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自打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之后,曝光度陡增,“翻船”的频率也跟着上来了。
问题的关键是,翻车现场的惨烈状况,还有点超乎想象。
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2017年,伊能静第一次坐在《吐槽大会》的嘉宾席,李诞就拿“要做一个永远的少女”这个梗吐槽伊能静。
世人皆知,少女这个词,几乎被伊能静标榜了一辈子。
可打脸来的不要太快,她的老熟人吴宗宪就吐槽她:都说女人是红酒,她是每年都有不一样的玻尿酸味。
后来,伊能静和秦昊两口子又去了一次《吐槽大会》。
秦昊在节目上说,伊能静过生日送了她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你若不作,我必不负”,其实只想写4个字,就是“有病,得治”。
其实伊能静身上最大的问题,还是天真而不自知。
一个人如果在18岁还保持天真,这个完全没问题,但是到了“人老精、鬼老灵”的年纪还没有卸下“天真”,那恐怕就是一场灾难了。
就像她这段时间的表现,没人拉她下水,可她自己“黑”自己,这一下就谁也救不了她了。
今年52岁的伊能静,曾经也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经过生活、岁月和娱乐圈的洗礼,如今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摇身一变成了励志的成功女性的代表。
而伊能静似乎也深陷在了自己的这个新形象中,无法自拔。在访谈节目《定义》中大谈女性价值和拒绝被定义。
自由表达个人观点,本是无可厚非。大众也乐得见到艺人的不同面,聆听不同见解。
可惜,大家还未有机会能够一睹伊能静的慷慨言论时。有关她的新节目,就因伊能静的“侃侃而谈”而惨遭下架。
她在节目中,一方面大谈特谈女性价值,言语间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既幸福又成功的女性标杆。
另一方面,又妄言如果先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会得到悲惨的结局。
自相矛盾的前后观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许是我们才疏学浅,无法深刻理解这位“才女”的高见。
伊能静,太着急了。她迫切的想要变现自己,从而树立自己在大众面前睿智的、有见地的成功女性形象。
就像伊能静在节目中所说的:“我并没从大众的视野中离开过。”可事实呢?
作为歌手,多年来混迹歌坛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实在寥寥;作为演员,伊能静的表现好像还停留在《回马枪》中的“清凉演出”。
她所谓的“没有离开”,或许只是自我催眠的肯定。但是在大众眼里,伊能静至多只是一个喜欢在微博发小作文吸引眼球,以及时刻保持“少女感”,又不愿丢掉“大女主”人设的女人。
伊能静形象的演绎出了“戏精”的要点和精髓,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伊能静却能够以一敌三。
如果说伊能静的自我分裂言论,仅仅只是让大家觉得她逻辑思维混乱,难以承担“才女”头衔。
那么真正触犯众怒的,莫过于她拉踩已故天后梅艳芳的行为。
所谓“逝者为大”,无论出于何种考量和想法,为了证实个人想法的正确,而去拉踩一个已故并且在演艺圈颇具分量的前辈,都不应该也不会是一个成年人应当做出的举动。
可偏偏伊能静就硬要“踩雷”,把自己好不容易洗白的形象,再一次轰炸的粉身碎骨。
一边在强调“赚钱,才是活着的价值”;一边又用梅艳芳举例,说明“没有爱,事业再成功也没有价值”的观点。
看看网友对伊能静和梅艳芳的评价,她的言行不是自己黑自己,又是什么呢?
这一次,何止是伊能静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就连她的婆婆在节目《婆婆与妈妈》中,都曾说道:“人生最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婚姻。人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情,就是做了你自己。”
一个深居简出的老人都能有如此清透的见解,“才女”人设的伊能静却还在依靠“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贬低她人”的基础上的做法,来寻求成就感。
面对她的做法,到让人不禁联想到网上联想到的一句话:一个人越缺乏什么,就越急于表现什么。
换言之,就如同做贼心虚总是妄图用大声辩驳来掩盖内心慌张。似乎声音越大,就能够强迫对方相信自己,以此来证明自身清白一样。
对此,伊能静做出的反应,基本上就是“甩锅”。
再看看网友一边倒的风评。
此前,黄晓明因“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明言明语”遭到全网调侃和揶揄。
而伊能静也多是基于自己的感受,试图强势向对方灌输自己的理念,至于对方是否接受、观点能否一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认同我的观点,你是否按照我的想法去践行行动。
其实此前在音综节目《幻乐之城》中,伊能静搭档大张伟。在面对剧情的一个情景时,文艺女青年伊能静希望大张伟能够真流泪。可这对于“人间精品”大张伟来说,并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无疑是做不到的事情。
于是,伊能静开启了“灌输”姿态。
“你做得到”“你可以”、“你可以”。
诚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当时作为导演的伊能静的一种对大张伟的鼓励。可这种鼓励的前提是基于二人意见不统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能静的“鼓励”就带有一丝强势的不容置疑,颇有“霸道女总裁”附身之感。
“大女主”的思想根深蒂固其实早在伊能静的首部指导的电影的名字中有所体现——《我是女王》,无处不在的彰显和强调。
很庆幸,伊能静遇到了大张伟。
至少有一个人可以正面的,用真实去击碎她的矫情。把她从虚幻的“公主梦”里,拉回到现实中来。
过高的自我肯定,带来的从来不会是感同身受。相反,更多的是“一览众山小”的俯视他人和控制欲。
虽然人人都在说伊能静能在52岁时,还拥有着18岁时的天真。可也只有她在相信:“太天真”对于52岁的她来说,还是一个带有褒义的形容词。
就像伊能静在节目中所说的:“我所拥有的现在的幸福,就是我的反省力。”
希望这句话,不会成为伊能静又一次为了立人设而设立的空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