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生长在动荡的年代,
一生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文革”的洗礼。
他从清华大学赴德国,艰苦求学,
历经磨难,机缘巧合下结实了德国姑娘伊姆加德,
并生出情愫,
最终却又为了祖国和家人毅然回国,
而这个德国姑娘为了季羡林,终身未婚。
这段经历是痛苦的,
也使得季老深知人生是不能完满的,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他不得放弃这段感情,
将自己投身于祖国与学术研究里。
即使在动荡的十年中,
季老也从没被击倒,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做学问,
笔耕不辍,
哪怕写的再慢,也没有停止过,
这强大的精神力量可见一斑。
进入晚年的季老,
由于学术上丰富且突出的成就,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可谓名满天下,
但他的生活却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简单,
三餐至简,素食为主;
起居至简,家用老旧,花销至简,慷慨捐赠,
他一辈子将大道至简做的淋漓尽致。
你会发现无论在学术、为人、
修身等多个方面,
季老都近乎于一个完人,
然而世界上不可能有完人。
就像他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说,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
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老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介布衣”,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已。
或许这就是,
当一个人的境界越高,追求越高,
他的神性就会放大,但姿态却会放低,
他会融入这个世界,
成为其中最不起眼的渺小存在。
所以季老为人所敬仰的,
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而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将自己的经历融会贯通后留给世人的人生哲学。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
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季老整个人生经历的感悟《不完满才是人生》,
也是季老总结的“半”字人生境界。
1
“半”字之道,寓意深邃,耐人寻味。
酒半酣美,花半吐媚。半即适度,适度为美。
大凡成功人士都说话留有余地,
做事掌握分寸,交友注意距离,
这就是一种哲学思维,就是“半”字魅力。
所以,“半”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
想想确实如此:
除了苏东坡先生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外,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还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等等。
由此可知,人自从一生下来,
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
就注定了每个人生都是不完美的,
但因此却也会成就另一番完美,
这就是“半”字的境界。
曾几何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已到耄耋之年,仍是个单身的男人,
他饥肠辘轳,满脸的愁容,到处流浪,
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是在寻找已逝的花季,
还是在寻找失落的青春,
可能也是在寻找中意的女子。
有一个好奇的人问他:“你在寻找什么?”
老人当时面呈窘态,
那布满皱纹的老脸略带红晕说:
“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子,
然后娶她为妻。”
那人听后更是费解,
又莫名其妙地问到:“您老已是古稀之年,
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足迹差不多是遍布天下,
怎么还没有找到呢?”
“有的,功负不负有心人,
我的确是碰到了一个我认为是完美的女人。
她是无与伦比的,她貌似天仙,
性格更是柔情似水,体贴细腻,待人宽容善良。”
“那你为什么不娶他为妻呢?”
这时的老人是仰天长叹一声,
面部愁云布满,
不一会儿又似有所领悟的说到:
“她也在寻找她生命中认为是最完美的男人。”
其实,
只有勇敢地接受不完美,
带上一半耐心,加
上一半理解,
才会一起走向共同的完美。
回到现实生活中,
冯小刚的女儿,出生时是个先天兔唇,
医生告诉他,按以往惯例,
如家长放弃婴儿,医院可以开具证明,
以后可以生育二胎。
冯小刚不假思索地告诉医生:我不放弃。
无独有偶,
著名影视明星李亚鹏和歌坛巨星王菲,
婚后也生了一个先天兔唇的女儿。
他们不离不弃,坦然接受。他
们还为此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
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
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
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
当冯小刚的女儿冯思语18岁生日时,
冯小刚对她说:“亲爱的女儿,
现在你要开始接触到真正的人生了,
生活有时候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公平,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要学着面对一切真实,接受一些不完美。”
是的,人生是在追求完美,
但也总会留下遗憾。
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就会在你背后。
所以,生活里有阳光就会有黑暗,
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
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
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
只有“求半”的境界,
才能坦然地的面对人生,
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2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这个道理我们似乎都懂。
但我们总会羡慕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
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高出一等。
有些愿望,一旦没有实现,就会抑郁低落,
心情一落千丈,
偶遇挫折也会一蹶不振,放任自由。
但是,生活得快乐、生活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世界,不要比较,
更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是唯一和独特的,
只有不完美才是完美。
所以,“半”是一种安逸平和的理想生活。
面对生命中一切无常与得失,
季老的“半”字哲学,
告诉我们:“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朴朴素素的四句诗,
却胜过千言万语。
只有在“半”的状态中,
人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
不完美就像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醒,
而完美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的迷惘。
杨绛曾说,她愿有一件凡间的隐形衣,
而这隐形衣就是身处卑微。
权力、财富上的不完美,
使一个人隔绝于世,
更能清楚地找到自己的思想,
认清世间百态。
我有一个朋友打算去欧洲定居,
于是打电话问我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我说,先说不利的吧:餐馆贵得要死,
还不一定符合你的口味;
大部分商店周日不开门;
快递没有中国快;
下雨的日子比晴天多。
好的方面是生活节奏慢、压力小、人们之间不攀比,
大家都在过自己的生活,
没人对你的日子指手画脚,
你可以真正做自己。
她思考片刻说,
为了可以做自己,
我愿意接受前面的小瑕疵。
还有一个同学小倩,
漂亮、能干,性格好。
工作一流,嫁得好,
唯一的缺憾是,两人结婚数年,至今未孕未育。
去医院检查,两人都没有毛病。
中药吃了好几框,还是不见效。
好在夫妻俩都是高知群体,
互相宽慰互相开导,
两人在彼此的深情里,
都没有因为这件事给心底留下阴影。
他们现在已经释然。
小倩说:“我应该满足了。
上帝把这么好的男人给了我,
虽然我一百个愿意为他生个娃,
可既然命运如此,一定也有它的道理。
能来更好,我随时准备好当妈妈;
不来就不来吧,丁克也挺好的。”
而小倩的老公说得更让人心暖:
“我本来想要个女儿,
希望她长得像妈妈。
我老婆这么漂亮,后继无人太可惜了。
不过没有也没关系,
还没有人跟我抢她的关爱。”
他俩的态度,让人感动至极。
用“半”字的心态对待生活,
能让不完美的人生变得完美。
其实我自己的生活,
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我之前的工作,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
我想实现的夙愿,也还没有可能实现的迹象。
但是,
没什么大关系,我每天依旧开心。
因为知道还有不如意的地方,
就有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有了方向,也就觉得充满希望。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
穿着貂皮坐在宝马香车里的雍容妇人,
她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但青春不再;
生意兴隆的客商,
虽然可以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却要经常奔波在生意场上,没有时间留给家人;
官运亨通的政府领导们,
既怕得罪上司战战兢兢,
又怕没办好实事留下骂名。
生活不必太完满。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保持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去面对、去拥抱,
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他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3
真正的幸福,
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
刻意去剔除自己或他人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
而是要我们学会包容与珍惜,
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所以,“半”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甘蔗没有两头甜的道理大家都懂得,
那些刻意追求完美生活的人们,
其实就是希望吃到两头甜的甘蔗。
我们总能听到有人在抱怨自己的男人,
找到有事业的男人就抱怨男人很少回家,
只顾着外面的应酬,
而找到工薪阶层的男人的就抱怨赚钱少光呆在家中,
凡此种种,
都是想让自己的生活面面俱到的完美,
其实希望不等于现实,希望也只是希望而已。
我朋友也曾抱怨过先生不会做饭,
若是想吃点啥,自己不动手,
就只有三样选择:面包火腿、炒饭、方便面。
这是她先生所有会做的东西。
可是,某天,当她下班回家,
看到先生站在窗前朝着她挥手微笑开门的时候,
看到先生将洗的好衣服细心抻平晾在衣架上的时候,
看到先生将桌布铺好,
将米饭盛好饮料倒好的时候,
她突然觉得之前的抱怨太不重要了。
除了做饭,先生已经帮她承包了大半琐碎的家务。
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已将自己的小家充满温馨。
就像张小娴说的:
所有的深情,
原来是由许多细碎的时光一一串成的,
就像一串亮着迷濛微光的小灯泡,
静静地俯伏在脚边,照亮着我们彼此相依相伴的身影。
这些寻常的日子,就是美好的小幸福。
面对那些不现实的希望,
还不如现实一些,
充分认识自己的生活本质,
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
担当自己选择后的一切结果,
尽量让自己的选择向着有利方向发展,
以“半”的态度,
引导生活向好的方向前进。
还有一个朋友正在减肥,
赘肉倒是没减掉多少,
可是通过减肥却总结出一套人生感悟来,
令我们刮目相看。
她说她现在一天的进食量是往日的一半,
宁可少一点欠着一点,舒服,胃有空间,
心灵才有空间。
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她说,自己以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度,
可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朋友做了错事,
就不予原谅,搞得朋友尴尬,自己疲惫,
还错失了不少友谊。
后来经过了一些事,也就渐渐想通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
多了一些坦然。
她认为,
这种“半”的状态不仅是对朋友的包容,
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态度,
积极但不十全十美,尽人力,听天命,
不给自己过不去,不给朋友找别扭,
对人对事,半半即可。
这样的人生豁达而从容,
宽厚而仁爱,幸福而美好。
当你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的时候,
反而束缚了前进的步伐。
家庭幸福的人,
可能没有一份让他找到成就感的工作;
职场青云得意的人,
可能少了一个微笑迎接他回家的爱人。
完满与不完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大城市有灯红酒绿看不尽的繁华,
有更多资源更多机会,
可也有高峰时段水泄不通的堵车;
乡村里有新鲜的空气蛙鸣鸟啼,
有闲适的去处登山的野趣,
可也有办事不便信息滞后的弊端。
选择在城市生活,
就要接受城市的空气污染和喧嚣;
选择在乡村生活,
就要做好办个签证赶个飞机
需要跑个几百公里的心理准备。
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
却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写有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尘过半,半字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全诗出现了40多个“半”字,
句句在理,如同“半称心”一般,
奉劝世人活得从容、大度、豁达。
因此,智者从“半”中起步,
强者在“半”中超越,
只有“半”才能使人生更加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