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28岁的徐晔医生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迷妹们蜂拥而至,他的微博粉丝暴涨直逼30万。
今天,#徐晔#又一次登上热搜!
这一切,来源于一部名叫《中国医生》的纪录片。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徐晔是第二集的主角之一。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冲着他的颜值才去看的纪录片。
穿上白大褂,带上口罩防护帽,他比任何一部医疗偶像剧的男主角都更有说服力。
他的人设,已经很完美了。
年纪轻轻就从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成为一名医生已经3年。
走在阳光下、春风里,徐晔气质干净、清新,镜头下的特写,不逊于精致的偶像剧。
但疾病会致死,医院里全是人间写实。
疫情当下,那些被口罩勒出痂的脸,那些被消毒水、汗水蛰出红斑的手,让我们知道,徐晔和他同事们的日常,是岁月从不静好。
高知。
在中国,有资格被称为“先生”的人,只有老师和医生。
这代表知识,代表智慧。
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医学生比普通本科生要多读一年,一般人大学毕业用四年,他们要五年。
像《中国医生》纪录片里这些三甲医院里的医生,现在几乎博士起跳。
因此,一个学医的人,哪怕他本硕博连读,最快读完也要8年,再加上最短3年的脱产实践,整整11年。
记住,这是最快速度!
拿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朱良付的经历来说,他这样级别的专家,需要25年左右。
走医学这条路,从来就不轻松。
因此,学医的很多学霸出身。
徐晔和肿瘤科副主任魏嘉,差不多都是25岁博士毕业。
前段时间,被患者家属刺死刺伤杨文医生、陶勇医生,都是一流名校毕业。
光sci论文,不到四十岁的陶勇医生就发表了90多篇。
从专业水平上来说,他们是我们国家的精英人群。
甚至可以扩大到国际范围。
朱良付医生的手术,就经常被全球同行们观摩学习。
南京鼓楼医院的王东进医生,被评为2019年全国“十大最美医生”,被称为 “心脏上的拆弹专家”,脱下手术服,他就要出席各种行业尖端学术会议,做普及、切磋和研讨。
医生,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需要专业培养的精英人群。
所以,朱良付医生说自己怕死,怕浪费国家资源。
身心压力极重。
朱良付医生平常上班,就骑着自己的小电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快捷不堵车?
毕竟,他工作的脑中风、脑梗急诊,都要跟时间赛跑。
一出诊,就“抢救”。
深夜刚回家里,跟女儿还没说上几句话,接了医院的电话后,急匆匆下楼跑出去打车。
凌晨两点、凌晨五点……
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作息不规律,他也担心自己猝死。
治病救人,到最后,医生们却伤痕累累。
南京鼓楼医院的王东进医生,也是跟死神斗争的人。
他主持的心胸外科手术,没有简单的。
一台手术下来,六七个小时就过去了。
长时间站立就是基本功。
他开玩笑地说:“在心脏外科得身体好,站不住会被淘汰掉”。
可是,他从手术室走出来的时候,手就没离开过自己的腰,一直扶着。
那一天,十七个小时的站立时间。
除了腰痛以外,常年低头手术,让他得了严重的颈椎病。
即使这样,患者来了,他也得带着颈托,去做手术。
长年累月的站立,他的腿静脉曲张。
一身的毛病。
想到就心酸。
但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身体上的毛病,他们默默忍着,慢慢克服。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面临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手术有风险,万一失败,被打被骂,医生首当其冲。
朱良付现在都还记得自己的病人没救回来,被家属骂:“说我把她家老爷子给害死了”。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这是病患家属的原话。
朱良付觉得委屈,明明自己跟那个老爷子,在病区里关系还很好的。
这样的事少吗?
不少。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几起杀医伤医事件,无不另医者心寒。
所以,社会上流传“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所以,纪录片里,医生直言:“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
不灰心失望到一定程度,不会这样讲。
中国医生,真的承受了太多!
03疫情当下,他们是勇士
新冠肺炎肆虐中国大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又在进行。
冲锋陷阵在一线的,是医生护士们。
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医生,前往武汉,前往湖北,毫不犹豫地走上战场。
真正护卫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我害怕看到他们受委屈,但二十多天以来,我目睹了他们的委屈。
为了救人,他们要在社交平台上发求助帖,他们套着塑料袋在一线拼命,她们挺着大肚子上班。
但她们又是那么乐观。
在方舱医院里,看护轻症患者,带他们跳舞。
即使手上、脸上伤痕累累,仍然轻伤不下火线。
他们同样是普通人。
会在听到朋友患病的时候,忍不住心酸掉眼泪。
会在父母离世而自己无法尽孝的时候,面朝家乡痛哭。
他们,还是中国人的良心。
终南山院士戳破真相,李文亮医生告知疫情,张文宏主任“不能欺负老实人”……
出事的时候,他们永远顶在前面。
我想告诉所有人,中国医生,是我们的骄傲。
疫情结束后,可不可以对他们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