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新闻 >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画马

时间:2020-01-16 16:4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局部)马画艺术在中国绘画中最为突出。无论是唐代张萱的工笔重彩,还是北宋李公麟的白描,乃至徐悲鸿的没骨写意,都选择了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马画艺术在中国绘画中最为突出。无论是唐代张萱的工笔重彩,还是北宋李公麟的白描,乃至徐悲鸿的没骨写意,都选择了画马作为艺术变革的试验场。绘画史上几次大的艺术变革多借画马而发生。

我国绘画艺术为何对马情有独钟?中国画马传统为何源远流长?记者9日采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请他解释其中奥秘。他的新书《画马两千年》今年8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西汉末年到20世纪的画马史。

金·张瑀《文姬归汉图》(局部)

最早始于五千年前的刻马

中国古代画马,最早始于五千年前的刻马,人们用硬器在石壁、器皿或骨质品上刻绘马的形象。“马”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商周秦汉时期人们制作青铜马,有名的代表作是东汉“马踏飞燕”。

经历了两汉笔画和帛画,自东晋以后,卷轴画上的人马画达到极高水平,主要代表画家有东晋顾恺之的人马游丝描、唐代韩幹等人的工笔、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等。

余辉介绍,自唐代到清代1300多年间,画马风格大致可分为3条主线:以唐代宫廷画家曹霸、韩幹为主的注重设色、气度华贵的画风;以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为首的气格淳朴的画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画家入宫,将西方的写实技法与清宫画风相糅合,为我国画马传统增添了第三种风格。

现代画家徐悲鸿在20世纪30年代将没骨写意画马推上新的高度,风行了半个世纪后,如今人马画流派纷呈,标新立异,越来越强调画家的个性和现代生活给画家带来的心灵感触。当代画家贾浩义、杨刚等将没骨画马发展成大写意,连四肢都看不见了,就像一阵风、几片雨。

唐·韩幹《照夜白图》局部

画马传统为何强大

我国中原及南方长期农耕,不是产马核心区,远离草原游牧,为什么在绘画艺术中却形成了强大的画马传统?

余辉认为,在冷兵器时代,马匹一直是重要的战争和国防工具,皇帝出征、军队凯旋,马匹天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在它身上人们寄予了对国富民强、盛世繁华的追求。“可以说,好马在那个时代就相当于坦克和核武器。马作为国家重器的重要性,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余辉说。

除军事功能外,马匹还是皇家和官方的生活工具,比如官员驿道、皇家节庆和出行等,都要用到马。余辉说,马相对于牛更高贵,一般人家役使不起,因此具有强烈等级意味。南宋萧照所作《中兴瑞应图》,清代杨晋等精绘的《康熙南巡图》等,具有史诗特点,充分反映了马匹对于皇家贵族生活的重要性。

还有其他因素吸引艺术家画马。江南地区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温婉儒雅之地,但马匹仍是文人画的主题,画马高手赵孟頫父子所画的人马图,与武人骑马征战、喧嚣嘶鸣的场面迥然不同,意态沉稳、安静。

余辉说,法国将人类对马的驯服称为“最高贵的征服”,在古代中国,马不仅是六畜之首,还被视为行走于地面的龙。此外马还是人才的象征,“自负”的艺术家们往往乐于通过画马来表达情绪。

当代·贾浩义《风、草、马》局部

徐悲鸿并非横空出世

今天,徐悲鸿画马最为人熟知。余辉介绍,现代画马法的创新其实起自岭南派画家,他们较早系统接触西洋画派。1889年出生的番禺人高奇峰曾赴东京学习西画,掌握了写生手法及透视、明暗和色彩之法。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即没骨画法如何与画面结构做到水乳交融、自然统一。

一直到徐悲鸿才真正解决这一难题。他一方面继承清末画师的笔墨成就,一方面精研西方的马体解剖学和透视学,开创了笔笔见墨而又合乎马体的肌肉走向,做到了肌肤与水墨相融,人的境界与马的精神相合,使现代人马画的精神风貌和水墨技巧产生了巨变,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的代表作是系列《立马图》、《奔马图》。

从上世纪30年代迄今,我国涌现了一大批意笔画马的名家名作。当然,从顾恺之以来的工笔传统也一直在发扬光大,愈加抒情、细腻、柔和。“这一百年来,世界完全热兵器化,马匹的作用更加边缘化,但是我国的画马却走向更高的高峰。怎么会这样?我想还是因为马这种生灵太有意思了,人们和它的感情太难割舍了。”余辉说。

清·郎世宁《乾隆大帝大阅图》

民族融合造就画马三大高峰

余辉透露,我国马画三大高峰期为唐、金、清,并不与传统认定的社会经济“盛世”一一对应。

唐朝是我国第一个画马高峰。余辉介绍,唐朝马政强盛无比,牧马是唐代富国强兵的根基,“唐马天下震,骅骝长安肥”。唐朝涌现了曹霸、韩幹、张萱等一大批活动于唐明皇内廷的画家,表现出王朝无与伦比的贵族气派。此外,社会下层也活跃着一批画家,他们以原野为背景,风格野朴简放。加上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引导马画鉴赏,大大丰富了马画的艺术内涵。

1127年,女真人作为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控制了北方,演绎出汉族文化和女真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新剧,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马画的迅猛发展和繁荣。流传至今的金代马画作品,很多是群像群马,而且有不少市马、骑射的场面,为我国传统马画少有。金朝有名的马画家有赵霖、张瑀、杨微等。其中张瑀的《文姬归汉图》构思巧妙,笔意干练,表现出草原民族强悍旷达、淳朴敦厚的精神力量,是我国古代历史故实画中的精品。

我国第三个马画高潮出现在清朝。余辉介绍,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西方传教士画家郎世宁、艾启蒙、王志诚等供奉清廷,他们传入了欧洲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渗透到中国传统马画中,表现手法空前精确和细腻。郎世宁创作的《乾隆大帝大阅图》是传世名作。清朝开启了中西融合的马画传统。

余辉认为,我国三次马画高潮均出现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大融合、民族间大开放时期不是偶然的,思维、手法、材料的交流都必须在这样的时期才能充分发展,“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艺术的发展永远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