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类综艺热播背后的行业危

时间:2020-07-08 17:3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多档不同模式的文化类综艺,近年来在从央视到地方卫视,从电视到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类综艺热播背后的行业危机?

的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多档不同模式的文化类综艺,近年来在从央视到地方卫视,从电视到视频网站等不同级别、不同媒介的播放平台,都赢得了收视率和口碑上的双重认可。这股从2016年前后伊始,在2017年、2018年形成了全国性话题,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类综艺热潮,也由于明显不同于以往那些从国外引进的投入巨大的、大牌明星压阵的,强调视觉效果、情节冲突、气氛紧张激烈的综艺模式,被扣以我国综艺节目的“清流”这样的字眼。

广电行业江河日下,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这一波文化类综艺热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时,也想躲都躲不掉地被寄予了担负起开创我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国广电行业的原创路径这样的行业重任。然而,《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行业环境下诞生?这些深受好评的文化类综艺,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起“中国原创”的重任?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类综艺热播背后的行业危机?

我们首先只有回到我国综艺节目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理清我国综艺节目模式的真实发展历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认清当前文化类综艺走红的深层次原因。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当下,我国的综艺节目发展历程,曾经历了港台模式、欧洲模式、韩国模式等三个特点鲜明、风格迥异的不同发展阶段。

1990年,和《综艺大观》同时期播出的《正大综艺》,既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模式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广电史上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电视综艺节目。尽管已有过多次不甚成功的改版,在今天已经事实性停播,但其近30年的生命周期,放眼整个世界电视史,都是屈指可数的行业记录。《正大综艺》的意义在于,在1990年代我国广电行业开始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的初始阶段,港台综艺模式由于语言、文化上的近水楼台,是我国广电行业所抓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1999年,当所有省级卫视的综合频道全部完成“上星”之后,面对高昂的日常维护成本,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一系列“港台风”十足的电视综艺,开始迅速出现在全国范围的卫视和地面电视台。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类综艺热播背后的行业危机?

那些画风,在今天都已成为了回忆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只不过在那之后,由于经历了世纪末众所周知的“阵痛”,全社会在世纪之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普通观众的观赏趣味也被迅速拉升,《正大综艺》等港台综艺模式,也很快不再能满足他们日益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渴求。

以欧洲综艺模式为特征的第二个阶段,既涵盖了央视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可以在观看习惯上接续《正大综艺》的欧洲益智类综艺模式;也包括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等一系列,在今日仍然有着深远影响的欧洲选秀类综艺模式。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超级女声》的出现,对于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我国广电行业而言,都具有着里程碑式的历史节点意义,其影响也绝不仅限于广电行业一个领域,《超级女声》对于我国的青少年文化、亚文化的影响可能都不完全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认知范围。但无论是益智类综艺模式,还是选秀类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的最大缺点,就是具体的综艺规则,一般都比较僵化,每个参与者都被限定在相对固定的角色位置,大部分参与者都按部就班,发挥空间非常有限。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类综艺热播背后的行业危机?

故而到了第三阶段,《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的室外真人秀,和《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第二阶段的欧洲综艺模式相比,对于其参与者则有较大的可发挥空间。韩国综艺模式在几年间,也有着几近垄断式的行业地位,曾在很长时间占据了各个卫视的收视前茅,就连央视都降低身段,通过播出有韩国综艺模式特征的《叮咯咙咚呛》,试图在激烈的综艺节目竞争中博得收视率。韩国综艺模式在前几年火爆到今天都有些恍如隔世的地步,甚至一度流出韩国当时的综艺模式被中国人“买光”的夸张传闻。

与此前的港台模式、欧洲模式、韩国模式等三个发展阶段所不同,近5年来的文化类综艺热潮,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广电行业在多重压力下,不得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综艺节目模式的原创之路的新阶段。当前的这些文化类综艺,显然不应仅仅被看做是所谓的情感坚守,或者是简单的情怀问题——那并不是成年人的应有姿势——在越来越“速朽”的文化娱乐市场中,只靠情怀和坚守这些说辞,绝不可能生存下来。在2014年,全行业的风向标——央视广告标王达到6.7亿的历史天顶之后,整个广电行业在近年来都陷入到了有上顿没下顿的营收困局之中。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类综艺热播背后的行业危机?

2017年,我国广电行业的广告总收入,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负增长。到了2018年、2019年,连湖南卫视、浙江卫视这些老牌儿头部卫视的营收都相继跌回到了2015年前后的水平——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广电行业连纯粹数字意义上的“面子”都难以为继——这也是光鲜的文化类综艺背后的深层行业困境的最真切体现。在当前明星“天价薪酬”“阴阳合同”横行、进口综艺模式引进受限的现实语境下,《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这些“清流”的文化类综艺的热潮,毋宁说是全行业的一次悲壮突围。

更何况以我国目前文化娱乐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综艺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文化工业相关环节仍相当薄弱。而且当下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所号称的“中国原创”,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英国等欧洲综艺模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原创”,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更别说要担负起开创我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国广电行业的原创路径,这些“清流”的文化类综艺,实际上可能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行业重任。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类综艺热播背后的行业危机?

尽管文化类综艺在近5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其还不能承担起目前社会和媒体上所想象的行业角色。在未来,我国广电行业的整体性、结构性危机还会进一步持续爆发。即便文化类综艺本身还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这些“清流”也并不足以扭转全行业的颓势。而广电行业整体性、结构性危机,势必还会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和限制我国文化类综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这一阶段的文化类综艺的原创探索,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情境,今天的文化类综艺热潮,到底是不是昙花一现,是不是整个广电行业的“回光返照”?我国的综艺模式何时能够被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原创”字眼?这些都构成了在未来,再回看、审视我们当前这个时代的一个根本性历史参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