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关乎马文化交流互鉴的世界性大会,必将在大国马业历史的纵深之处遥相呼应、灼灼辉映。
2018年4月23日,第15届世界马医大会在北京圆满闭幕。2019年11月29日,世界马文化论坛将在呼和浩特盛大开启。
这是中国马文化自信的再一次高光彰显,这是中国马业协会主导的又一次砥砺奋进。
野马驯化数千年沉淀的丰厚马文化养分、新时代马产业与文旅相结合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为中华马产业的鼎新、马文化的互鉴提供着千载难逢的时间窗口和源源不断的磅礴动能。
回首叩响历史的门扉,在汗牛充栋的典籍内,在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在壁画雕塑的折光里,由马衍生的醇厚文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凡是过往,皆系序章。醇厚的中华马文化,是由一层一层的文化碎片叠加沉淀而成。在世界马文化的大棋局上审视,我们有理由骄傲和自豪。
马自圈养,成六畜之首、交通工具、作战装备,中华先辈们就用自己的智慧为我们高高擎起崇马、爱马的灯盏,马的勇猛、忠义等诸多品质在文化的催发、意象下,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分支——马文化。
作为动态文化,马文化既有推崇的实体,亦形成了崇马之精神、行为和礼仪,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文化向文明、马产业从耕战为主到休闲主导的嬗变。
5000余年前,马驾车诞生,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殷代,马政设立,马文化得到了初始发展,及至周代,马又被根据功能不同,划分为道马、田马、驽马、种马、戎马、齐马。历朝历代,官营马场得到重视,马政机构日臻完备,与马有关的马兽医、相马经等马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马的忠诚、勇敢、俊逸等道德化、人格化的形象,成了文人墨客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发展成为了血性、诗文、风俗、礼仪等殊途同归的民族文化底色,深化了中华马文化的内涵,并成为整个民族尤其是马背民族的文化情结。
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作品“马踏飞燕”,凌空飞腾,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昭陵六骏是中华马文化的凝练再现,它不仅是集中展示大唐伟业的实物载体,亦承继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陵兵马俑,其蕴含的独特的马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寓意“马首是瞻”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几天前由何鸿燊先生赠归祖国,既是马文化符号回归的盛世气象,也蕴含了炎黄子孙的孝亲心肠。
从“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词汇风行,到陶马石雕、画马名家的迭代频出;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马背军旅,到“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等诗词发展;从汗血宝马的不朽传说,到马头琴声的草原悠扬;从马背民族的婚丧仪式,到赛马运动的赓续传承……无不彰显着中华马文化的厚度和广度。
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马文化,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鉴而发展,亦然。
即将开启的2019世界马文化论坛,为不同马文化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来贺信,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应邀出席,为世界马文化论坛权重加持。
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立陶宛、马来西亚、蒙古国、新西兰、俄罗斯、西班牙、苏里南、瑞士、泰国、土库曼斯坦、英国、乌克兰、美国、乌兹别克斯坦……20多个国家的马业代表确定出席盛会,还有部分国家行业组织仍在确认中。
马文化如水,润物而无声。中华马文化在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马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离不开标定梦想航向的船舵、阔步互鉴征程的路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时刻,以中国马业协会为代表的一批批杰出的中国马业人,接过了一代代爱马人赓续的接力棒,开启了一个迈向广阔蓝海的新征程。一年半内,在北京、呼和浩特举办两次世界性的马文化交流互鉴大会,让诸多中国马业人体悟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诚然,今天的马文化传承与发扬依然存在着很长的“问题清单”,从中华马业复兴的迫切,到对赛马、马术的误解,从马业小团体利益藩篱的跨越,到规则、体制、机制的再塑,挑战不少。
站在这个迄今最好年代的时间节点上,遥望前行的航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守初心,行必远。
不中道而辍足,不畏难而不前,赓续、交流、互鉴、发展,中华马产业、中华马文化必然有更光辉的未来。
《易·系辞下》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在中国马业协会的前引下,即将到来的2019世界马文化论坛,必将“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中国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