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篇爆款文章,说国产综艺的“求生欲”“过头”了。
写作的起因是看了《青春有你2》里,发现节目组把其中一句歌词的“坏女孩”的“坏”字打上了引号。
联想起近期《歌手》《我们的乐队》等节目里屡次出现的歌词篡改情况,认为国产综艺“篡改”音乐歌词的标准不一,很多案例更像是拉着大家一起“遮羞”。
虽然个别案例有些激进,但其实文章说的“求生欲”现象,喜欢看综艺的观众应该都有注意到。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综艺节目里,凡是嘉宾里不慎说到的“死”字,都会被字幕加上引号,包括“笑死我了”、“吓死了”、“吵死了”只是一个程度的词,也会被单独拿出来处理;
乍一看,这的确是有点草木皆兵。但这是否就是“求生欲”过头呢?
我认为不是。
在所有视听文本中,文字字幕,是最直观、更直白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这种扑面而来的信息,最容易出错,也最容易引起注意。媒体确保文字没有错误和问题,是最起码的业务标准。
双引号的使用含义中,有一种用法就是表否定。这个引号的使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虚拟语气。
文章还提出,与其把精力花在这些只言片语上,倒不如在节目设计的价值观传达上下工夫。
这个思路是有逻辑漏洞的。因为“修改文本”反映出来的,恰好不是价值观有问题,而是价值观没问题。
而解决部分节目设计上的价值观问题,恰好需要修改部分文本来实现。
以歌唱类节目为例,目前节目组会在演唱之前,就提前和歌手协商修改歌词文本,避免出现播出的内容和字幕对不上的情况。
这也说明,修改音乐是经过了唱作者本身认可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算不上是“篡改”歌词,而是得到了音乐人在内的充分认可的。
在音乐节目里,歌词文本就是最重要的价值观。《歌手》修改歌词,不是为了让节目顺利“过审”这么现实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节目播出后的后续影响。
做一个不负责任的揣测:徐佳莹唱火了《我还年轻我还年轻》,老老少少配着“给我一杯酒再给我一支烟”的BGM拍起了抽烟小视频……恐怕,到那时候,已经是一档小小的综艺节目不能承受之重。
这样的推测并不是乱说的,当年撕名牌游戏走红后,在湖南、辽宁都有报道小孩因为未经家长看管的情况下玩撕名牌游戏受伤。大众媒体的示范作用,不要小瞧。
一位导演接受采访时曾说,她把这个节目从网上搬到电视上,在节目创作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考虑我妈我儿子看了什么感受”,因为他们就是“千千万万个电视观众的缩影。”
所有的媒体人,脑子里都装着假想的观众,这种饱受争议的“自我审查”过程,未必是全部都为了过审这么功利的答案,而是出于不冒犯的“同理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便是电视节目在对内容做了遮挡性修改,观众也是能够感知到的。
前几天媒玩也评过综艺修改歌词的情况:徐佳莹演唱的歌曲“给我一支烟”改成了“给我一只眼”,大家在评论区空前讨论,阅读量也达到了新高。
既然人尽皆知,为什么不从善意出发呢?这时候不应该是“求生欲过头”,而恰好应该感觉到“安心”——
我的小孩看了这一段节目,也不会去刻意模仿抽烟。我的小孩看了一句话,知道不能动不动就说“死”。
在新一期节目里,歌手们也都提到上一期节目的字幕梗,不约而同地调侃了字幕组“给我一只眼”。
你看,你能发现的“求生欲”,根本就不是冲破审查的关键!早就被当作梗在节目里玩起来了,哪有那么“不可言说”。
对直面观众的文字,我宁愿相信,他们字斟句酌是尊重观众的表现,这不应得到鞭笞,更应该得到掌声。
因为不冒犯观众,是最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