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反扑,影院复工复产被迫戛然而止。全员摆摊的氛围之下,让停业中的影院转型“露天电影”的呼声越来越高。地摊经济时代,露天电影院能成为电影市场的救命稻草吗?关注公众号“文化产业新闻”,回复“露天影院”,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作者:张文栋
说起来,近几年文创产业是越来越火,有故宫文创火爆在先,形形色色的文创产品更是曾出不穷。尤其最近,踩着端午节这一经典传统节日的热度,文创开发者“精心打磨”的一系列端午节文创正在赶来的路上。
端午节嘛,凑着点节日风俗的,常规点儿的,卖粽子、香囊和五彩绳;创意点儿的,卖粽子形状耳环……这些意料之中的就不说什么了。可是,你们觉得端午节卖体检礼盒的是个什么心态?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一款“定制万福金安体检礼盒”上线,称是颐和园和某体检机构联手推出的产品。双层礼盒里除了体检卡,还有帆布包、桌垫、书签和笔记本。礼盒介绍中,只有详细的体检项目介绍,也没提礼盒选用的古风图案与颐和园有什么关系,更没说这套产品与“端午节”有何关联。
好嘞,新闻君给大家捋捋啊,这款文创产品的开发者估计是这么想的:这不是端午节就要来了嘛,完了咱们这疫情还挺严重的,你看最近北京不是又反复了,得了!咱就做跟这个相关的呗,你关注健康咱就做体检卡,和体检机构一联系就可以,再加上点颐和园的名气,弄点古风的图案把盒子做的美美的,妥妥一端午节文创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端午安康啊!好的,思路没什么问题,很符合市场需求,很结合热点,很好的抓住了大家的心理,但是大哥?这跟端午节有什么关系?你要做的是文创产品啊,你的文化呢?创意呢?你的设计灵感和思路呢?作为端午节 的文创,这体检礼盒能体现什么节日内涵和底蕴?体检套餐和端午节的氛围完全搭不上边啊,这能体现出什么和端午节有关的文化?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正因如此,端午节的活动应该突出端午的特色,过一个传统有意义的节日。以健康名义卖体检套餐,这无可厚非,但你非得找个文博机构联名弄个古风的包装还硬要和端午节放到一起搞个文创?
新闻君就想问一句,你真的用心了吗?就这么简单粗暴蹭热度,连个解释说明都没有的玩意儿,居然蹭着端午节的热度说是文创?不得不说,这实际上反映出的当前文创产品开发的普遍问题,关于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的处理。就不说这个体检套餐,单说那些打着端午节、文博旗号卖起了阿胶糕花胶银耳汤、养生粥的,其实也不见得能跟端午节凑上什么关系,无非都是蹭热点罢了。
还有那卖粽子耳环的,这个真的戴的出去吗?
商家嗅到了传统节日的商机,就算没什么关系,也得硬凑上去给自己加一些逼格,配上古风的盒子……瞧我这端午节文创,简直是送礼的首选啊!
实际上,也不能怪人家颐和园简单粗暴,毕竟当前我国文创产品的开发确实很不尽人意。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开发能力比较弱,开发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缺乏对博物馆自身文化和藏品的解构。
不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简单复制,就是文化创意产品高度雷同,有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只是对文物实体按比例简单复制,有些只是将文物的平面图案或者书画作品上的图案直接印制在丝巾、抱枕、手机壳上,有些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纪念品毫无差异,并不能真正体现博物馆特色。产品制作又粗糙低劣,根本无法体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特色。简单一句话,现在的文创产品开发者,或许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创产品的内涵。没有真正理解究竟何为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
其实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带的走的文化。把文化寄托于一些产品上,通过赋予其价值使之产品化,让大众感到文化的存在,从而衍生出更多的产品达到文化的传播。文创产品就是源于文化主题,加入设计师的创意,附加上超出用户期待的价值,让其心甘情愿地接受溢价的商品。
当然,文创不是空中楼阁,无法独立于事外,文创必须依附于产业、产品、甚至营销。先找产业,做加法,餐饮+文创,消费品+文创,影视+文创,礼品+文创......让产业、产品、甚至营销更有文化特色、更有创意和个性、更有价值。
我们可以把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创产品,一类是其他产品。其它产品重实用性,比如一款T恤,卖点是设计剪裁、用料做工等等;而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和文化性,卖一款T恤除了版型、用料外还会把一些文化符号添加到设计中去。可以看出,其它产品侧重对于产品本身结构、设计、材质的优化选择,而文创产品则在产品自身结构之外叠加了文化属性,这种叠加出的文化属性就是大家常说的文创产品的附加值,正是因为这一层附加值,使产品就更具竞争力,就会卖出更高的价格。
列一个简单的算式,文创产品=文化+创意+实用性,文创产品实质上是通过一种创意性的转化,将文化要素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创意不在,惊喜何来?单纯“博眼球”“引流量”的产品只是借着文创的壳,却丢掉了文化的内核,很快就会被淘汰。忽略自身的馆藏资源、经营环境等条件,盲目跟风做同质化产品的,不仅丢掉了自身特色,也难以形成口碑。许多博物馆、展览馆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富矿,开发者应当从自己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出发,研究市场,找到原创的应用方式,真正做出招牌产品,让人看到就想起它专属的文化味道。
赏之、品之,还得用之。文创产品的目标始终是服务于人,瞄准公众需求。将博物馆里的展览品变成我们触手可及的日用品,才能让“高大上”的文化融汇其中,变得易于亲近,也能让单调的生活细节因文创产品的点缀而多些趣味和美感。
没有文化要素的体检卡就算是包上了漂亮的盒子,凑上来颐和园的名气还蹭着端午节的热度也算不上什么文创。毕竟,文创产品受到热捧,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创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将优秀的文化资源提炼出来,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极致地展现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属性,同时将之与现代生活消费有效地结合,便能创作出兼具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所以啊,想蹭端午节的热度做文创,还是走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