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新闻 >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

时间:2020-06-10 18:0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我们的西南联大》以扎实的剧本和宏大的格局感染观众,表达各阶层不同的爱国形式。在此类题材创作上,《我们的西南联大》尽最大可能做到了现有条件下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扎实注脚

《我们的西南联大》以扎实的剧本和宏大的格局感染观众,表达各阶层不同的爱国形式。在此类题材创作上,《我们的西南联大》尽最大可能做到了现有条件下的最佳呈现。

|韩浩月

近日,正在后期制作中的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举办了媒体超前看片会。

这部开机于清华大学、关机于云南腾冲的作品,由张丽影任总制片人,黄建新任艺术总监,将于今年播出。

在面向媒体的前三集播映后,《我们的西南联大》得到了多方的好评。首批观众备受感染,这首先得益于剧本的扎实:剧作从真实的历史中要故事,凡涉及事件、人物、时间节点等方面的内容,均通过北大、清华、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史馆等渠道认真考证,是一个完全尊重史实的故事。

其次是拥有宏大的格局。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办起,于战火中延续知识、传承精神、展现风骨,这些年来,西南联大不仅已经成为青年学子、知识分子文化抗战的标志性符号,也成为展现中国人不屈精神的象征,如此重要的题材,只有寻找到宏大的格局才能概括与容纳。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扎实注脚

《我们的西南联大》主创,为这段充满青春与理想、悲壮与坚毅的历史,找到了一根撑起整个故事的“大梁”,这根“大梁”就是爱国主义。在爱国主义成为整部剧集创作顶梁柱的前提下,人物情感、历史真相、家国情怀等等,都找到了有力的依托,使得这部剧成为一部情感饱满、朴素可信、触动人心的作品。

青年是爱国的主力人群,这是《我们的西南联大》想要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当男一号程嘉树回国之后,出身于富家的他,安稳美好的生活被日军的炮火击碎,他的爱国热情也由此被激发,如果不是国家有难,程嘉树或成纨绔子弟,但看到家园将要被毁,他的护卫本能超越了年轻人的偏狭,爱国精神让这位还显得稚嫩的年轻人有了深沉的责任感。

程嘉树的父亲有一段台词,表达了对年轻人爱国的支持,大意是他们这一代人老了,可以与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共存亡,但已经没法做更多,要是年轻人不爱国,就真没希望了。

《我们的西南联大》中的五位年轻人,也就是剧作中的五名男女主人公,在出身、个性、志向等方面各不相同,甚至不乏一些生活与认知层面的冲突,但是当面对“国家有难”这一命题时,他们都给出了高度一致的答案:爱国卫国,是年轻人的责任。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扎实注脚

于是观众可以看到:当国家遭遇炮火,当民众面临欺凌,当民族的前途命运一片渺茫的时候,最易感、最冲动的是这群年轻人,他们虽然也莽撞,但也正是他们的情绪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在表达什么是“爱国主义”的时候,除了对年轻人的爱国之情给予了真实的刻画,《我们的西南联大》也找到了表达各阶层不同的爱国形式。

剧中毕云霄的哥哥在阵地上对弟弟的一番教育颇有代表性,他如此表达:军人有军人的爱国方式,学生有学生的爱国方式,军人上阵杀敌是无可选择的责任,学生努力成就学业也是报国的良好途径,为什么中国会被侵略?就是因为缺乏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军人固然重要,当拥有优秀人才储备更为重要……

这段情节,为爱国主义找到了扎实的注脚,并且,它所承载的价值观,不但适用于当时的历史,也适用于当下与未来,最好的爱国方式之一,是将自己变成有竞争力的人。

对于爱国主义的讲述,《我们的西南联大》沉稳之余,也是有层次的,青年学子用哭泣、呐喊、冲上前线的做法,为全国人民抵御侵略鼓与呼,他们的校长与老师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闻一多等等,则用学界前辈、知识分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扎实注脚

剧中有一段故事描写的是冯友兰等教授到警察局要求释放学生,对警察局长表示:学校有个传统,学生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如果不释放学生,老师们已经把生活用品带来,就在警察局里给学生上课,警察局长只好同意放人。

《我们的西南联大》对以三校校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像的刻画,突出了他们的低调与有思想,也突出了他们压抑着悲愤为学生服务的品质,在剧中,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既有反差也有融合与亲密的互动,电视剧呈现出非常时期师生同心同德令人羡慕的景象,这也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的形成,离不开爱国主义的黏合。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扎实注脚

在前三集故事里,中共地下党组织与西南联大已经有了紧密的联系,剧中角色李群,即集合了两三位真实地下党员的身份塑造而成。据总制片人张丽影介绍,由长沙到昆明,共产党党组织在西南联大不断发展壮大。1940年年中,西南联大的党员人数83人,占到当时云南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并非广为人知的数字。

为了强化剧情感染力,也为了突出剧作品质感,更好地为观众深入了解西南联大历史服务,《我们的西南联大》在制作上十分讲究,前三集里出现的战斗与轰炸场面,具有战争大片的逼真渲染,在后面的剧情中,以战争片的规格来匹配这部革命历史剧集,成为它持续吸引观众关注的一大看点。

在日军飞机轰炸南开大学的十多分钟画面里,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砖石瓦砾与木屑碎块近距离在演员身边飞溅,为了实现逼真的效果,据报道说拍摄时使用了TNT炸药。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在用心程度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任何一个主要环节的缺憾,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在此类题材创作上,《我们的西南联大》尽最大可能做到了现有条件下的最佳呈现,它的播出具有多方面意义。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扎实注脚

一是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于西南联大的好奇甚至是崇拜心理。《我们的西南联大》是目前为止一次篇幅最大的讲述西南联大故事的大型集体创作,在立意与取材,在拍摄与制作,在故事与价值观表达上,都有着周到的考虑,经得起观众的打量与时间的考验。

二是对当下年轻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电视剧的渠道,“邀请”青少年走进1930、1940年代,看看那时候的中国,了解一下那时候的大学生,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学习一下怎么理解爱国主义以及寻找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都会对年轻人产生启发。

初揭面纱,《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爱国主义找到扎实注脚

三是起到前驱作用,为接下来的西南联大故事提供模版。庞大的西南联大人物群像以及历史故事,都还有待创作者挖掘与表现,在如何把握好这一题材方面,《我们的西南联大》找到了大方向,奠定了表达基础。作为电视剧它的精彩程度可期,但作为一个标杆,观众会更期待它被模仿、被超越,让更多与西南联大的故事走进荧屏、走向银幕,让曾经陌生化的西南联大故事,重新为人们所熟知,也让西南联大精神,再次进入广大青年人的精神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