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新闻 >

马背上的迁徙—哈萨克转场文化

时间:2020-03-05 13:5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哈萨克族人的转场在中国这块“候鸟”迁徙的大地上,游牧民族深居大陆腹地己有2000多年之久,众多的游牧民族栖息于四周高山环绕的河谷或是与山脉
哈萨克族人的转场 哈萨克族人的转场

在中国这块“候鸟”迁徙的大地上,游牧民族深居大陆腹地己有2000多年之久,众多的游牧民族栖息于四周高山环绕的河谷或是与山脉相间或相邻的有盆地、谷地、平原等。而有限的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游牧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独特的生产方式——游牧,在接下来的几期文章中,我们将就这些马背民族在转场中形成的游牧文化为大家进行介绍。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哈萨克人的转场。

转场距离哈萨克族地区各季草地相距各异。山区牧民每次转场路程不超过百公里,半牧半农的牧民转场路程更短,在30 km的范围内。平原地区的牧民转场路程往往较远,近则几十公里,远则几百公里。牧民利用马匹骆驼运输搬家,其余牲畜由牧人赶着另行。由春牧场启程时,要考虑到幼畜出生的时间,看是否长结实,能否随群赶路。这时,日行程为14—15 km,哈萨克语中有“羔羊程”的长度单位,指的正是这样一段距离。

哈萨克人的转场颇具观赏性。大批牧民成群结队地如潮水般迁徙,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从夏季牧场向秋季牧场转移。在一个海拔2 000 m的山口观看,一家接着一家的牧民骑着马赶着羊群朝远方一个湖的方向前进,从早到晚的大规模迁徙场面一直会持续半个月。

转场取决于畜牧业经济因素。转场可以及时给牲畜提供优质牧草,保证牲畜的成长和数量的增加;可以使畜牧生产专业化;可以使各种牲畜自然淘汰,有利于品种优化。每一次转场,都是哈萨克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和希望。

转场前,阿吾勒(哈萨克语,意为“牧村”)内或阿吾勒之间的亲戚、邻居和朋友会事先商定时间、路线,约定途中宿营地点,仔细盘算每一个细节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转场过程中将要出生的牲畜数目,老弱牲畜的处理,合理存栏,棚圈设施等。启程要择吉日,穿戴整洁美观,转场队伍尽可能风风光光。路上,你追我赶,人人都不甘落后;甚者还有的分组相互对唱等,场面十分热烈。因为先抵达宿营地者还可以落脚水清草盛的地方,并以主人的身份迎接后来者。不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都要对后来者迎上前去,端上酸奶、奶茶等供他们喝,以便让长途跋涉的人们歇脚解渴,同时也祝他们一路顺风;如果这一后来者搬到或暂时停留在先来者的附近,那么先来的就会主动前去帮忙卸货及整理家务等,同时还会给他们送过来一顿美味的便饭。如果这一家有小孩的话,还会礼节性地赠送小孩一匹马驹或小羊羔等礼物,哈萨克游牧民族的这一传统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转场队伍前,往往牵着健壮的骆驼,驮鞍上围着洁白的围毡,上面铺上华丽鲜艳的斯尔马克,然后坐着一位穿着华丽的年轻女子。驮队的行装要捆绑结实、整齐。凡是女人的乘骑要精悍讲究。队伍后边是气力十足的牛或骆驼,驮着锅碗灶具和天窗架。这种“后勤”驮畜的领队,一般都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妇女。到了转场营地,男人们就从驮畜上卸下行李物品,给驮畜卸鞍,尽早拉好拴羔环套绳和拴驹索套绳等。只有按时拴住幼畜,才能给牲畜挤奶搭好帐篷。小孩要去附近捡干牛粪和干柴。女主人要尽快燃起髯火,支起茶壶和锅准备食物,布置帐房是女人们干的细活儿。安顿好里外,挤完奶,饭也熟了,全家老少安坐帐内小木桌旁,吃着土豆烩牛肉,喝着奶茶,奔波了一天的阿吾勒这时才进入片刻的宁静和温馨。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集中体现在贯穿一年四季的“转场”生活中。哈萨克的游牧文化是在“转场”中诞生的;是在“转场”中传播的;是在“转场”中发扬光大。无论转到哪里,哈萨克人都把游牧文化就传播到那里。

(文章内容来源于: 龙之媒马文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