概念,在你通读全部的传播学参考书目之后,心中或多或少会有。
(传播学笔记)
有框架导向的话,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清晰很多,而且之后背后看着框架作为导引,按着框架逻辑,看到哪个背哪个,那种感觉很爽。
新闻学的知识点我个人觉得比较散乱,不好做笔记,所以我是按照一个个名词概念来整理的新闻学笔记,例如这样:
(新闻学笔记)
研究方法我是按照风笑天老师的书本目录来记笔记,重点基本是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那几个知识点。个人觉得我在这方面的框架比较散乱,基本靠对研究方法的理解,这一块理解起来并不难。就是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
(社会研究方法笔记)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记笔记的方法,怎么记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理解。总而言之记笔记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建议大家还是花点时间做笔记,毕竟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2.8-9月 背书+做简答题
这一个月的时间我用来背书。对,就纯粹是背书,事实上有些枯燥。但是不背书的话,后期积累的要背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决定抽一个月时间来背书。新传要背的东西非常多,大部分同学其实到考前都背了2-3轮书,所以我在这一个月背的书,到10月就忘记了。没办法,感觉是人老了记忆力跟不上。但是背过一轮后,某些知识点在后期再背的时候是有一定印象的,所以后期二轮三轮的背书时间会缩短不少。
第一轮背书讲求“广”,即基本所有知识点,即使是比较小的知识点都要背(例如刻板印象这个名词解释)。而且要按照书本原话来背,不能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背出来。这是因为自己理解后表述出来的话语会显得不太学术,我们只有先记一轮书本的话语,第二轮第三轮背书才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这样会让我们的表述更精准,也更“论文范”。
另外就是简答题的练习。实际上配套简答题的练习是为了加深记忆,因为简答题很多时候就是在默写,例如今年中大考的简答题“什么是涵化理论”,等于就是让你默写你背的东西。一个月的口头背诵再加上默写练习,这样能让自己的记忆更牢固。
3.9-10月 看论文做专题笔记+背书+题目练习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有四分之三的专业课复习时间用在看论文做笔记,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背书。看论文非常重要,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我们应该看什么论文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
学院老师的论文(必看)胡师姐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推荐的一些论文以某些关键词在知网搜索,下载量和引用量最高的论文(例如以5G为关键词)这三种论文都是要花时间看的,特别是学院老师的论文,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出题的方向。例如两三年前,张志安院长的某篇论文实际上就是最后一道论述题的研究问题,而过了两年后,这一道题又原题出现了。又例如2018年实务的某道研究方案设计题,就是陈梁老师的某个论文所探讨的问题。虽然学院老师的论文很多很多(尤其志安院长,我看了他几乎所有的论文,应该有几百篇吧),但是还是值得花时间看一下的。
看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整理专题笔记,以应对一些论述题。专题笔记也需要有一定的框架指引,分门别类,例如我的笔记:
(专题笔记)
实际上这些笔记都是有一定的整理思路的,例如胡师姐的林师兄一开始教导我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整理。以5G为例,我们可以按“5G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对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目前发展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发展”这一个逻辑进行思考,然后看论文整理专题笔记。后期我自己又套用“5W”框架进行梳理,总体上形成自己的专题框架。
另外,到了10月中后,就要抽时间出来进行题目练习了。我练习的题目基本是中大历年的真题(19年的不动),每天一到两题。一开始我非常愚蠢,选择用电脑做题,因为啪啪啪敲1000字用不了多少时间,那种感觉很爽。但是林师兄把我骂了一顿,因为手写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我自己没有限时做题。结果我开始手写练习题目时真的是百步艰难,不仅构思慢,写得也慢,导致字也很丑。所以建议大家一开始练习题目就要手写,而且要严格限时。时间计算很简单,180分钟考150分值的试卷,就是要想拿1分,就不能花超过1.2分钟的时间,因为我们还要构思如何作答。当然这段时间每一次题目练习我都拍照扫描给林师兄批改,尤其是思路方面的构思,林师兄总是能迅速指出我答案中的逻辑错误,并且教会我答题的模板(俗称套路),后期做题我慢慢地就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背书就不说了,这个工作要一直一直进行,时刻保持记忆。
4.11-12月初——看论文+真题练习+背书+实务练习
到了冲刺的最后时间段,论文还是要看,因为老师可能这段时间有新论文出现,这是必看的。另外每年这个阶段,都会有新闻学传播学的概括研究,例如陈力丹和刘海龙老师的《解析新闻传播学》(这本书我没写在参考书目,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看不太懂,我是根据上面推荐的论文一篇篇下载下来看的),这本书能告诉大家上一年我们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这被很多人称为“出题方向”。所以看论文的工作不能落下。
其次是真题练习。到了这个阶段,中大的真题还在做,但这个时候我也找了其他学校的专题来练习,这些题目练习我只列个解题思路,对一下答案,然后也给林师兄批改,这个时候自己的解题思路实际上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但是这样的思路练习,加上林师兄的建议和答案的对比,能拓展自己的思考维度。
实务的练习就是研究方案的练习。中大十分重视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专业改革后几乎每一年都有考察研究方案的撰写,而且分值不低。所以11月初开始我每周进行两次研究方案的练习,写完给林师兄修改。但是研究方案设计真的是不容易,前期虽然有上过林师兄关于研究方法的课程,但是自己这一方面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且没有亲手写过,所以自己对于方案设计很迷茫。后来在林师兄的建议下,收集了各种有可能涉及到的概念的操作化,毕竟又请教了林师兄关于抽样方法的操作,总算能写出比较模式化的研究方案。到考前我大概练习了十来二十次研究方案设计吧。
(真题练习)
5.12月初-考前——背书+模拟练习
考前我找了两个周末进行考试的模拟,政治用的肖四,英语和专业课用的18和19年的真题。考前模拟要严格限时,营造一种考试的紧张感。模拟过考试,上考场的时候会放松点,不至于太过紧张。
这一阶段的背书强调押题,就是背自己觉得可能会出的题目,相信自己的直觉。
补充说明
从考研复习到考研结束,有些事是一直都要做的。
第一是某些公众号的每日一词,这些名词解释每天抽一点时间看一下,可以的话背诵一下。这是因为中大的名词解释题目太偏了,完全找不到老师出题的方向,而且有些名词解释自己是从没见过的,只能靠强大的瞎扯能力编上去。这个时候每日一词的浏览就很重要,他能让你潜意识中对某些词有印象。例如今年中大出了新闻史的题目,看到题目后我完全蒙了,因为考纲上没有说考察新闻史,还好自己曾经在每日一词上看过,最终编了一点,但是最后估计得分也不高。
第二是看真题,包括专业改革前的历年真题。作用之一是让自己对真题有种感觉,知道中大会出方向的题。所以每天有事没事看看真题问什么,能帮助自己后期押题,例如看多了真题,就自然而然感觉到中大不怎么考定性研究方法的知识点。同时这也能帮助后期题目练习时选择贴近中大出题风格的题。作用之二是,中大很喜欢原题重现,这个真的不夸张,很多年前考过的题,今年有可能就重新出现了。所以中大真题每天都看一下,而且后期要全部做过一遍。
另外除了新传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中大的实务考得很杂。例如肯定会考一题公共关系相关的题,或者风险沟通的题,又或者会涉及到一些新闻实务的题,例如隐性采访是什么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这些知识点实在太散了,我没有专门花时间去做笔记。公共关系相关的知识点,我是从一些公众号上摘取的专题笔记,例如危机公关5S原则等等;新闻实务的题目,我是全靠做真题积累,以及看一些公众号的推送,慢慢有一定的印象,考场上在组织语言。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大的考纲是说要考察“采写编评”的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会涉及新闻改写或者新闻评论。一开始害怕有可能出这些题,我在9月的时候自己跟着一些公众号练习了一下,然后林师兄也是新闻学专业的,他帮我进行批改,当然到了后期我就主攻研究方案设计了。其次,中大考纲里是没有涉及新闻史的,但是今年破天荒出了一题新闻史,可能很多人都蒙圈了。我建议大家9月前还是按照旧考纲复习,9月底中大出考纲后,如果会涉及新闻史,大家再进行新闻史背诵,因为新闻史的知识点并不难,只是要背的东西很多,后期还是可以应付过来。
四、复试备战
复试准备工作就比较少了,主要分为以下模块:
1、英语
英语口语方面,我邀请了一个英国留学的研究生同学一起练习,慢慢地坚持下去能感觉到自己口语的进步,同时要罗列英语口语相应可能考的问题,每天进行口语练习。至于英语笔试方面,我前期找了一些国际新闻界的论文,摘取它们的摘要进行翻译练习。后期我找了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中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这本书,进行全文翻译,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2、专业课
首先是看书,看一些专业类的书籍,例如《新闻业的救赎》、《互联网的误读》、《弱传播》等等,并且做读书笔记,这样能应付老师问自己“最近看过什么书”“为了你的研究方向你看过什么书”这一类的问题。
其次是尽可能地罗列专业面试的问题,并且附上答案,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对着镜子练习。
最后是做一份详细的研究设想,因为中大的复试面试,老师很喜欢针对你的研究方向或者计划进行提问。尽管自己的研究设想肯定是不完善的(在老师看来),也有可能因为研究设想被老师摁着问(面试时惨痛的亲身经历),但是有个研究设想还是能让老师对你有个好印象。
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个好的初试成绩,所以大家还是集中精力先踏过第一步难关!
五、其他建议
复写到这里总算写完了,唠唠叨叨几千字,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当然还有一些考试之外的建议:
1、保持耐心
考研是一个持久战,我们这一年尤其,因为疫情影响我们5月才出录取结果。这一路的等待真的是非常煎熬。初试复习的半年时间,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到最后一两个月就放弃了,这是很可惜的。例如我考试的课室就有人当天没来,这意味着你上了考场就赢了第一步。
另外就是作为一名裸辞考研的往届生,自己的压力实际上有些大。很多时候都会怀疑自己辞职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但是正如自己所说的,保持耐心,忽视那些压力和焦虑,最好的结果总会到来的。
2、适当地情绪宣泄
复习的时候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离开图书馆,一天十几个小时,很容易会有焦躁的情绪,特别是知识点不懂或者题目错太多的时候。这时候要有适当的宣泄途径,例如跟好朋友诉说,例如在日记本写写画画,在微博小号发发心情。总之要学会调节情绪。例如当时我英语错的怀疑人生,我每天就去微博写一写,发泄心情,总算好多了。当然那时候还是有激励的话语的。
(当然那时候还有激励话语的)
3、适当运动、保持健康
适当运动,能让自己第二天有更好的精神,否则整天坐在图书馆,真的是精神一天不如一天。但是要适当,过度的运动真是适得其反。例如八月的时候我跑去打球,结果被撞了一下,下巴缝了四针,导致浪费了一些复习时间,那时候心态真是爆炸。保持健康是最重要的,切记切记。
(考研时我同学病了,
坚持来图书馆学习,
这是她那时候吃的药。)
▼▼▼
最后的最后,上面提到的林师兄,是胡师姐里的一个辅导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
从我考研择校开始,他一直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例如做笔记时框架的建议,让我有了更清晰的做笔记思路。他的传播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基础知识的课程真的很棒,简单易懂。
另外他可能批改了我练习的几乎一百道题目吧,每次批改都先给我整理思路,然后再指出我论证的逻辑缺点,让我知道自己的思维缺陷。最重要的是,有些真的很难理解的知识点,请教林师兄真的很有用,因为我发现有些时候某些知识点真的是自己怎么琢磨都看不懂,而过来人会明白自己的困惑在哪里,所以报班的作用还是挺明显的,起码自己心里有个安慰。
当然真的非常感谢林师兄的一路教导。
考研之路不容易,几个月甚至半年的马拉松是对自己梦想的追求。考研复习也是一次性格的磨练,经历过考研复习后,自己还有什么事情是坚持不下来的呢?以前的我从不会想到自己在大学之后能在某个半年时间里坚持高三的学习模式,每天6点半起床,晚上11点半睡觉,为了某个目标一心往前冲。多年后回想起自己的考研经历,真的会感慨万千。
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下去,明年金榜题名。
(某天中大图书馆前紫色的天,
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