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新闻 >

跑步改变生活方式 城市马拉松需“科学配速”

时间:2020-02-28 11:26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资料图。从“吃了吗”到“走了多少步”,见面问候语的变化,折射出新时代下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马拉松长跑,也随之从“遥不可及”迅速蔓延为身边事
资料图。 资料图。

从“吃了吗”到“走了多少步”,见面问候语的变化,折射出新时代下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马拉松长跑,也随之从“遥不可及”迅速蔓延为身边事。不管是“马拉松跑过我的城”,还是“我要跨城跑个马”,近年来“井喷”增长的赛事与人次,催生出运动新时尚,也上演着中国马拉松“飞奔”的速度与激情。

马拉松热潮,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写照。但同时,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国马拉松,也面临着“飞奔”中的不适与困惑。不少城市为了迎合热潮匆匆“上马”,盲目追求“国际化”、特邀、全程马拉松,不仅让赛事同质化严重,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同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甚至有个别马拉松还引发了“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马拉松成政绩工程”的吐槽。

跑好一场马拉松,需要跑前的长距离训练和跑中的合理配速。前者要求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后者强调统筹规划、稳扎稳打。举办一场体育赛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配速”,将涌动的办赛、参赛热潮转化为办赛的品质、参赛的享受,城市才能真正因“马”而精彩。

“上马”前,城市管理者不妨做个“跑前训练”,比如通过举办小规模赛事,对自己的能力做一次“体检”,评估在体育设施、医疗保障、交通规划、秩序管理、对外宣传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并视情况做出针对性改进。

同时,在“跑速”和“跑姿”等定位上,也要避免盲目模仿和跟风,要根据实际情况跑出自己的节奏和风采。具体来说,城市赛事要走出“大而全”的误区,需结合自身特色和不同人群推出“精而美”的赛事,可从地域特点、人文传统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

另外,在“跑步方法”上,也要借助专业力量,以确保跑得安全、跑得高效。目前,不少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对于筹备马拉松的新城市来说,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与专业化运营公司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

“跑后拉伸”同样重要,赛事举办完后,如何服务本地市民,让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培育起城市的跑步文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更多人主动参与到赛事中来,马拉松运动所蕴含的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气质,才能重塑城市精神和文化氛围。

最后,要时刻回望初心,谨记“为了什么而跑”。火热的马拉松,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充分释放这一赛事价值的同时,也要兼顾市民更多元的健身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健身广场、运动场馆等场地设施,开展丰富的健身活动,打通公共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