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广东足坛,可谓是群星璀璨,星光熠熠,这些老一辈球员们不仅仅基本功扎实,拼劲也十足,深受球迷们喜爱,而许多球迷们也乐于给他们起各种各样的“花名”,有的是根据球员踢球的特色,有的是球员的外貌形体特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其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泥鳅”古广明古广明,这位中国足球的留洋先锋,在许多球迷心目中,绝对是中国足坛有史以来最优秀的边锋,没有之一,他在边路的突破和下底传中在当时可以算是亚洲最顶尖的存在。而球迷把他称作“泥鳅”,就是因为他在边路的突破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让防守队员防不胜防。
1959年的一运会期间,广东队的球员关辉舫在对阵辽宁队的比赛受伤,下场后关辉舫的右脚已经肿的老高,连续休养了两天也未能好转。随后对阵四川队的比赛,原本教练不准备安排他上场,谁知关辉舫主动请缨,并让队医给他打了封闭上场。踢完四川队后,关辉舫立刻便倒在了场上,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给他拍完片子才发现,他的右脚骨头已经断了两根。从此,“钢条”的名声响遍越秀山。
而一运会中广东队表现出色的关辉舫、黄福孝、杨霏荪、程洪森、廖德营还被球迷们合称为广东足球“五虎将”。
“矮脚虎”赵达裕160cm的身高,在如今的中国职业足坛恐怕是毫无立足之地,更不要说是踢中锋。但是在上世纪的广东足坛,就有这样的一个矮个锋霸,他就是赵达裕。年轻时的赵达裕也多次因为身材原因,几度在被专业队淘汰的边缘,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罗荣满教练,而赵达裕也没有让罗指导失望。1984年1月的印度尼赫鲁金杯赛上,中国队迎战几乎全主力出战的阿根廷队(马拉多纳未参加),比赛的最后时刻,赵达裕替补出场,打入一记精彩的侧身扫射,中国队凭借这粒进球击败了强大的阿根廷队。第二年,珠江电影厂为赵达裕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矮脚虎”赵达裕》,更是让“矮脚虎”的名声传遍全国。
而广东足坛的“矮脚虎”除了赵达裕之外,诸如李玉展、吴坪枫等人也都有过“矮脚虎”的称号。
“拼命三郎”曹阳以往的南派球员,给人的印象都是速度快,控球技术娴熟,但是弱点也同样分明,那就是硬朗不足,对抗差,奔跑能力弱。而曹阳,这个从小生长的梅州的异乡人,却给广东队带来不一样的风格。球场上的曹阳永远都在奔跑,满场飞奔,不知疲倦,防守硬朗,作风顽强,给细腻的广东队增添几分硬朗。
而同样被球迷们称为“拼命三郎”的还有三运会时广东队的队长何佳。
其他飞将军”刘全,因为在每次在空中争顶头球,都把自己身体整个扔出去,像是飞在空中一样而得名;谢志雄因为那1米85的身高被称作“高佬”,而他在队中还有个外号“细傻”,而“大傻”据说是谢志光;陈海贤因为在边路的突破像蛇一样的灵动而被球迷们称为“阿蛇”。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B仔”杜智仁、“白头佬”魏崇金、“师傅”梁德成、“大番薯”关至锐、“大象”余伟腾、“区九”区楚良、“保仔”黄德保、“佛山脚”林伯濂、“剪绞脚”池明华、“铜头”蔡锦标等等数不胜数。
要说中国足球水平这些年一直是不进反退,可中国球迷们的想象力似乎也在倒退,如今的中国球员的外号,远不如老一辈来的个性鲜明和创意十足,都是些“武球王”、“郜林斯曼”、“张莫斯张5”、“冯婷婷冯6”、甚至还有“重庆梅西”、“重庆C罗”。
其实哪里是球迷们缺乏想象力,分明就是如今这一代球员们太不给力,连取花名上都懒得费脑细胞,叫的外号也都是充满了自嘲的味道,作为中国球迷,又怎是一个“苦”字能形容的呢!
关于中国球员还有哪些有趣的花名,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讨论。
肆意调侃,
嬉笑怒骂,
都是希望中国足球能好,
哪怕他弯路崎岖,
哪怕他病入膏肓,
我是硬腿子,
欢迎大家一起来聊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