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文化”有三个定义: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而“文化”的形成首先成于文字,然后是文学,再到历史、哲学……等等。因而“传统文化”就必须溯源到其真正的起源。
谈“中国传统文化”就自然要定格在中国的文化起源和经过历史发展过程的积累,当然也就要先谈中国的文字。曹先擢先生借用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教授将我国文明与世界其它古文明进行比较后的结论:
“我国文明除具备一切古文明的三个要素(都市的产生;文字的创制;冶金术的发明)外,还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玉石雕刻;马驾的车;陶器,后来是瓷器的发展。”
夏鼐先生揭示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是我们认识华夏文明、华夏文化及其发展的重要依据。
曹先生对“马拉车”的阐述:
在古代,马主要用来驾车,而不是用来骑乘的。传说到战国时咱们才骑上马背。
顾炎武则说《诗经》里“古公亶父,来朝走马”,在西周之初已经骑马了。
其实,在商周,马主要用来驾车,而车主要靠马来牵引。这样,马与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点在汉字中有真正属于文化范畴的反映。
汉字中许多以为偏旁的字,在造字时就与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骈、骖、驷,分别指(驾一辆车)的两匹马、三匹马、四匹马,立足于车讲马,同时也是指车的。

《六书通》篆书-骖
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即一句话讲出去,既使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

《六书通》篆书-驷
《说文》马部有一个“马介”字,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指“马尾髻”。
马尾何以要编髻?

金文-御
(编者注:金文御字形左边的字符,象形马尾髻。)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出土,让我们亲眼见到了牵引战车的陶马其马尾是有髻的,段玉裁的推测得到证实。

《六书通》篆书-髻
(编者注:篆书髻字形左边的字符,象形马尾髻。)
其原因是战马驾车,行进的速度很快,如果马尾被树枝等物绊住,则有马惊车翻的危险,所以要将马尾盘成髻状。
离开车,就难以明白马尾何以盘髻。

《说文》小篆-轺
《说文》车部有表示小车、轻车、卧车、兵车的字如“轺、辒、辌、輶、轞、輣、軘”等,还有用于攻占敌方阵地的车“车童(艟)”、有了望车“ 轈 ”,名目繁多。

《六书通》篆书-辌
但表示驾车、驱车的字如“驱、驰、驭、驾、驶”等则在马部,而不在车部。

《说文》小篆-驭
这里我们充分体会到古人造字时的文化底蕴:车是靠马来牵引的,所以让这些字从马。

甲骨文-驱
驱、驰都指赶马驾车前进,不同的是驰的速度快于驱。

《六书通》篆书-驰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驰原来是指人赶马的行为,后来才指马的动作。”
秦始皇修的“驰道”,那是专供马车行驶的国道,“道广五十步”(6尺为一步,1尺是23公分,广50步等于6900公分宽),可以想象那四匹马拉的车奔驰在这样宽的大道上,是何等壮观!

金文-奔
今日,我们驾驶的是汽车、火车、飞机,与“马”毫无关系了,然而,驾驶二字的偏旁“马”保留了下来。华夏民族也是驾着马车从遥远的古代奔向今日高科技时代的!

《六书通》篆书-驾
表示驾驭的还有御字,它不在马部。

甲骨文-御
字的中部偏上是午字,郭沫若认为就是驭马之辔(在十二生肖里,午指马,这大概是偶合)。

金文-御
在驾驭的意义上,御、驭通用,但御常指驾马的人,词义进而由实变虚,引申出治理统治的意思,再进而指与皇帝有关的,如:御医、御米、御膳、御林军等等。

金文-御
坐什么样的车,成了一种等级的标志。
传说帝王的车驾用六马,称驾六,《荀子·议兵》云:“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造;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
现在,洛阳出土的车马坑,就有六马配置的车,证实和补充了史书的内容。

金文-战
马车还用于战争。
当时的车战是一种主要的战争形式,车不是靠别的东西为动力,而是靠马。

甲骨文-乘
一辆战车叫一乘(shèng),配备三名甲士,72名步卒,共75人,与现代坦克的兵员配置有类似的地方。

《六书通》篆书-乘
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主要看他拥有多少战车,“千乘之国”,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了。

甲骨文-车
那么“车”呢?
车的构成主要是车箱,古代叫舆,然后是车轮。
《说文》:“车,舆、轮之总名。”
清段玉裁注:“仓颉之制字,但象其一舆、两轮、一轴”,简化为“车”。

甲骨文-舆
现在,繁体字“車”还有点接近古车制的轮廓,简化后的“车”字,轮、舆都不容易看得出来了。

《六书通》篆书-轮
车的关键部分是“ 轮”,马车用于战争,反映在部队的建制上就是“军”字,表示以车为中心的屏障。


金文-军
军指军营,用车围起来建造。

金文-营
辕门,用车为屏障仰起两车,两车车辕相向交接成半圆形的门。

《六书通》篆书-辕
军营门用车搭成,“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也有以柴薪为籓籬而建造的。

甲骨文-旅
军指军队的单位;500人为旅,2500为师,12500为军。

甲骨文-师
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车轮中心的有孔的圆木叫毂,毂和辋之间的木条叫辐。

《六书通》篆书-毂
《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今天有“辐射”一词。

《说文》小篆-辖
轴穿出毂,外面的一头用“辖”固定住,使轴不脱落。
古时停车时,便把辖取下来。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有一位人非常好客,他为了多留客人,不让客人走,把客人来车的辖扔到井里了。

金文-轨
车两轮间的距离叫“轨”。也指车轮的“迹”。
车的大小、制式与轨有关。秦始皇推行“车同轨”,就是车制上的标准化,可见他对交通、军备的重视。

《六书通》篆书-毂
毂突出在外,车与车碰在一起,毂会相摩擦。屈原形容古代打仗“车错毂兮短兵接”。
战国时代,齐地临淄十分繁荣。
《战国策》描写说:“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六书通》篆书-式
舆的前边叫“式”,后写作“轼”,比较低。
表示敬意时,所谓“伏式”,指人的腰弯下,头低下。
《礼记》有这样的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意思是说,孔子经过泰山附近,有一位女性在坟墓旁边哭泣,十分悲哀,孔子便伏下身子细心的听她哭泣。

《六书通》篆书-辎
车的种类很多,有一种“轺车”,比较轻便。而“辎车”是有帷蔽,可坐卧载物的车。
轺车是一马驾之轻便车。
墨子杂守:“以轺车,轮轱广十尺。”
《史记·季布传》:“朱家廼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索隐》:“谓轻车,一马车也。”
辎车,《史记·留侯世家》:“上虽病,僵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
《史记·孙子(膑)传》:“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金文-盖
车上的伞古称盖,贵族的盖称华盖,用华盖意味着地位高。

《六书通》篆书-冠
古代有地位的人还表现在戴的帽子(冠)上。所以用“冠盖”指官吏。杜甫诗:“冠盖满京华。”

甲骨文-马
古代人喜欢马,一匹千里马,值数千金。
传说古代一位君王,想得千里马,后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不到一年,便得到三匹千里马。

金文-马
中国起名字,常用良马名,如骥、骝、骢、骏、骧等,以表示极高的冀希和寓意,你不了解中国的马文化,你也难理解这种特殊的人名文化了。

《六书通》篆书-马
《三字经》里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食(sì,指喂养)。”
有一位教授,把“食”读成shí,指吃,于是说马肉有什么好吃的。他也太不了解华夏文化了。

《六书通》篆书-马
马在中国人心目里是神圣的,一位军人,战死疆场,称“马革裹尸”,是英雄的壮举啊!

《说文》小篆-镫
我们后来也骑上马背了,汉字中的“镫”,最早指“燈”(灯,如战国宋玉的《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镫读dèng,后来读dèng,指马鞍上踏足用的,《南齐书·张敬儿传》:“敬儿疑(沈)攸之当因此起兵,密以问(刘)攘兵,攘兵无所言,寄敬儿马镫一只,敬儿乃为之备。”
据说“马镫”后来传到了欧洲,对提高骑兵的战斗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六书通》篆书-灯
马在华夏文明中源远而流长,渗透到各个方面,这里,如果结合汉语词汇来考察会使我们有新的收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马、牛、羊、鸡、狗(犬)、猪(豕)这些字。

带刺马刀
在汉语中“各+各”会有各种各样的语义搭配,例如“牛刀”、“马刀”,牛刀指宰牛的刀,而马刀就不是宰马的刀,而是“一种劈刺用的长刀,刀身微弯,长约一米,是骑兵的主要武器。”

马灯
马灯 骑马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的灯,后泛指手提的可防风雨的煤油灯。

马褂
马褂 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多为黑色。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服装。
马号 骑兵用的军号,又指公家养马的地方。
马甲 背心。
马裤 为骑马方便而做的一种裤子,膝部以上肥大,以下极瘦。表面有明显是斜纹的毛织品,厚实,最初多用做马裤而得名。
马路 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坦的道路;公路。
马表 体育比赛时用的表。最初用于赛马计时。也叫跑表。
牛、羊、猪、鸡等就很少有类似搭配的词,可见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
至于另两个方面的“玉石雕刻和陶器(后来是瓷器)”,就更容易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大慨从“马拉车”就能说明很多内涵了。

“文化”不是一种理论、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种信仰、不是一门学科,更不是一方习俗、一本书籍、一个教派。

甲骨文-文
“文化”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有根有源的、能够延续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结果。
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

甲骨文-化
而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代代传承并不断发展的语言、文字、血缘和思想、认知。
(明道堂经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