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监管中心评丨“奔涌”过后再看《后浪》:媒体

时间:2020-06-22 17:2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作者:钟新平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后浪》播出已经月余。《后浪》之后的涟漪,值得仔细品味。《后浪》是bilibili联合央视新闻、光


作者:钟新平

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


后浪》播出已经月余。《后浪》之后的涟漪,值得仔细品味。


《后浪》是bilibili联合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共同发布的五四青年节主题短片。在央视播出的同时,《后浪》作为“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上线,借助老一辈“前浪”的演说,展现年轻人自由的生活方式与多元的兴趣爱好,表达“前浪”对“后浪”的欣赏和期许,是“前浪”与“后浪”的代际沟通与表达。


监管中心评丨“奔涌”过后再看《后浪》:媒体提升引导力如何与时俱进?


看得出,这是央视等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跨圈层、一体化传播的积极努力,也是bilibili为挣脱“二次元”“小众”等大众刻板印象的一次“出圈”尝试。刚一播出,《后浪》便在社交媒体掀起了一阵“巨浪”,形成刷屏之势,成为五月初的一档“现象级”节目。主流媒体多以肯定为主,社交媒体上的转发和赞赏也很突出;但也不能忽视另一种声音,特别是来自大量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评论比较尖锐,值得注意:“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B站献礼五四:前浪假装奔涌,后浪无动于衷”。


监管中心评丨“奔涌”过后再看《后浪》:媒体提升引导力如何与时俱进?


网络舆论围绕该片形成“前浪”和“后浪”两个阵营,一场以“年轻人”为关键词、横跨平台的讨论在各大社交媒体展开。一周内持续登上微博热搜榜,直至5月11日才逐步退出热搜。


毋庸置疑,《后浪》在创新上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传播效果也可圈可点,但网络舆论的演化,照见了该片表达的话语形态与传播场域之间的张力——即其与bilibili主体受众群及圈层化网络社区之间的张力所在。广电视听的深度融合与台网联动、先网后台,应当深做并做深的功课仍有很多。


正视青年网民期待平等沟通,不愿接受被居高临下地训导、“凝视”的感受和体验


在大多数受众看来,“前浪”有意“放低身段”,将自己与“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区分开来,与“后浪”对话的姿态真诚而恳切,但是在许多“后浪”看来,其表现出的前辈、“过来人”的口吻(如,“我看着你们”“你们有幸”等)仍使年轻人感到身处长者的“凝视”之下而未被平等对待。


监管中心评丨“奔涌”过后再看《后浪》:媒体提升引导力如何与时俱进?


该片以大的时空观向青年表达鼓励和赞许,但在“后浪”看来则是其在“时代”“世界”等高高在上的视角对年轻人加以“审判”,因而戏谑地称之为“爹味十足”。相比一些被“后浪”直接无视,或是“看一眼就想换台”的生硬宣传,《后浪》虽“惨遭”戏谑,却也证明它确实让“后浪”听见了“前浪”的声音,只是这声音听上去还不是那么“悦耳”,也就不那么容易“入耳”。入耳才能入脑,入脑才能走心。要想言之入耳,尊重与平等必不可少,而且要到位。


《后浪》在跨圈层、一体化传播上的努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从宣传效果上来看,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克服“说不进去”上再下一番功夫。


直面网络社区青年网民对圈层文化更为认同的路径特点


互联网具有分众化的传播特征,决定了受众会根据个人偏好选择自己的“社区”。《后浪》的主要制作方和传播平台为bilibili,目标受众主体也是年轻人。该网站是以二次元、“鬼畜”等青年亚文化为特征的圈层化网络社区。调侃、解构是此类社区一种常见的话语方式,用户高度认同。


监管中心评丨“奔涌”过后再看《后浪》:媒体提升引导力如何与时俱进?


《后浪》虽然称赞了年轻人“更多元的文化审美与价值观”,但却对不同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排序。片中“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一句尤为明显。在bilibili主体受众看来,这句话隐含着等级化、二元对立的价值判定以及对某种正面人格的刻板定义,难以被直接接受,更像是“前浪”对“后浪 ”某种程度上的“嘲讽和否定”。这甚至让相当一部分bilibili用户“群情激愤”,指责bilibili“不是我熟悉的那个B站了”“忍看B站成官媒”。


不难看出,《后浪》与“后浪”拉近距离的意愿是真诚的,但只有真诚还不够。入乡先问俗,入乡须随俗,问俗随俗而化俗。开口说话,要让人觉得喜欢而不是冒犯,才是“用得好”和“真本事”。同时,有几分想感染和打动别人,就先要有几分谦虚和学习,这才是真正的穿新鞋、走新路。


观照生活生存境遇差异是“普通青年”敏感点的客观现实


该片对当代年轻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表达了“羡慕”和“敬意”。但大量自媒体反驳认为:片中所描述的所谓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只代表了能够充分享受城市文明、物质条件较为优渥的一线城市部分年轻人的处境,而更多的年轻人还在为生活甚至生存奋斗,并不能产生太多共鸣,有“被代表”之感。“前浪们,房租能不能再便宜点”等微博、微信文章下的“高赞”留言,表达着部分年轻网民的态度,也反映了“普通青年”的心声。


监管中心评丨“奔涌”过后再看《后浪》:媒体提升引导力如何与时俱进?


舆论引导观照的应该是大多数,面对“后浪”时也同样如此,这并不是一个新命题。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多、需求之多样,在创作时要克服自身视野局限,也要避免为突出特定主题而片面放大光鲜或灰暗。这是受众所需、国情所需,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


《后浪》的舆论分化,源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境遇受众的不同需求,源于青年网民不愿“被定义”“被代表”的主体意识和他们对自身痛点的高度敏感。同时,也来源于节目话语方式与传播场域之间的张力,特别是与bilibili等新媒体受众群及圈层化网络社区之间的张力。


这些都为新时代主流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化传播和创新方式方法,用心用情用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水平——特别是面向青年网民的节目创作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参考和借鉴,那就是:在“用得好”上下功夫、显真章;在“用得好”上再努力、见本事;在“用得好”上苦耕耘、见效果。


编辑 | 王海婷 佘博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