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

时间:2020-06-11 18:06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自从有了娃,吃饭、睡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情”,成了很多妈妈心头的“大问题”。经常听到妈妈们这样的吐槽:“我的娃简直是要修仙,一天就吃一个鸡

自从有了娃,吃饭、睡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情”,成了很多妈妈心头的“大问题”。

经常听到妈妈们这样的吐槽:

“我的娃简直是要修仙,一天就吃一个鸡蛋加一点水果,其他的碰都不碰。”

“我的孩子,瘦的像个麻杆,体质也差,就是因为不好好吃饭。”

“我儿子吃饭像小鸡啄米似的,每次吃饭都非得我发火才行!”

……

平日里,母慈子孝;一吃饭,鸡飞狗跳。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孩子们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好好吃饭,是孩子补给能量、补充营养的重要来源。也因此,孩子不好好吃饭,成了很多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01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饭渣,如果把这些不爱吃饭的小宝贝聚到一起,简直可以来一场“谁是饭渣“PK大赛。大致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类选手:

1号选手:边玩边吃型

参赛宣言:我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吃饭机器。

这类小选手以吃饭看电视、玩玩具为主要特点。这些孩子吃饭时,一定要把电视打开才肯张嘴。比如热播剧《安家》里,宫蓓蓓的大儿子,不给看IPAD,就拒绝吃饭,并以此要挟家长。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还有的宝宝,可能不需要看电视,但是必须要有一个新奇的玩具拿在手上玩才张嘴。玩具和电视,仿佛是打开他们嘴巴的遥控器,如果不给,就会紧闭双唇、死不张嘴。

影响:边玩边吃时,孩子张嘴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他的心思并没有在吃饭上,可能自己的小肚肚已经吃饱了,只是因为电视没放完,进食也就未停下。这种被动地、无意识地张嘴,很容易造成积食,消化不良等。


2号选手:边吃边跑型

参赛宣言:我是吃饭超时王。

这种类型的小选手,以追喂为主要特点。吃饭不坐餐椅,一到饭点,全家人都安静地坐在桌前,但他却像只勤劳的小蜜蜂,一会飞到东,一会飞到西。他飞到哪里,喂饭的小勺子就追到哪里。

“宝贝,快来吃一口肉肉,吃完长高高。”“宝贝,再吃5口,再吃5口就不吃了。”好话说尽,服务做尽,但依然不吃,别人一顿饭10分钟,而这类选手一顿饭2h起步。

影响:吃饭时间过长,孩子的肠胃因长时间持续进食而不停地蠕动,得不到休息,容易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这一顿刚吃完,下一顿又来了,孩子一直在吃,没有饥饿感,从而恶性循环。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3号选手:坐等喂饭型

参赛宣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是我的真实写照。

这个类型的小选手,是吃饭的小王爷/小公举。吃饭全程基本靠喂。即使勺子已经送到嘴边,他也只是张张口,绝不会伸手拿勺子送饭进嘴。更有甚者,到了幼儿园,直接跟老师说:“老师,在家里都有人喂我。你喂我吃吧!”

影响:吃饭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要保证营养、补充能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锻炼小朋友的手眼协调能力。大人喂饭虽然看似省去很多麻烦,但却错过了锻炼孩子精细运动、协调能力的大好机会。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4号选手:挑三拣四型

参赛宣言:若“饭”三千,我只取这几样来吃。

这类小选手以独宠某一类或者某几类食物为主要特点。无论你如何将其他食物搅拌、包装、融合在一起,他们敏感的小舌头,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或是吐出,或是用手扒拉开,他们就是只能和“相爱”的食物,共进餐食,其余全部免谈。

影响:孩子1岁以后,主要的营养和能量就来源于各类固体食物。偏食挑食,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营养失衡,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会造成很大影响。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面对这些特点鲜明的小饭渣们,许多父母叫苦不迭,败下阵来。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会有这些吃饭问题呢?

我们借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是吃饭的“供求平衡”被打破了。

在自由市场中,商品的价格会不断调整,直到最终调整为均衡价格,使得该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也称达到了“供求平衡”状态。这一现象,经济学上称之为“供求定律”。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这里,父母作为食物的“供给方”,孩子作为食物的“需求方”,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孩子只需要付出相对较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食物,食物在孩子这里的“价格”——也就是兴趣,相对“低廉”。此时作为需求方的孩子,会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供给方赋予食物更多的附加值,比如看电视,比如追着喂,自然吃饭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想要解决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供求平衡。


02解决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把握供求平衡是关键

我们可以把孩子愿意吃饭这一行为,理解成孩子愿为我们提供的食物买单,是一种“购买”行为。决定这一行为的是孩子对所提供食物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要拉动进食需求,并匹配合理的食物供给,以达到供求平衡。


1、自由平衡法

实现供求平衡,并不是像计划经济那样,靠行政力量达到强制平衡,而是以市场经济让资源配置最优化。

孩子作为吃饭的“市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食物需求量、饥饿程度、口感兴趣,自主选择、自主平衡,父母既作为食物的供给方,又作为“无形的手”,在政策与方向上进行宏观调控。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1)父母退到孩子身后

父母要做第一件事,就是退到孩子的身后,由“控制”改为“自由”,让孩子在吃饭这件事自运行。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伯特 S费尔德曼曾在《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生发展的轨迹》一书中提到,儿童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饮食,那些过分控制和管理儿童饮食的父母,可能会使得儿童缺乏内在的,调控自己食物摄入的能力。

那是不是父母就完全不管呢?

也不是。这时候,我们要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如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一样,进行宏观调控。为孩子明确不可逾越的餐桌原则,比如吃饭不可以玩玩具,不可以看电视;为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比如保证每周有50种及以上的食物品类出现在餐桌上;为孩子准备适合年龄的进食阶段,比如从小颗粒过渡到大颗粒,从软烂质地的食物逐步调整到较硬质地等。除此之外,尽可能地交给孩子,让孩子自行决定,随意发挥。


(2)把吃饭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孩子才是吃饭的主角,怎么吃、吃多少都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

不要因为怕麻烦、怕收拾,就图省事让孩子做“张口族”。要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小手,主动掌控自己的饭局。用手抓饭、满桌饭菜、全脸饭粒,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他们探索的过程,都是允许的。我们也不应该因为我们提供了一碗饭,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把一碗饭都吃光,这样就成了超出需求的“强制消费”。对孩子来说,培养与家人用餐的愉快氛围,与食物亲密接触产生联结,这些都比吃多少来的更重要。

让孩子自主决定吃饭,能够实现食物资源的最优配置。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2、拉动需求法

要想孩子吃的好,拉动孩子的内部需求很重要,就是让孩子消耗能量,有饥饿感。对食物的需求,是孩子吃饭的源动力。


(1)加大运动拉动“饭需”

2010年,澳大利亚卫生与衰老部建议,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每天从早到晚应至少运动3小时。

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建议,儿童看护人员每小时应该让孩子进行至少15分钟的轻度、重度或高强度运动。这也就相当于儿童每天在清醒的12小时内应运动3小时。


现代社会,由于各类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以及环境、天气、社会等各类外部因素的影响,儿童的运动量普遍缺乏。从而使得孩子的体力脑力消耗不够,饥饿感不足,对食物的需求自然没有玩的需求大。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与平衡车、自行车、溜冰、滑板等户外运动,还可以在家里设计各种消耗体能的小游戏,比如室内障碍跑、单脚公鸡跳等来帮助孩子加强锻炼。

还可以让孩子适时参加扫地、拖地、揉面等各类家务,也是拉动“饭需”的好方法。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2)明确奖惩刺激“饭需”

在经济学上,对合作行为的奖励和对不合作行为的惩罚都属于激励制度。我们在孩子吃饭的过程中使用这些奖惩制度,目的就是要促进合作。那么奖励和惩罚如何制定呢?

奖励要适度,要具体

奖励的制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利诱”孩子吃饭。比如可以允许孩子在较好地完成午餐后,吃几块他最喜欢小零食,但如果说“你把午餐吃完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多少都行”就是不合适的。

要多使用非物质奖励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物质奖励终究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给予的奖励值也一定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我们奖励孩子,在饭后,可以做一件他最喜欢的事情,玩一个他最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游戏,周末邀请他最喜欢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这种具体的非物质奖励会比物质奖励效果突出而且作用持久。

惩罚一定要说到做到

对于家长来说,奖励孩子是一件相对容易做到的事情,而惩罚孩子却不容易做到,往往因为孩子的哭闹、赖皮就心软。如果在约定好好吃饭的时候,孩子没有做到,就需要启动惩罚机制。比如不再在非吃饭的时间,提供零食供应,直到下一顿饭点。

惩罚机制需要严格执行,如果突破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那么后面再使用,孩子知道家长只是说说而已,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所顾忌,自然失去了反激励的效果。


(3)让 “有趣”促生“饭需”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他们喜欢一切有趣的事物,即便吃饭也如此。

如果父母有能力将吃饭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为吃饭这件事创造了极大的“稀缺”价值,自然会吸引孩子主动坐到饭桌前,爱上吃饭。

将吃饭故事化

可以将各种食物,制作成各种有趣的动物形状或者图画情景等,发挥想象力,为这顿饭创造一个故事,让孩子以故事情节推动吃饭。比如吃掉这五个芝麻饭团,才可以救了那个番茄做的小伙伴;现在我们要用玉米做的小金勺,到你的肚子里去看看,肚子里有没有小金矿等等。

将吃饭角色化

各类玩具、卡通人物、绘本角色都是孩子眼中的好朋友。父母可以在孩子吃饭时,循循引导,让孩子化身各种爱吃饭的绘本人物,让他们在吃饭时联想看到过的对应情节,并模仿参与起来。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作者运用火车运输和小精灵,将食物在身体里如何消化的过程,用生动有趣的图画逐一呈现。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作者以传统戏剧模式来呈现一场菜园子里的矛盾冲突,可以带领孩子们认一认这些分别是什么蔬菜。


3、克制供给法

人都具有非理性的冲动,孩子也一样。在拉动了孩子的“饭需”以后,我们还要适当克制供给,关上该关上的门,使用“饥饿营销法”,让孩子“限时抢购”。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对稀缺资源充满兴趣并渴望得到,对无限量供应的资源通常会嗤之以鼻,觉得没有价值。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供不应求的情境,比如限定吃饭时间,让孩子觉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在吃饭前,进行预告

开饭前,就要做好预告。告诉孩子大约15分钟以后,要开饭了,今天我们吃饭的主题是葫芦娃救爷爷,你要现在赶快去收拾玩具,洗手,做好准备,准备开饭。

吃饭时,限定时间

吃饭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小闹钟,在旁边告诉孩子:“宝贝,今天我们吃饭的时间只有30分钟哟,30分钟如果你没有吃完啊,饭菜妈妈就要收走了,你就没有吃的了哟!”限制吃饭时间,一方面提高孩子吃饭的效率,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制造一点小小的紧迫感,也会让他更加专注于吃饭这件事上。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03两个小Tips,让父母对孩子吃饭问题放松心态

说了这么多方法,很多父母一定感觉做起来有难度、有压力,下面两个小Tips,帮助父母们放平心态。

1、忘记沉没成本

很多父母为什么会不停的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立规矩,又破规矩。是因为他们心理始终想着孩子上一顿没有吃好,孩子昨天没有吃好,希望孩子这一顿补回来。这些已经发生了、且不可改变的沉没成本,我们要大胆忘记。如果父母不能够忘记过去的种种问题,将目光着眼于现在与以后,那么过去的那些“沉没成本”就会持续影响心态。

2、去中心化

崔玉涛医生曾为不爱吃饭的孩子父母出过一个点子:吃饭的时候,不喂孩子,也不喊孩子;到了饭点,一家人就坐在桌前吃饭,吃得特别香、特别美。孩子一开始一定会很奇怪,可能会继续玩自己的,也可能会过来询问。这个时候,如果他不来,继续不管他。如果他主动过来,就邀请他一起吃饭,几次坚持下来,孩子就知道,吃饭的时候,就是大家要一起坐下来吃饭了。

这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让孩子觉得,在吃饭这件事上,我与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是应该和大家一样,坐下来吃饭。


04结语

吃饭虽然看似是件小事,却是一场家长和孩子的博弈。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供需关系的打破,让这种“计深远”成为了泡影。我们要正确看待食物与孩子之间的供需关系,以孩子的内需带动食物的供给,以达到高质量的供求平衡。这样,不论是多么渣的饭渣,都可以快乐用餐,吃嘛嘛香了。


孩子不好好吃饭?巧用“供需定律 ”,分分钟搞定“饭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