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看到“吃豆腐”三个字,各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如果想到的是一种动作,这边建议先面壁反思一下;而如果想到的是热腾腾的白菜豆腐、麻婆豆腐,还有炸豆腐冻豆腐……那么就能愉快地和奇点糕做朋友啦。
没错,今天奇点糕就是午饭刚吃完白菜豆腐,抹了嘴就来给大家安利的,因为最近《循环》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说了,和基本不吃豆腐相比,每周吃150克以上的豆腐,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下降18%有关!
馋了吗?吞口水没事儿~这个结论,是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团队,与国内几家院校共同分析了护士健康研究(NHS)、护士健康研究II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等几项经典的队列研究中,20万余名参与者数据得出的。
分析还显示,豆腐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很有可能与豆腐中的异黄酮(Isoflavone)密不可分,在研究中摄入异黄酮最多的一组参与者,冠心病发病风险也下降了13%。
因此如果不爱吃豆腐,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豆制品,作为补充异黄酮的来源,但多喝豆奶可能用处不大[1]。健康饮食,今天就从多吃一勺豆腐做起吧?
其实呢,哈佛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重点是放在了异黄酮上面,毕竟豆制品作为植物性的蛋白来源,肯定是相对健康的食物,但豆制品的好处到底该归功于谁,争议可就大了。
在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营养委员会发表的指南中就认为,豆制品富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它对心脏有益的主要原因,而异黄酮保护心脏的证据还“几乎没有”[2]。
这么做的豆腐就是一道光,辣到你心慌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科研证据认为,异黄酮能通过抗炎、降脂、改善血管活性等多种路径,起到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而且也许好处对女性比男性更多,因为异黄酮与雌激素结构相似,可能产生拟雌激素效应,从而相互增效[3]。
这些好处能不能从实验室落到现实,从而动摇原来的指南,就得看流行病学证据了,在这方面,NHS、HPFS这些经典的队列研究,估计还能再战个几十年。
队列研究的参与者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报告了摄入豆腐等各种含异黄酮较多食品的量,然后由研究者进行换算,结合对少数参与者进行的代谢指标检查,评定出最终的异黄酮摄入水平,然后就是分组、计算风险比这些套路式操作了。
整体而言,参与者们每天摄入的异黄酮中位值是0.34-0.43毫克,而有4.1%的参与者属于比较爱吃豆腐的类型,每周摄入量超过了150克。
在汇总各项队列研究的数据之后,研究团队得出了前文说过的论文主要结论,也就是吃豆腐和摄入异黄酮,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下降有关,奇点糕就不重复啦。
小声吐槽哈佛团队够懒的,这次就做这么张图……分析还显示,女性摄入异黄酮或者豆腐的好处,确实和雌激素密切相关。尚未绝经的年轻女性,和绝经后未补充雌激素的中老年女性,吃豆腐每周超过150克,都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下降50%有关,这种好处主要来自NHS II研究的数据。
但对于绝经后在补充雌激素的女性来说,吃豆腐却完全没能体现类似的好处,对此研究团队认为,可能是补充激素的好处就已经够多,不需要豆腐里的异黄酮再来增援了。HPFS研究则提示,男性吃豆腐的获益基本就是与风险下降20%有关。
总而言之,这次的研究又给豆腐和各种豆制品,多打了一层“护心光环”,而比起近期《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那项“吃纳豆和味噌”的研究[4],吃豆腐的接受度对大家来说应该高得多吧?至少奇点糕是这么认为哈。
不过论文的通讯作者哈佛大学教授Qi Sun表示,要对论文的结论谨慎解读:“不管从任何层面来说,我都不认为豆腐是一种‘神奇食品’,饮食的整体健康才是关键,而豆腐作为一种很健康的食品,可以被列入考虑。”
“比如论文中获益最多的年轻女性,她们在爱吃豆腐的同时,也可能更喜欢运动,更倾向于整体饮食的健康,所以才要谨慎解读结果。”同时论文中也指出,对豆腐等豆制品的烹饪方式也同样重要,而这是几项队列研究都未统计的。
不管,炸豆腐也很好吃不过Qi Sun教授也说了,东方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低,也可能是因为豆腐等豆制品的摄入量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所以说今天吃的是白菜豆腐,那奇点糕下一顿该怎么做豆腐呢?欢迎报菜名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