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北上资金年初至今净流入超2100亿!外资加速布局

时间:2019-11-12 19:2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年初至今,北上资金流入量总计已经超过2000亿元。截至10月30日收盘,净流入量高达2109.22亿元。11月,A股还将迎来年初至今最大一次

年初至今,北上资金流入量总计已经超过2000亿元。截至10月30日收盘,净流入量高达2109.22亿元。11月,A股还将迎来年初至今最大一次MSCI纳入扩容,全年外资净流入料将持续。外资在布局哪些领域?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采访多家外资机构发现,他们对于5G产业链、服务机器人等自动化概念热情不减,同时“进口替代”概念也备受关注。“5G浪潮还尚未开启,产业链的机会众多。在5G时代,我们的投资周期将取决于所投企业自身的成长周期。”富达国际中国基金经理马磊近日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整体而言,多数外资机构看好“进口替代”的长期前景。深圳市正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交大高金(SAIF)国际金融家论坛股权投资专业委员会理事夏佐全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产业自主和国产替代在很多产业领域刚刚开始,未来加速推进是大概率事件。中国实现产业自主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优势之一是具有潜力的内需市场。“例如半导体研发的成本高、周期长,早前企业可以在美国、日本等直接购买芯片等,目前在产业自主趋势下,国内相关产业链会迎来更大需求。”

外资加速布局自动化概念

除了布局传统的消费(食品饮料、家电)等板块,中国的科技升级趋势也备受外资关注。

在工业生产上,未来机器人将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自2013年起,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根据预测,2024年以前,每年自动化市场的年均成长将有10%,目前中国内地生产的自动化企业仅占整体市场的27%,显示未来成长空间仍相当巨大。

马磊对记者表示,中国在“自动化准备指数”中评分为67.1,在25个国家中位居第十二位,同时也在中高收入国家中评分最高。支持自动化的关键长期结构性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变化——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不断上升,且新一代毕业生的首选并非在工厂工作。同时,生产成本和政策支持也是有力因素,例如中国制造商购买机器人系统的成本不断下降。

他还提及,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仍偏低,未来发展潜力仍然巨大。在15个目标市场中,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度预计供应数量排名第一。

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公司竞争实力增强,份额提升。国产机器人公司出货量和收入均超行业表现。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借助对非汽车领域的智能化改造,与机器人四大家族差距正逐渐缩小。

看好中国5G长期前景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5G大幕尚未开启,但外资对中国5G中长期的发展报以密切关注。

“5G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马磊对记者表示,“尽管初期运营商成本较高,但事实上技术不是静态的。就5G而言,可能单机成本起初偏高,且耗电量比较高,但如果有技术突破,投资成本也会降下来。”

回顾4G投资周期(2014/1/1-2018/12/31),电信设备行业受益最早,移动互联网服务受益最多。3G到4G最大的变化是推动了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升级。除了苹果利润和股价分别上升61%、54%外,光学声学等核心零部件也是主要受益环节。手机产业链是4G最大获益者之一,展望5G周期,中金公司认为5G手机目前确定性最高的投资机会是手机半导体的单价提升。目前,机构多数看好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云游戏等新应用。

关注国产自主、进口替代

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继续的背景下,中国国产自主、进口替代是被各界关注的投资概念。

多数外资机构普遍认为,无论外部不确定性是否缓和,科技安全的重要性都将变得尤其突出,这会促使中国企业和政府更严肃地对待产业自主的问题。回顾近几十年发展趋势,全球在追求高效、分工合作、低成本的驱使之下,不仅是经济与金融领域快速呈现一体化、相互依赖的趋势,科技领域也是全球快速一体化、标准化、相互兼容,这一点从通信领域2G、3G到4G等技术迭代的态势可以找到明证。

不过,随着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而言,关键在于推进核心领域科技自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做到高效和低成本。”夏佐全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提升,例如高端芯片制造公司会不断出现。

马磊则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市场需求足够大,足以创造一个产业链,只要回报够高,例如投资回报超过10%,则会吸引外资持续流入。”

中金公司认为,受益于过去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大发展,中国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制造组装及移动互联网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以及新技术研发能力上相对薄弱。目前,中国企业正采用全球生产、进口替代、全球研发,以面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实现产业升级。

责编:林洁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推荐内容