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席描写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诗句,想必早已众所周知了。由于某些原因,我党被迫战略转移,进而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为了让当代人民重新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不易,众多导演开始将革命事迹用镜头表演的方式进行创作,《长征》便是其中一部十分优秀的电影作品。
在这里,有一个镜头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描绘“飞夺泸定桥”的场景。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脚下的水流湍急,锈迹斑驳的铁索桥,面对如此残酷的环境,红军仍然负重前行,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行进。在各种文艺作品的宣传之下,红军长征的事迹人尽皆知,但是关于其过程中的很多小人物发挥大作用的故事却总被忽略在岁月的尘埃里。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在长征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小人物”——陈廷贤。当时,他只是一位在河南进货的货郎,却在万分危急时刻,仅凭借一己之力,将两千五百多名的红军战士转危为安。如今,政府为了报恩,寻找货郎多年,但是结局又会如何呢?
敌方设伏,危机重重在1934年年底,两千多名的红军战士向目标陕北方向前进,红军部队在经过层层阻碍后,最终到达河南卢氏县境内。但是让红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蒋先生的三支部队已经在河南境内准备好,妄图随时给红军来一个瓮中捉鳖,将红军一网打尽于河南之地。面对众寡悬殊的困境,红军的处境可想而知。如果红军不能赶在敌人三军会合之前跳出包围圈,那么,红军将会面临着敌军的残杀。
此时红军无论面对哪支部队,都是敌众我寡,丝毫没有获胜的可能。军长得知消息后,立马进行了军事会议,探讨的问题是大家如何在保存我方精力和物力的前提下,成功跳出包围圈,顺利渡过难关。会议上,气氛一度消沉低落。
这时还有个别领导认为,红军已经无力回天,倒不如和敌军来个鱼死网破。军长极力反对,政委表示赞成军长的意见,并且连忙补充道“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找到一突围的线路”。
相逢恩人,绝处逢生会议结束后,军长紧接着开始派发任务,让几十名的侦察兵去前方探寻情况。由于红军刚到河南不久,初来乍到,根本没有一点优势可言。而且河南百姓流离失所早已经被动荡不安的时局吓怕了,百姓只会选择自保,不会去参与当今的政治问题,所以给红军指路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街边小路空无一人,导致侦察兵几乎无法开展工作,因此没有获得有效的消息。军长见此效果甚微,为了鼓舞士气,便亲自开展调查工作。在探寻过程看到一位身挑担子的货郎,便急忙上去打探,热切询问。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当这位老乡得知红军的困境后,毫不犹豫的选择帮红军渡过此劫。
原来,这位货郎名叫陈廷贤,常年奔走于山西和河南境地,不仅对路线烂熟于心,而且知道一条无人问津且捷径的小路。程子华兴奋不已,这不就是红军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关键之时,在老乡陈廷贤的帮助下,红军绝处逢生,顺利逃离了敌方的包围圈。
寻人数年,却不料结局惨淡1949年建国之后,当年的军长已经荣升为山西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员。他在遵义顺利汇合后,便开始寻找这位救命恩人,但是事与愿违,陈廷贤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无法寻得踪迹,派出去的人几乎每次都是徒劳无功。
让人欣慰的是在1983年,山西政府再次派人寻找这位货郎时,终于有了消息,原来有人在卢氏县寻到了当年的陈廷贤,而此时的陈廷贤已经白发苍苍,病入膏肓。当年那个帮人带路的精神小伙也不再朝气蓬勃。就在寒暄问暖之际,大家才发现了没有找到陈廷贤的原因竟然是记载错误,阴差阳错的把“陈廷贤”记载为“陈廷献”。
世间万物总是阴差阳错。当红军战士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时,却不曾想到40多年前那个阳光健壮的小伙子已然命不久矣。在年复一年的岁月蹉跎之下,不堪重负的陈廷贤终于抵挡不住命运的安排,于第二年就重病身亡,享年72岁。
看着往昔不顾局势惨淡而为自己和两千多名红军战士指出一条生路的“小伙子”匆匆离世,当年的军长满怀悔恨,质问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找到他,为什么眼睁睁看着恩人撒手人寰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只是,逝者如斯。
默默无闻,人民英雄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盖世英雄。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即使每一个英雄的背后几乎都有一大群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并且很多时候,他们往往成为事情反转的关键,可我们却从来不曾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殊不知,比起万人瞩目的英雄,他们更需要我们的感恩与善待。
此次红军能够顺利突出重围,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帮助红军的老乡。在老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善良淳朴的农民形象被展现了出来。这位老乡帮助二千多名红军逃脱险境之后,并没有向红军索要一分一毫,而是几句寒暄之后转身潇洒离去。
默默相助,不求回报的陈廷贤,就像是上天对红军的馈赠。他在红军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给红军送去了生的希望,帮助红军成功冲破了黑暗,沐浴了黎明的曙光。这位救下红军两千五百多名战士性命的挑货郎,如同催生万物的春雨一般,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会永远铭记这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挑货郎!
往期文章精选:
健美皇后马华,开10多家健身馆,却41岁早逝,正军级父亲随她而去
广东一荔枝世界最贵,一颗55万,杨贵妃吃过,“母树”存活400年
浙江17岁女子捡到“瓷船”,本想留作嫁妆,最后为何无奈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