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足协召集中超俱乐部投资人进行会议,商讨新赛季中国足球各级联赛的相关政策。根据有关报道,除了限薪之外,足协还提出了中乙球队单赛季只能报名3名年龄30岁以上的球员等政策,引起广泛讨论。
事实上,中国足协早有拍脑袋做决定的传统,下面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那些年中国足协的“经典”政策,看看哪些顺应民意,哪些又令人忍无可忍。
1、头球一个算俩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足协受新西兰足球影响,推崇简单粗暴的身体流路线,并制定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规定——头球进球算两分。一时间,国内赛场涌现各路头球队,更有球员单刀不射,把球带到了球门口再挑起来头球攻门,甚为滑稽。不仅如此,重身体轻技术的选拔标准更是成了青训的标配,影响至今。
为了所谓的“更好地备战世界杯预选赛”,2001年足协祭出国家集训队模式,并下令十强赛前任何国内球员都不能去海外联赛效力,而这纸禁令让当时的中国国脚张恩华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
2000年底到2001年初,张恩华曾短暂租借英甲格林斯比队,而他的出色表现也成功地征服了格林斯比。不过由于足协的留洋禁令,张恩华只能无奈地返回国内,但可惜最后他也未得到米卢的重用,白白错失了留洋良机。
为了全力冲击世界杯,在20世纪之初,中国足协曾两次取消顶级联赛的升降级制度,美其名曰“一年练进攻,一年练防守”。尽管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大国家队利益,但由于没有了升级欲望和降级危险,联赛质量下降明显,并且成为了假赌黑疯狂生长的沃土。足协此举,不仅险些摧毁了整个职业联赛根基,也让中国足球陷入了长时期的低迷。
甲A末年,中国足协为首个中超赛季制定了特殊的准入制度——2002赛季的积分乘以0.5加上2003年的排名来决定中超名额。结果2003赛季甲A末轮,当时重庆力帆必须输给青岛,让对手名次超过天津,重庆才能力压天津成功冲超,这也就出现了十分荒唐的输球才能保级现象。
为避免“输球保级”的尴尬发生,足协只能“苦口婆心”地让夺冠热门上海中远队最后一轮输给天津队,以上海队丢冠的代价让天津队保级。后来在2009年足坛反赌扫黑风暴中,多名涉案人员因此锒铛入狱。
2007年初,中国足协为解决联赛不景气的问题,不想着提高联赛质量,反而要求各俱乐部推陈出新想办法将球迷吸引到赛场。为加强约束力,足协设定了惩罚措施,联赛平均上座人数低于5000和1万人的俱乐部,将在年终联赛分红中分别扣除10%和5%。
为了避免损失,凑够上座率,中超和中甲都出现了组团观赛的现象,各俱乐部免费看球、组织看球、大发赠票的举措如雨后春笋,终于在那一年为联赛换来了还说得过去的上座率。
2012赛季,广州恒大首次出征亚冠,气势恢宏。为了争取更大的荣誉,中国足协同意了恒大俱乐部提出的关于“恢复放宽亚冠球队外援名额议案”,允许参加亚冠的中超球队外援名额可以放宽到6+1。但实际上,该政策的获益者不言而喻,一时间足协被恒大操纵的传闻甚嚣尘上。
2017赛季,足协规定中超、中甲联赛每场比赛上场外援数量累计为三人,上场运动员名单中应列入至少二名U23国内球员,其中一名U23国内运动员必须为首发球员。随后,足协与各俱乐部斗智斗勇,U23政策几经更改,但仍逃不过被各支球队玩坏的命运,秒换、补时登场、门将客串前锋等现象层出不穷。
此外,还有摘牌转会制度、抽签定升级名额、抽扑克牌定联赛亚军、限制每队国脚数量等奇葩的政策,不仅仅让中国足协屡屡成为笑柄,也让中国足球大环境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